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理念下图形面积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1-09-15邵静
邵静
[摘 要] 数学课堂确立“学为中心”,既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数学教学方法的回归,更是新时期数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文章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对“学为中心”理念下的图形面积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图形面积教学;学为中心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引领和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数学课堂确立“学为中心”,既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数学教学方法的回归,更是新时期数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逐渐从单一化的角色走向多元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等,激发学生数学参与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建构。
图形面积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难以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为中心”理念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亲历图形面积学习的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这样形成的知识更加深刻,能够有效促进数学知识向数学技能转变,提高运用图形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简要阐述“学为中心”理念下图形面积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期待
“学为中心”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抓捕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课堂生发出无限期待时,学生积极的情绪才能被充分调动。因此,“学为中心”理念下,数学课堂要改变淡化课堂导入的做法,注重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现象、场景、话题等,优化数学课堂知识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图形面积学习搭建场景,从而让学生对图形面积学习内容生发出无限的期待,这样学生主体才能得到真正的激活。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视频,视频内容是喜羊羊和美羊羊在欣赏彼此家的草圃,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后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争吵,争吵的原因是它们都认为自己家的草圃面积更大。此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它们两家的草圃到底谁家的面积更大,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它们呢?
这个环节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为素材,拉近学生和情境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对情境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注重情节打造,先引出它们之间的争吵,再聚焦争吵的原因,最后借助多媒体投影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聚焦本课学习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了学生图形面积学习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期待感较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系统。
二、关联旧知,调动学生学习积累
“学为中心”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的基本价值指向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然而,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渐进式发展特点,注重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关联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累,借助旧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建构,并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导入环节的设计无疑进行了较好铺垫,在创设情境时,有意识地融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存在关联性的图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疑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难度。鉴于此,笔者从复习长方形面积相关知识入手:同学们已经学过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的?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看似无关紧要,但抓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为课堂探究式学习进行了有效的铺垫,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
三、提出假设,组织学生实验操作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逻辑性强。这就需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思维,能够借助既有的知识进行假设,提出探究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活动,从而验证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如何验证假设?实验操作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围绕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直观的体验,从而经历图形面积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假设,第一个问题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计算公式可能是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提出自己小组的假设。在学生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完成教材第一部分的操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第二项任务,得出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抓住数学课堂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围绕两个主问题提出假设,两个问题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也体现出严密的知识逻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直观地感受到即使图形形状不同,面积也可能相同,不同图形之间可以进行有机转换。
四、展示成果,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学为中心”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要调动一切手段激活学生内在动力系统,包括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小學生普遍喜欢得到外界的肯定,尤其是身边同伴、教师与家长的肯定。这就决定了成果展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成果展示不仅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智慧相长,而且也有助于培育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小组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围绕假设进行探究学习,得出小组学习成果。各个小组指定一名代表,展示小组得出的结论,并围绕结论展示该小组的实验验证。展示时,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比如可以采用语言展示的方式,可以结合操作配合图形,可以运用一些学习用具,等等,要求做到直观、简明、扼要。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一边实验操作、一边讲解;有的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配合图画。在学生展示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地引领: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成为长方形?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割补、剪拼等方式转化为长方形。最后,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环节,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也借助展示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使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了自主建构。
五、关联场景,促进学生内化吸收
学生获得了理论知识后,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度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都能够重视知识的运用,但是设计缺乏场景性,不利于调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围绕所学的知识构建场景,将数学知识与场景有机关联起来,从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学生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眼光指向导入情境: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知识,现在请运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帮助喜羊羊和美羊羊,设计一段话帮助它们解决矛盾。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建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回到导入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导入情境是关联场景的低级层次,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实现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变,还需要教师重构场景,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或者相应场景下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重构了这样的场景:班上某学生学习完本课后,自己制作了一个长方形框架,将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意地告诉爸爸,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爸爸却说不一样。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设计一段话,告诉说错的那个人原因。通过重构场景,引导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运用图形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学为中心”是“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推动数学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理性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学为中心”的落实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深化数学实践,调动“匠心”,真正落实“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