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的影响
2021-09-17龚仁其
龚仁其
(南漳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南漳 441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发热、休克、持续性胸骨疼痛等,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部分患者可能还会伴有心力衰竭、栓塞、心脏破裂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巨大威胁[1]。临床诸多医师认为,过度疲劳、暴食暴饮、长期吸烟酗酒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有关,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药物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常规方法,可实现患者血管再灌注,帮助恢复血流,持续开放血管,但药物溶栓治疗存在时间窗的限制,一定程度影响治疗效果[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极大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3]。本次研究,将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能遵循医嘱完成相关检查、治疗,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适应证,预期生存期较长,发病时间<24 h,无精神异常,未合并脑出血、心肝肾疾病、高血压疾病。按治疗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42~77岁,平均(59.7±12.3)岁,研究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43~78岁,平均(58.0±1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患者行镇静、镇痛、吸氧、绝对卧床休息治疗,对患者的心电图、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行倍他乐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硝酸酯类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氯匹格雷、阿司匹林,前者3次/d,0.3 g/次,后者3次/d,0.3 g/次。
1.2.1对照组采用药物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药物,30 min静脉滴注完毕,0.9%NaCl注射液250 ml联合150~20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后12 h,连续注射5~7 d低分子肝素,注射2次/d,4 000 U/次,采用皮下注射。
1.2.2研究组采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延迟经皮冠状介入治疗前,需先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7 d,药物溶栓方法同对照组。经皮冠状介入治疗操作为:介入路径为桡动脉或股动脉,完成冠状动脉口扩张后,相应的位置送入指引导管,狭窄阶段送入合适大小球囊,球囊相关压力、时间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完成扩张后开通病变血管。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存活率:随访两组患者半年,统一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两组存活患者例数;②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情况:严格测评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于治疗前、治疗半年利用超声心电图检查方法各检查1次;③比较两组不良事件:随访两组患者半年,记录期间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的患者例数。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存活率比较:治疗1个月,两组间存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时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存活率对比[例(%)]
2.2两组LVEF、LVED、LVDD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半年LVEF、LVED、LVDD均有所上升,研究组治疗半年LVEF高于对照组,LVED、LVD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LVEF、LVED、LVDD对比
2.3两组不良事件比较:研究组合计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的患者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对比[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有着较大威胁,若治疗不及时,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要及时落实治疗措施。临床治疗中,镇痛治疗、补液治疗、心肌再灌注治疗、吸氧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治疗措施,溶栓治疗方案、冠状动脉介入方案是心肌再灌注治疗的常见措施,其中主要以药物溶栓治疗为主[4]。通常情况下,病情相对偏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会选择应用溶栓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梗死血管能够成功疏通,血栓组织也能得到有效溶解,但药物溶栓治疗存在时间窗,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增加了患者出现出血的风险,使用范围受限,临床失败率较高,因此选择药物溶栓方案需严格遵循适应证[5]。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临床实践显示,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方案,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可在发病12 h内得到尽早开通,能够极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进系统快速恢复血供,对心室重构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预防,同时,还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6]。
通常情况下,发病后12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是经皮冠状介入治疗的对象,但患者若存在体质较差或出现延迟就诊等情况,就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饮食调节治疗后给予延迟经皮冠状介入治疗,行介入治疗前还需确保患者身体条件满足标准。在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上,对患者病变组织方位进行明确,及时清除梗死血管组织,使患者心肌细胞组织存活时长得到延长,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血管狭窄现象、出血问题[7]。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能够确保心肌功能指数维持稳定标准,防止心室重构问题扩大,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对冬眠心肌组织及时激活,改善心功能,有效提升侧支循环能力,梗死病变组织及时清除,保证了临床效果,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也得到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各项指标[8]。
本次研究,对照组采用药物溶栓治疗,研究组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半年,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LVEF更高,LVED、LVDD更低。表明与药物溶栓治疗相比,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此外,随访两组患者半年,虽然治疗1个月时,两组间存活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但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时,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存活率更高,表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有效实现了对患者病死率的控制。分析原因可能是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在药物溶栓治疗基础上进行的,能够有效预防左心室重构,有效引起发生冠状动脉前向回流,因此,良好的预防了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脑卒中等,心肌功能得到恢复,梗死面积进一步缩小。研究组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的患者概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中,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因其能够对急性闭塞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发生产生诱导,相较于药物溶栓治疗,对死亡、脑卒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预防效果更显著。虽然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室颤,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心搏骤停现象,若治疗抢救不及时还会造成患者死亡,所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实现手术顺利进行,患者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患者的除颤操作及心电监护。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获得较大改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高,治疗后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较低,冠状动脉可快速开通,对机体损伤较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