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院校“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1-09-15陈景红
陈景红
摘 要 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属性,既是培养支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新农科的必然要求。创新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应立足其自身特点,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精准化评价体系建设为牵引,以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辅助,以立体化保障体系为基础,形成“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力的劳动教育格局。
关键词 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四位一体;新农科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具有塑造人格、磨炼意志、锤炼品质、锻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农业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事业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其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取向、路径方法、价值追求、实践要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协同性、互促性、相容性、一致性。
新农科建设超越了传统农业职业院校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关键一点是要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中学生“三农”情怀不深、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动手实践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劳动教育作为集社会性、知识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形态,不仅有利于厚植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三农”情怀,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强农兴农本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淬炼与劳动知识熏陶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劳动的喜悦。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应遵循劳动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规律,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科特点、专业属性、施教对象等,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把劳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和保障体系之中,推动形成“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一、突出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目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劳动教育的学科属性、行业属性、专业属性体现不够鲜明,缺乏富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范式、规程,教材开发相对滞后,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价值引领亟待增强。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尚未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大多仍简单地把教学实习、社团活动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场地、教学经费等,导致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形式化、简单化、碎片化。
现代教育学课程论认为,課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活动及其组织方式等构成,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旨在让学生在学校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3]。换言之,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路径,二者相辅相成,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构成,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农业职业院校大多数专业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这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要求高度契合。构建富有农业职业院校特色的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模式首先要突出自身专业优势,推动课程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育与思政劳动教育同向同行,相辅相成。
一是设立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把劳动概论、劳动科学、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法律、劳动伦理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范畴,按要求设置课时、配备师资、开发教材、明确目标、规定要求等,从而形成从孤立到系统、从方式到内容、从教学到考核,覆盖学生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的全链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在遵循劳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以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培养为目标的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立足涉农专业的实践特性,把劳动教育的内容、思想、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建设之中,强化专业劳动伦理和劳动素养教育,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目标体系、培养体系。紧紧抓住新农科专业建设的重大契机,进一步凝练总结涉农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田野调查等环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年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尤其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深入挖掘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专业课程品牌。
三是对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要牢固树立开放理念,跳出就“劳动”论“教育”的思想束缚,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找准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切入点、对接点,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到思政教育课程之中,使思政课程与劳动课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为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滋养,真正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衔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环境、载体等,有效对接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学生需求、内外资源,立足农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特征和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科学合理设计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制定劳动教育实践标准,实施以“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发展”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把学农为农的知识情感转化为服务、奉献于“三农”的实际行动。
二、遵循农业职业院校育人规律,健全精准化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关乎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虽然已经给出了一般性的原则规定,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尚缺乏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不少学校简单地以劳动评价代替劳动教育评价,注重劳动形态的物化产出,忽视劳动过程的体验感受;注重技能性劳动素养考核,忽视价值性劳动品质评价[4],这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和反馈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