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贯通五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构建与实践

2021-09-15陈静刘秀伦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生态圈思政课

陈静 刘秀伦

摘 要 实践性是思政课的显著特征,促进学习者理论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以“理念贯通,载体融合”为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融合校内外五种实践载体和资源,形成载体链和资源链结成的实践活动链,并以思悟、知行、学教、引陪四个理念贯通实践活动链,构建起思政课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生态圈并展开两轮行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实践教学生态圈能有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圈层效应,对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行动研究

生态圈的概念源于自然科学,后广泛应用于商业、技术、交通、物流、教育等诸多领域,主要指特定区域内有机体与其相关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结构并具备一定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在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域,构建实践教学生态圈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思政课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这3种渠道已然存在并各自发挥着实践教学的作用,关键是如何实现“系统化”[1]。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就是解决系统化问题。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2]。学生亦是在与他们的学校、朋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的密切互动关系中成长与发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孤立于社会、校园文化独立进行,需要遵循生态系统理论,融合校内外多元实践载体,搭建朋辈互动平台,使校园文化载体、社会实践资源、学生朋辈群体链接在一起,形成相互作用的实践教学生态圈。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项目选择和设计的重要要素[3],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思政课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生态圈内涵

(一)思政课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生态圈的构建

从生态系统论出发,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帮助学生理论知识迁移、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融合校内外五种实践载体和资源,形成载体链和资源链结成的实践活动链,并以思悟、知行、学教、引陪四个理念贯通实践活动链,使之与思政课四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对接,构建起思政课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生态圈,如图1所示。融合五种实践载体是指将“‘红色光影学堂①、实践教学基地、主题沙龙、比赛、社团”融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链;整合五种资源是指将红色影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素材、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等教学资源,整合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链;实践活动链则是指依托五种载体和资源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二)思政课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是思悟贯通,红色光影搭桥梁。第一,开设“红色光影”学堂,搭建起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红色影视是承载和表现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4],具有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价值塑造和文化熏陶等功能,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将“红色光影”学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分批次对学生进行红色影视教育,形成影院思政课常态化教学。第二,“有形”化学生学习成果。为防止“红色光影”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和娱乐化,引导学生观影后思考领悟红色精神并完成相应作业。同时,创建“红色光影学堂”微信公众号进行影视推介、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等。

二是知行贯通,实践基地重体验。第一,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社会机构共同打造各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对接思政类五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第二,融合社会大课堂,打造“行走的课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利用重要节点及社会重大事件,开展聆听红色故事、参观抗疫专题展、旁听庭审等实践教学活动。第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利用说说、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发表实践学习记录、思考和感悟。

三是学教贯通,以赛促学见真知。依托比赛载体,促使学生在写、讲、做、演等比赛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我认知。第一,举办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抒写家国情怀。第二,举办系列主题演讲、诵读比赛,促进学生坚守信仰、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第三,举办学生微课微视频比赛,锻造学生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如开展“换个方法讲思政课”“让微视频、微电影为思政课插上艺术翅膀”等学生微课、微视频大赛。第四,举办课程特色汇演,将理论知识“演”出来。如开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汇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题情景剧汇演”。

四是引陪贯通,社团沙龙齐融合。第一,成立学生社团,搭建实践平台。成立“经典研读社”“弘德宣讲团”等学生社团,开展系列实践教学。第二,开展主题沙龙活动,陪学生“话”理论。依托学生社团举办“青春思索”主题沙龙(连续分期),涉及“与信仰约会”“师生共话壮丽辉煌七十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主题内容。第三,依托經典研读社,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开展“经典传颂洗铅华”“与经典同行”等读书分享活动。第四,依托弘德宣讲团,打造中国故事讲习堂。开展讲述“颂红岩精神”“彰显青春担当”“倾听榜样的力量”故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故事中成长。

二、思政课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生态圈应用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四贯通五融合实践教学生态圈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实践活动设计,促进学习者理论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培养。行动研究对象为本校2018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共182人,均为正在修思政课程的学生,本次研究分两轮进行,如表1所示。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1.行动计划与实施

针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畅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两大版块实践活动。一是“红色光影”学堂实践教学。按照思政课授课计划,此次行动研究对象的两个专业班级的学生,分别应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将影片确定为《青年马克思》和《勇士》,借助影片让学生了解、认识马克思及其思想发展历程,以帮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并完成相应观影作业(作业形式包括800字以上观影心得、精彩片断配音、影片人物画像、影片人物或物品剪纸等,任选其一)。二是利用校内活动载体开展思政类实践学习。本学期计划开展以下实践活动:1场比赛;1场课程“情景剧汇演”;1场课程作业汇演。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活动项目参与,教师根据其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评分,并将评分计入实践成绩。三是开展2次实践基地实地学习活动,并完成相应作业(作业形式包括写学习心得,利用说说、微博、微信等发表学习收获及感悟,任选其一)。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生态圈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