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心融合: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的新模式

2021-09-15王丽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心理疏导高职生

王丽荣

摘 要 高职生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心态”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高职生的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群体的心境状态,是社会心理倾向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是心理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当前社会心态培育过程中存在“学科分立”“德心分离”的问题,应当以“德心融合”的理念建构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模式,使“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相互协调,“思想育人”与“心理育人”有机结合,“心理发展”与“道德发展”共同提升,以此促进高职生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 德心融合;高职生;社会心态;心理疏导;培育模式

高职生作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其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培育高职生良好社会心态,是高等职业院校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育人”举措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幸福中国与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以往学校教育领域对学生群体社会心态培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科取向和培养思路:一是从心理教育学科取向出发,强调社会心态培育的“心理性”特质,关注高职生心理障碍、心理适应与心理发展的改善与促进,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心理建构对社会心态的心理机能予以调适,依据科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价值中立”为原则;二是从道德教育学科取向出发,强调社会心态培育的“教育性”特质,将社会心态培育看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注重对社会心态的心理内容予以传递与引导,依据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价值引导”为原则。两种不同的培养思路必然帶来两种不同的实践模式,前者极易导致出现以“心理”取代“教育”的倾向,而后者则又会导致出现以“教育”取代“心理”的倾向,由此使得社会心态培育过程中出现“德心分离”的现象。而以“德心融合”为目标建构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的新模式,则有助于弥合两种不同学科取向间的鸿沟、整合两种不同培养思路间的界限,将“心理机能”与“心理内容”融为一体,使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达到心理机能与心理内容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生社会心态培育的现实背景

(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如何客观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引领人们的精神需要,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需要对社会心态予以现实认识和有效引导。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将良好社会心态看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看作是实现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前提和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代社会心态问题的敏锐把握,以及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自觉,也为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 由此不难看出,加强高职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仅是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社会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对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渐次展开,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快速转型,优质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将不断展现出新特点、出现新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较强职业知识与职业专长的高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理念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即不仅需要培养精于一技的工程师或是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生产的高级技师,更应当培养出身心健康、心灵充盈、能够拥有幸福人生的大写的人,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

(三)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发展阶段,正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此时高职生心理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但自我意识发展尚不十分成熟,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心理矛盾性的特征,特别是理想我和现实我、主观我和客观我之间的矛盾。这一心理特点使得高职生的自我体验时而表现出强烈性、波动性,只有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维护,才能保障高职生身心的顺利成长。高职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群体,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一员,他们也在不断关注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经历着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一些消极的社会情绪和不良社会价值观也在冲击着他们的心态,由于难以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他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会直接导致出现较多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因此,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已成为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

二、高职生社会心态的内涵与特点

(一)社会心态与高职生社会心态的内涵

国内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左方的文章“收入差距和社会心态”[3],作者从中国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分析社会心态问题,开启了社会心态研究的先河,但并未对社会心态这一概念予以明确。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社会心态的探索才开始走进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视野,开始对“社会心态”这一带有我国本土化特征的概念进行学理分析。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所谓“社会心态”,一般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5],明确将社会心态界定为弥散在社会群体中的一种宏观心境状态,是社会情绪、社会认知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其中,社会情绪、社会认知构成了社会心态的心理机能要素,社会价值观念则构成了社会心态的心理内容要素,而良好的社会心态则是二者的结合,是心理与道德的有机统一。这也意味着社会心态既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社会情绪、社会认知所形成的心理倾向的表现;同时,社会心态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心理疏导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