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量值评价体系下优势学科群与医院创新发展的分析
2021-09-15李继胜章莹雪李文斌
李 蕴,李继胜,章莹雪,李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医院事务管理处,北京 100069)
在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医院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利用医院学科科技评价体系分析业内标杆医院的优势学科构成特点及发展水平有助于发现医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2]。中国医院和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研究以国家政策和健康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对国内医院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全面量化评价,为医院学科创新性发展提供导向,是医院学科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价体系,从优势学科群建设角度挖掘影响医院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分析学科发展情况及建设靶点,为医院优势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在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中前20、前100的医院及各医院入选的临床专科为研究对象。为观察各医院入选临床专科表现和结构特点,将入选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的医院排名前100的专科进行分层:排名1~3的专科为顶尖专科,4~10名的为领先专科,11~20的为优秀专科及21~100的为潜力专科。
数据来源于2020年公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综合和专科排名)总分值及各一级评价指标得分,包括总排名、科技条件得分、科技产出得分、学术影响得分、进入学科排行榜的临床专科数量(均为公开数据,本文未列出)。
1.2 统计方法
采用prism 7软件对前100强医院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各医院不同排名区段的入选专科数与科技量值及各一级指标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 Rank相关性分析。其中,0<|r|≤0.2为极弱相关或无相关;0.2<|r|≤0.4为弱相关;0.4<|r|≤0.6为中等程度相关;0.6<|r|≤0.8为强相关;0.8<|r|≤1为极强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前20强医院专科数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
2 结果
2.1 排名前20的医院入选优势学科层级结构特点
90%的综合排名前20各医院内形成层级完整的专科梯队,特点为“顶尖专科+领先专科+优秀专科+潜力专科”(见图1)。
2.2 医院科技量值及各一级指标得分与优势临床专科数量的关联
分析医院科技量值及一级指标得分与各医院入选的临床专科构成的相关性可发现:综合科技量值与排名1~20的各层级专科数量均显著强相关;其中科技条件及学术影响均与排名1~3的专科总数显著强相关,科技产出与排名4~10、11~20的专科数显著强相关(见表1)。需注意,医院的综合科技量值及各指标评分由医院整体发展数据得出,而优势学科数据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在分析医院科技量值的表现时除关注优势学科数据的同时,还需考虑未上榜的专科发展水平及潜力。
注:将排名1~20的医院分别以1~2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各医院的上榜专科分别以排名1~3、4~10、11~20及21~100的不同区段进行分析
表1 专科数量与入选前100的医院科技量值的相关性
2.3 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价体系下首都医科大学上榜附属医院科技表现
2.3.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结构组成特点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分析各上榜医院学科结构特点,寻找学科建设靶点。
学科层级结构分布方面,有6家附属医院具有顶尖专科,但有4家附属医院在排名前20的专科梯队存在断层(如图2所示)。
在不同层级专科数量方面,2019年度首都医科大学7家附属医院与前20强医院相比,二者在排名1~3的顶尖学科数量、排名21~100的潜力学科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排名4~10的领先专科数量(P=0.003)、排名11~20的优秀专科数量(P=0.0004)、排名1~20的专科数量(P=0.0112)及总入选专科数量(P=0.0112)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均显著少于排名前20医院。
注:将首都医科大学进入2019年度科技量值医院排行榜的7家附属医院按排名先后排列,各医院的上榜学科数量分别按排名1~3、4~10、11~20及1~100的不同区段进行分析
2.3.2 从科技条件、学术影响及科技产出维度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表现
进一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7家附属医院在科技量值不同指标(科技条件、学术影响和科技产出)排名情况,结果如图3所示,附属医院最佳综合排名尚未进前20的,可能跟各医院进入排名前20的优势专科数较少有关;某些医院的3个一级指标排名表现不均衡,制约医院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如北京安贞医院的综合排名为33,而科研产出排名为52;北京儿童医院的综合排名为48,但科技产出及学术影响排名仅为76和60;北京朝阳医院的综合排名为53,而科技条件及学术影响排名仅为67和64;北京友谊医院综合排名66,而学术影响排名仅为89。
图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的综合表现分析
3 讨论
3.1 科技量值体系可为医院学科群梯队建设提供更全面分析评价信息
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医院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因素[3,4],而科技评价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医院学科科技评价较多关注头部学科,忽略更多优势潜力学科发展数据;多围绕人才团队、科研项目、论文、专利及科研获奖等指标进行,忽略科技产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成果转化及应用对医疗技术的提升作用[5]。科技量值(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rics,STEM)于2018年首次被提出,主要针对目前国内评价体系普遍的问题,探索以评价倡导临床研究、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风向,围绕科技活动全过程、覆盖创新活动全链条,以统一标准、统一来源、统一方法,从科技产出、学术影响、科技条件三方面客观、可量化反映医院科技活动,作为机构衡量自身科技发展水平的量尺,为机构科技创新提供导向[6-8]。与复旦版全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仅纳入前10名医院相比,STEM学科排行榜纳入前100强医院信息,可更大范围呈现优势及潜力学科的表现及变化,为医院学科群梯队建设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3.2 建设特色鲜明、层次完整布局合理的梯队型优势学科群促进医院的高水平创新发展
根据对2019年度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的分析,90%的前20强医院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梯队型优势学科群,呈现“强专科、大综合”的特点,而其余上榜医院多未形成兼具特色的完整学科梯队;各医院前三专科数量与科技条件及学科影响力显著强关联,排名4~20的专科数量与科技产出显著强相关,说明优势学科群,尤其是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梯队对医院发展具有核心推动作用;且顶尖、领先学科群的形成在医院的平台建设、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及提高学科在业界的声誉等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以重点特色学科为引领建设综合、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集群,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及协同进步进行重点突破,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医科背景下医院学科高水平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近年来践行“三位一体”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的全层次优势学科群,并获良好成效。该特色学科体系包括学科分层建设、优势学科集群建设、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建设。通过对不同层级学科按照不同力度给予倾斜和支持,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顶尖学科,促进学科水平整体提升;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的优势学科建设原则,打破学科壁垒,团队协同作战提升诊治和科研能力;依托大学基础多学科优势,通过医工交叉等形式,重点支持有优势特色、有引领性、有持续生长力的研究方向促进新型前沿学科建设,为学科综合创新能力注入新动力。通过该体系建设,湘雅医院STEM综合排名已连续两年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度排名进入全国前10。
