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视野下线上金课运行实效的提升策略
2021-09-15许进军王海燕
许进军 王海燕
摘 要 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各种情境下的学习,包括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学习。目前MOOC教学存在由教师、学习平台和学习者等方面问题导致的师生交流具象感缺失现象,以及难以解决的“高辍学率”问题。线上金课是MOOC的高阶版,更注重课程质量。在学习科学理论指导下,提升线上金课运行效果可综合考虑以下途径:深化线上金课学习环境的创设途径,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外化和表达意识,正确认知教育技术工具的地位。
关键词 MOOC;线上金课;学习科学
自2012年MOOC元年开启至今,我国MOOC的发展可谓是进入了井喷时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现有十多个MOOC平台同时运行,约有5500万人次选学课程。2020年初,疫情背景下,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之下,MOOC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得以凸显。可以说,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学习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但在MOOC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习效果不理想、“辍学率”高、师生互动少、学习者参与度低、作业质量不高、学术诚信低等。如何让MOOC教学既叫好又叫座,是现阶段实施在线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线上金课是金课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着重从MOOC的角度出发探索线上金课的提升策略。
一、MOOC教学面临的困境
MOOC运行之初,教育界对其一直有质疑和指责,如局限于視频讲座的学习模式、测评题型过多采用客观题、缺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近年来,随着线上教学的推进,部分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如测评体系日益完善、线上资源多样化等。但是,MOOC教学中仍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得以很好地解决。
(一)师生交流具象感的缺失
乔纳森·哈伯提出MOOC的构成要素包括课堂讲授、阅读、问题探讨与学习小组、调查研究、测试评估、课程组织和毕业与学分[2]。MOOC学习模式是建立在这些教学要素的基础之上,教师设计并制作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学习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自学完成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如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指定任务(如随堂测试、作业、单元测验、考试等),教师通过线上测试结果和视频观看情况了解学习者的掌握程度,学生与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区进行交流,见图1。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教学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一个闭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但是,从运行的实践来看,现阶段的MOOC在师生交流方面仍然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在学习媒介转变带来的情感交流缺失。学习平台是教师导学、督学,进行资源建设、实时教学的媒介,是学校实体教学空间的立体化;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场所。教师将课堂搬进网络空间,原本的面对面转变为单一可视(学生观看视频),口头交流方式转变为文本交流。自MOOC运行以来,这种“网络交流”也是很多研究者最为担心的,因为从客观上来说,它的确缺少现实生活中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具象感。
我国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直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从受教育之初,即被树立起鲜明的“班集体”概念,进入一个固定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教师就是明确的“管理者”“组织者”,同班同学是学习“同伴”“竞争者”,教师除了负责教,还负责引导、管理、解答问题等,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提醒。虽然班集体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它使教师、学生建立起了归属意识。MOOC打破了这种“班集体”概念,从范围上看,它将学生扩大到了全网。从身份上说,学生已经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在校生”,而是所有的学习者;学生之间除了平台信息外,相互了解甚少;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也存在着不对等关系,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师(但也更多限于教师发布在课程介绍中的部分),但是教师不认识学生(甚至无法辨认学生的身份)。目前,各个学习平台都设置了课堂交流讨论区等栏目,但其交际效果与传统教学的具体、具象相比,还是缺少了师生之间最为注重的“情感交际”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建立起归属感。归属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尤其是对一部分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经历一开始脱离老师面对面监督的、“高度自治”学习的兴奋期,到缺少关注、不知所措的“过度自由”的迷茫期,进而陷入“越来越放松”的懈怠期。
另外,交流平台的变化限制了生生之间的互动。MOOC的生生互动主要通过平台的讨论区进行,目前常用的几个学习平台在讨论区的设置上存在稍许差异。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讨论区分设综合讨论区、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精华区四个子版块,除精华区外,前三个子版块教师和学生均可参加。该平台讨论区的使用规则中说明,在“课堂讨论区”中的发帖、回复、评论会算入课程的讨论区得分,这一规则的设置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以笔者在中国大学MOOC开放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为例,该课程的2020年第一期选课人数为8381人。根据课程的单元数量(共18个单元),教师在课堂交流区发布了13则讨论主题。从该课程后台“活跃用户列表”中可以看到,约11.3%的学习者参与了课堂讨论区,其中少数的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热情较高,所发帖子的总数量也较高,每位学习者回复帖子的数量均在50条以上。从数据分布来看,发布主题≥1条的学习者占比仅为0.9%,主题内容多为个人提问或者打卡;回复帖子是学习者帖子的绝对主体部分,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帖子都是回复帖;评论贴的占比也很低,约为1.2%。活跃用户列表中还记录了学习者和教师的被顶次数,教师发帖的被顶次数为265次,但是仅有几个学习者的帖子有被顶记录,且数量极低。从这些数据中可见,MOOC学习者很少进行生生之间的反馈、讨论。
(二)难解高辍学率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