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智能教育展示风采
2021-09-17苏荟芳王发成
苏荟芳 王发成
摘 要:石家庄市第22中学的教师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依托IPAD等电子设备,将课程、教材、教学平台与现代信息化资源深度融合,由此构建出覆盖全校的富有智慧生成场景的创新型课堂。三年来,石家庄市第22中学的教师围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这一核心,通过完善信息资源环境,构建科学管理网络,并通过申报省市课题,奠定理论基础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课堂教学模式从最初运用技术改善教学环境与方式的较低层面,基本实现高层面的教育结构性变革,即构建出符合石家庄市第22中学实际的、新型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结构”,由此可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评价工具
中图分类号:G63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0/23-0125-04
智慧课堂的核心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在智慧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评教”的原则,并充分利用智能工具和技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智能教学;学生应综合自身基础、能力、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等因素,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和进程,并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积累学习活动经验,由此实现思维方式的高阶发展。智慧课堂课程内容的呈现和获取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利用移动设备推送学习资源,由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时间、空间、内容、方式的多元选择性。智慧课堂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进行智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建构智慧课堂的前提是让教师、学生和课堂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石家庄市第22中学为了做好智慧教育试点校工作,三年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智慧教育之路,由此基本实现了区教育局赋予的“示范引领全区智慧课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大力投资,完善资源环境
2018年,石家庄市第22中学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将高一(1)(2)班确定为IPAD实验班,开始组建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团队,并培养“种子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再创造。同时多次开展“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智慧平板助力教学”公开课活动,举办“提炼实践经验,辐射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要质量”为主题的课程领导力专题汇报活动。
学校认真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相关文件的精神,并重新思考新时代学校智能教育的整体战略部署,由此坚定了创建“智能教育特色高中”的决心,并积极申报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示范性培训基地校。
石家庄市第22中学基于实验成功的经验,历经三年时间,投入资金近百万元,给所有的教学班全部配置了智慧课堂教学设备,并充分发挥“优质学科”和“种子教师”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用、文化同构、责任同担”的共同体,朝着“团队和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目标稳步前进,由此谱写出22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篇章。另外,石家庄市第22中学还加强与上海晋元中学、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等省内外名校的联系与对接,开展“同研课标、同课异构”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合教研活动,如此可使优质资源的辐射更为深远。
二、组织保障,构建管理网络
为确保智能教育的顺利实施,石家庄市第22中学依据“笃信好学,成己成物”的办学理念,与华东师大教师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校本化实践研究。学校成立了由校长领衔的“智慧课堂教学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并构建起“校长办公会→教导处→学科组→备课组”四级管理网络,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项目办公室主任,同时邀请省市教研员和高校教授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并下设“五大职能中心”,即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信息技术应用中心和宣传报道中心,各中心地位平等。同时学校本着“团结协作、互利共生”的原则,实行扁平化、集约式的课堂共管机制,由课程建设中心负责组建“十大学科研修工作室”,并选拔省市级名师担任主持人,同时集合省市区级骨干和优秀教师,融“教、研、训”于一体,打造课程研究攻关、课堂改革示范和教学成果展示的综合平台,由此共同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学校制定有《智能教育项目创建、运行与评估方案》《各学科智慧课堂评价标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划分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共研、共建、共享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以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例如《智慧课堂周展示、月诊断、年汇报制度》要求学科组对整本新教材中的所有典型课例,合理分工,落实到主备人。这项制度对教师“磨(课)、讲(课)、议(课)、(反)思”的全过程做出了规范,可促进全体教师课程理解、教学设计和课堂应变等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学校还给予教师部分资金支持,以鼓励教师购买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提倡“走出去”参加名校名师的智慧课堂教学展示与智能教育观摩活动。另外,石家庄市第22中学还从评价理念、内容、结构和技术等角度,开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种独具特色的智能化评价体系,是通过数字化校园等渠道,积累动态的、具有学校个性化特征的数据,并依托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由此拓展了评价渠道,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升级。
三、科学实验,创新课堂模式
(一)申报省市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石家庄市第22中学依托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资源,引领教师从“精、细、实”出发,开展“微课题”研究,提倡“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争做科研型教师”。并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802017),旨在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并把智能化教育手段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石家庄市第22中学作为石家庄市长安区智慧课堂教学实验示范校,于2018年度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县域内高中教研学科基地建设、运行与评估研究”(课题编号:1803053),旨在推动全区“双新(新课标、新课程)”联合教研工作,开展IPAD辅助课堂教学实验,并利用全区优质课评比和公开课展示平台,采取由点到面、逐层深入的策略,彻底革新课堂教学。2020年度,又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微技能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07004),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成就幸福的职业人生。