3.3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分析临床学科发展现状及创新思路
3.3.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学科发展多呈“大专科、小综合”模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榜的7家综合附属医院特色鲜明,但4家医院在排名前20的学科中出现层级缺失,且优势学科数量较少,多呈现“大专科、小综合”的特点。学科群结构失衡将削弱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及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9],也导致医院在科技条件、学术影响或科研产出等方面出现短板,降低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医院需在充分梳理学科发展基础、医院定位及区域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战略定位,从学科发展顶层设计上合理布局,抓住人口健康转型、新诊疗技术及新医科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引领作用,挖掘创新增长点,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领军人才、从提升科研产出质量等方面以点带面促进优势学科群的良性发展[10],推动医院向“强专科、强综合”的创新型医院转型。
3.3.2 加强医院高水平临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为多学科融合创新奠定基础
医学创新平台荟聚医学优质学科资源,是学科群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符合医学科技创新规律和卫生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协同高效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这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指明方向: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高水平的临床创新研究平台建设。随着国家对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的重视,目前已围绕28个疾病领域建立了50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聚焦重大疾病,把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推进各疾病领域研究的网络化研究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强化协同和整合,推进重大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医院需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方向,依托优势学科资源,探索建立高水平临床创新平台,在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示范作用的同时带动医院综合水平提升。如宣武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包括循证医学专业团队疾病资源样本库、临床研究协同网络、研究型病房4个核心功能单元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11],服务临床研究人员开展高质量研究,实现学科资源合理布局,推进医院的创新性发展并获成效,近三年新增5个学科进入前100名,STEM综合排名提升6位次。
3.3.3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创新体系,提高科研产出质量
临床医学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医学诊疗,实现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关键环节[12],而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能力是机构医学科研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临床病例资源丰富,近十余年来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大幅上涨趋势,2018年已达全球第二,但以国际影响力为代表的临床研究质量以及大规模、多中心的RCT临床研究并无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不足[13,14]。这些问题与我国临床研究体系中的顶层设计、试验设计与执行以及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密切相关[15]。提高临床研究质量的重要思路之一是充分梳理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体系,以解决临床问题为起点,通过基础研究解答问题,再通过转化医学研究进一步验证,提出新技术、新疗法,从而提高诊疗水平。这种以终为始的研究模式,可将多学科资源有机整合与融合,为临床课题提供最有活力的源头,促进团队全面发展,也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有效途径[16,17]。此外,针对国内临床研究规模化、投入与监管、质量体系以及数据整合等诸多不利因素,医院还需加快培养和建立高质量临床研究人才团队,建立和扩大国内外科研合作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强临床样本库及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共享机制,将患者资源有效转化为临床研究资源,建立规范化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确保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有序开展。
3.3.4 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加强院校协同创新,提升临床学科科技影响力
附属医院和大学的共同愿景之一即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各自教科研优势形成合力可有效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但目前双方信息和资源互通的稳定合作模式还未形成。在健康中国战略和新医科的建设背景下,为院校在学科融合创新及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方面提出新的机遇和要求。以高校为桥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院校合作创新平台及网络,整合基础临床数据及样本资源,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基础及临床的科技创新提供资源和政策便利,是促进双方实质性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18]。典型案例如山东大学通过成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融合多个医疗机构、政府和知名企业的高端人才团队及数据资源,致力创建数据驱动假设的医学研究新范式,在转化医学、临床比较效果研究、个性化精准医学研究等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通过打破机构壁垒、促进学科资源流动、推进医疗机构学科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
综上,科技创新驱动医院高水平发展需要多学科协作,目前国内多数医院还未形成布局合理的优势学科集群,制约医院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提供的多学科发展数据提示,专科特色显著的优势专科梯队是高水平创新型医院的重要特征,前20强专科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学科群建设特色突出,但优势学科总量较少,且某些医院学科梯队出现断层,在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及科技条件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需在科学评价机制的引导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及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顶尖学科的引领作用,从加强高水平国家平台建设、提升成果产出质量、促进院校融合等方面促进提高医院综合水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