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改进策略探索
2021-09-15高名滨
高名滨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带领学生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对新课改形势下数学教学的改进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探索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首先就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抵触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打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为此,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首先,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在备课时要多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特别是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认知倾听,不要急着否定,要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逐渐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另外,学生想法不明确或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优化调整解题思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将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敢于挑战自己,不畏惧失败,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从我国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来看,大部分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鲜活的气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所致。为了彻底转变这一现状,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题目设置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并将这些情境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性,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用数据来进行精确的量化,比如: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时速是多少?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物体的大小和重量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用数字进行量化的。虽然以上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是要真正形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并不容易,如果在公路上选择某一标志作为一种参照物,对于量化目标离开参照物的距离和方位就能进行准确定位,如:将公路比作一条直线,用正负符号来表示汽车移动的方向。”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在现有认知水平上,逐渐明白将生活中的现象量化为数学知识,从而感受怎样才能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轴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通过以旧带新方式,唤醒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不但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很多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如果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很有可能影响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但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尤其可以为没有完成复习的学生一个充足的复习时间,不至于出现新旧知识脱节的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新知识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题是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问题,有的学生连应用题的内容也不看,就认为自己解决不了,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初三阶段的应用题和初二的几乎差不多,此时很多学生就有了兴趣,愿意多看一看、想一想,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某校组织学生前往距离学校12km的烈士陵园扫墓,初一學生步行1小时后,初二学生骑车出发,比初一学生早到半小时,已知骑车比步行多走6km/小时,若骑车的速度是步行的2.5倍,求初一学生步行的速度。”读题后,教师可以拿出初二的教材,学生发现这道题与初二教材中的一道题几乎一样,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变得高涨起来,在完成应用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元素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供多样化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保障。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可以巧妙引入知识点与信息点,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有效节省课堂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初中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导致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抽象性之间容易发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引入多媒体技术,用多媒体的直观效果,来疏导学生的思维矛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几何规律时,用多媒体演示比在黑板上绘画要直观很多,不但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再如,数学概念是对客观对象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充分反映,能够直接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更是建构数学理论框架的基石。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尤其是邻近的数学概念容易混淆,每次考试之后都会出现学生对数学概念把握不准确的现象,最终导致解题思路混乱,无法正确解答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使学生深入把握概念本质,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合理有效的微课视频,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剖析概念内涵,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同时要加强邻近数学概念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辨析和掌握。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辅助教师解决授课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更不能喧宾夺主,剥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恰当、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正面效应,切忌将数学课堂变成多媒体功能的展示课。
五、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满足全体学生需要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作业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设计分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对于学困生而言,作业难度要适当降低,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打牢基础的同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而言,要适当加大难度,夯实基础的同时逐步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对于优等生而言要以思维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层设计作业任务,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增加作业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对应难度的作业内容,提高课后学习的效率。比如,针对基础较差、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作业内容要以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积累,以基础题为主,不要求解题的速度和练习题数量,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计划,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针对中等学生,要在基础题之上增加中等难度的题目,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针对优等生,作业要具有研究性价值,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要起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减少重复性作业内容。分层作业后不仅能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同时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条件,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从“要我學”变为“我要学”,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情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 何起红. 巧妙设疑生成高效课堂[J]. 数学教学通讯,2019(36):102-1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秦莉. 基于初中数学文本阅读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J]. 中国教师,2018(06):76-79.
[4] 陈春祝. 例析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可视化中的应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32-33.
[5] 张静.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基于自然生长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 中学数学,2020(04):88-89.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