(二)增强技术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拓宽信息化视野,更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念,并将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应用作为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家庄市第22中学在2018年开始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并出台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方案》,同时根据《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测评细则》中规定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组织开展测评工作,由此可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进而可助推教师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2019年,石家庄市第22中学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本着“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了智能平板应用技能竞赛、优质课例征集、慕课和直播课等视频课程的展示、网络空间和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中体会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善于发现智慧教育的价值。这一系列的活动,对教师进一步掌握与运用手机、电脑、智能平板等现代化工具,并快速有效地检索、收集、组织、整合网络资源,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和微课的制作与修改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提炼操作机制,形成课堂模式
2019年6月,石家庄市第22中学依据学校智能教育和信息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原有的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了12个“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其以问题为导向,以微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教学课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研修工作。特别是在全民抗击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石家庄市第22中学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现在,教师都能够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助力教学创新,由此可打造“技术创新课堂”;也都能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价;也都能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破解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重、难点问题,这基本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从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优秀范例中,笔者发现了多种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理科概念教学,戴力伟、卢红强、张智敏等老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等维度,构建的“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法”,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智慧学习等能力。
(四)融合智能元素,优化教学环境
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应用智能技术手段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强化班级授课与个性辅导的有机结合,追求课堂的高效优质,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全人”发展的综合素养,成为学校智能教育的根本目标。
2018年开始,石家庄市第22中学的教师从内容、活动、场景和评价等四个维度,深入研究智能教育框架与形态,并统筹设计与部署了一系列智能教育展示活动,主要围绕“智能环境下的课堂变革”“智慧课堂的目标、内涵与发展趋势”“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基于大数据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等主题,以校园讲坛、课例展示、案例分析、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智能教育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践和运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师、课程、教学材料和理念方法的深度融合。因此,要聚焦“融合智能元素,優化教学环境”,超前升级智慧校园系统,装备智慧教室,购置智能教育软件,并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空间,如此可为师生主动求变提供舞台。
(五)共融课程资源,研发校本课程
我校积极探索跨学科、智能化的教学新模式,提倡多学科教师共同研发与实施同一课程,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将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课程活动化,让活动课程化。例如2018年石家庄市第22中学开展的“一带一路”主题周活动,就是由实验班全体教师共同策划、共同检索信息、共同整理资料合作完成的。
在汇报课上,首先由学生代表利用平板电脑上传图片、视频,并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学习成果,然后教师结合学科知识进行点评。政治教师从政治互信的角度,讲“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历史教师讲古今丝绸之路的区别、联系及其曲折辉煌的历史;地理教师讲“一带一路”途径国家和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物教师介绍频危动物信息;语文教师组织“丝绸路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演讲会;数学教师从学生收集的沿线国家著名建筑物图片中,挖掘几何图形,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英语教师用英文为各种精美的图片命名等等。教师们应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创设不同的情境,以引领学生更真实地体验、理解“一带一路”的理论逻辑和思想体系,并共同探索归纳其发展规律、基本经验和普遍适用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在智慧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了世界文化,丰富了国际视野。
石家庄市第22中学在智能教育健康、和谐、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并构建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新型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结构”,取得的成果丰富,成绩喜人,也获得了学生、家长、上级主管部门等的认同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