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球蛋白不同剂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对IgG1、IgG3 水平的影响

2021-09-15汪沛沛姚小飞

关键词:亚型血症红细胞

赵 亮,汪沛沛,姚小飞

(马鞍山十七冶医院:1.儿科;2.急诊科,马鞍山 243000)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指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孕妇产生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使得胎儿出生后发生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黄疸等症状,不仅可引起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病情严重者还会发生死亡[1]。目前我国所发生的溶血症以ABO型溶血症最为常见,占新生儿溶血症总发生率的85.3%,多发生于O型血母亲所生的A型或B型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到1天内即会出现黄疸并呈现进行性加重[2]。目前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对ABO溶血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但关于其剂量使用一直存在一定争议[3]。既往临床研究主要对人免疫球蛋白前后患儿体内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进行观察,较少有研究对其影响患儿IgG的机制进行探讨[4]。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新生儿ABO溶血症的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母体IgG抗A或B的效价有直接关系,而结合在胎儿红细胞上的IgG亚型类别(IgG1、IgG2、IgG3、IgG4)的不同是影响患儿TBIL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增加对患者IgG亚型的观察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纳入我院近年收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免疫球蛋白不同剂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症对IgG1、IgG3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ABO溶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胎龄37~41周,平均(39.25±1.16)周;新生儿血型包括A型36例,B型24例;出生到接受治疗时间10~24h,平均(17.67±2.24)h;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胎龄37~41周,平均(39.14±1.21)周;新生儿血型包括A型38例,B型22例;出生到接受治疗时间10~24h,平均(17.54±2.36)h;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实行。

1.2 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ABO型溶血症;(2)胎龄37~41周;(3)孕期均在我院接受检查且于我院分娩;(4)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有明显先天性功能障碍;(2)非ABO型溶血病;(3)因母体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新生儿黄疸;(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抗体释放试验阴性;(5)早产儿、畸形、巨大儿或其它不良围产结局患儿。

1.4 方法(1)常规治疗:所有新生儿均给予ABO溶血症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及对症干预;采用蓝光箱进行蓝光治疗,注意帮助新生儿戴好眼罩、穿好尿裤、戴好手套和袜子以防止光疗损伤,蓝光箱四周用棉垫围好,持续照射20h以上,当总胆红素(TBIL)将至205μmol/L时停止照射,持续光照以不超过72h为宜。(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注射常规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哈尔滨派斯菲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3012),用量为400mg/kg,1次/d,连续治疗3d。(3)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注射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用量为1g/kg,单次治疗。

1.5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游离抗体试验转阴率、换血发生率;当血清TBIL水平≤103μmol/L时可判定黄疸消退;游离抗体试验于患儿治疗72h通过强生卡氏配血仪进行检查;对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疗后仍符合换血指征患儿进行换血治疗。(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h后抽取空腹静脉血,取一半通过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N-90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水平,取另一半离心后采取重氮法检测TBIL水平,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Backman AU58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为配套。(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IgG亚型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h后抽取空腹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IgG1、IgG2、IgG3、IgG4水平,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Backman AU58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为配套。(4)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换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BIL、Hb、Neu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情况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IgG亚型水平变化观察组治疗后IgG1、IgG3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gG亚型水平变化(μg/L)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性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母体来源的IgG抗体经胎盘作用于红细胞导致溶血所致,当胎儿由父亲遗传的显性红细胞抗原为母亲所不具备时,会在进入母体后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6]。作为一种不完全抗体,IgG抗体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形成致敏红细胞,进而引起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破坏等病理损伤,引起溶血性疾病的发生[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换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单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血发生率。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出来的,包含多价IgG抗体,进入人体后与巨噬细胞发生反应,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通过改善其TBIL水平使得黄疸尽快消退,光疗时间缩短,其住院时间也得到缩短,使得换血的发生率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减少[8]。单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可使得其在短时间内迅速与红细胞进行作用,中断患儿的溶血过程,增强其治疗效果,这与杨芳芳[9]等的研究相一致。

观察组治疗后TBIL、Hb、Neu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提示单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改善患儿TBIL、Hb、Neu水平,从而使得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免疫球蛋白通过与体内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相结合,阻断单核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破坏,使得红细胞不致敏,降低患儿溶血反应[10]。而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时能更有效的封闭网状内皮细胞的Fc受体点,使得红细胞的裂解和死亡更加缓慢,溶血过程被阻断,TBIL、Hb水平明显降低。Neu因溶血而增高的机制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机体应激反应边缘池内细胞过多释放入血,使得机体动用储备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内白细胞,但免疫球蛋白的使用使得红细胞水平逐渐恢复,Neu在外周血的表达也会慢慢降低[11]。

观察组治疗后IgG1、IgG3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提示单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通过改善患儿IgG1、IgG3水平来提高治疗效果。IgG作为体液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根据重链恒定区氨基酸构成不同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等4个亚型,新生儿因为不能自主合成IgG及其亚型,故而其早期在新生儿体内表达主要来自母体的胎盘运转,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B淋巴细胞对抗原性刺激能产生IgG1、IgG3,但对IgG2、IgG4的生成却无明显影响,这也是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IgG2、IgG4无明显差异的原因[12]。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主要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达,进而破坏红细胞,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主要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14与脂多糖的分子反应而产生免疫机制,从而对IgG1、IgG3等亚型进行调整,增强其免疫功能[13]。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与对照组18.33%比较,提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高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提供调理抗体抵抗侵入新生儿的病原体,从而提高本身免疫功能,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进行调节。且如果患者胆红素不能得到及时清理,还会通过新生儿血脑屏障,使得基底核内神经细胞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影响其神经功能,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较大程度的清理患儿体内TBIL表达,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率,这与高继生[14]等的研究相符。

综上,单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可更好的帮助ABO溶血症患儿改善TBIL、Hb、Neu,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血发生率,并通过调节IgG1、IgG3水平改善患儿免疫机制,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亚型血症红细胞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尖锐湿疣患者感染HPV亚型的研究及临床分析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H4 亚型和N2 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Acknowledgment to reviewers—Nov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H10亚型和N8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论“血不利则为水”在眼底血症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