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 临床疗效

2021-09-16林荧曾国清朱志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2期
关键词:司汀规管耳石

林荧,曾国清,朱志锋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清远 511500)

0 引言

良性阵发性眩晕(BPPV)又称耳石症,为基层医院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是指患者头部处于特定位置时出现反复发作性眩晕和眼震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比较短,通常不超过1min[1]。其眩晕及眼震均为易疲劳性,具有自我缓解和易复发性,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据现有公认的良性阵发性眩晕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壶腹嵴顶耳石症及半规管耳石症,耳石脱落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内运动引发症状,其中以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约占90%,临床治疗上普遍以抗内耳眩晕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对症治疗,但药物单一治疗往往无法根治疾病,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长期用药会出现药物无效。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手法复位用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效果良好,可以舒缓患者的症状,提升临床疗效,且复发率较低[2]。鉴于此,本文将8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倍他司汀+手法复位对患者的影响,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研究例数有80例,研究时间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电脑盲选法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范围在22岁至84,患病时长在1~6d,平均(2.43±0.64)天。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范围在21岁至83岁,患病时长在1~6d,平均(2.45±0.63)天。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80例患者经临床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

排除标准:(1)其它疾病所致眩晕,比如颈椎病、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后循环脑梗死等;(2)患者的心肝肾等器官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3)患者的精神异常或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完成治疗;(4)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药物进行治疗,使用其注射液或口服制剂治疗,疗程3~6d以上。

在使用倍他司汀药物基础上,观察组开展手法复位治疗。Epley手法复位是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常用方法。详细方法为:患者坐在诊疗床上,操作医师指导患者姿势改为仰卧体位,确保头部向后仰30°,通常将患者的头部放在床沿上,并将患者的头部偏向患侧,角度为45°;改变头位,偏向健侧,角度为45°;将患者的头部与躯体同时向健侧转动,侧卧促使脸部朝地面,角度为45°;快速恢复坐位,头部向下;维持半坐姿势,头部向前倾20°。每一种体位的维持时间以眼震消失时间为主,若是眼震不明显,需要维持30s~1min。叮嘱患者短期内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尽量多卧床休息,避免患侧侧卧体位。两组患者均治疗3~6d以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判断依据[4]:①经治疗后患者的眩晕、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评定为治愈;②经治疗后患者的上述症状改善,评定为有效;③经治疗后患者的上述症状没有变化,评定为无效。仔细记录治愈与显效的例数,计算有效率。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复发的例数,计算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9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的差异

从表1的结果能够看出,在临床有效率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复发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的差异[n(%)]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前庭系统性眩晕疾病,而后半规管是其最常见的发病位置。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良性阵发性眩晕每年的发病率大约为64/10万左右,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5]。良性阵发性眩晕是指机体头部在运动至某个部位时会出现暂时性眩晕症状,属于一种内耳自限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但是存在两种学说,分别是壶腹嵴顶耳石症、半规管耳石症[6]。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处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7]。因此加强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目前临床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方法较多,包括:①药物治疗;②耳石复位仪器治疗;③手法复位等[8]。药物治疗是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常用手段,倍他司汀是常用药物,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同时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进而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9]。此外,倍他司汀的半衰期较长,服用后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10]。虽然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显著的症状改善效果,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性[11]。而基于上述耳石症的临床理论,相关医护人员制定的手法复位疗法,其结合机体的半规管结构,按照一定顺序改变患者的头部活动并进行摇摆,促使沉淀在半规管的结石能够沿着头部活动的方向移动,并且时碎石屑颗粒可以回到椭圆囊中,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治疗目的[12-13]。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经倍他司汀+手法复位治疗后,其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采用单一倍他司汀治疗的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的功效,进一步增强效力,提升疗效,减少复发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前,操作医师需要告知手法复位过程中会出现短暂的眩晕,这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出现严重呕吐的患者需要服用止吐剂,减轻患者的不适,确保治疗顺利进行[14-15]。

综上所述,倍他司汀+手法复位用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升疗效,减少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司汀规管耳石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12例复位过程中转换为前半规管BPPV的后半规管BPPV病例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研究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症状性眩晕疗效探析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耳石不是“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