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2021-09-14李倩宋岳礼
李倩 宋岳礼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立足大学英语的学科属性与特点,围绕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原则与要求,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探索构建学生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四个维度、十八个二级指标构成,经过信度和效度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视角;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038-03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016年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1],明确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师德为先,教学为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多维度考评教师教学工作实绩。2020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评价,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实力和竞争力[2]。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由学生、教师,专家同行评教等评价主体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取得了一定成就。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学生评教因参评人数多,信度和效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使命,因此,探索构建学生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近年来,国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迅速发展。学者从理论界定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逐渐转向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模式主体的深入研究。围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理论层面,学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大学英语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既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需要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3]。因此,教学评价在内容上要评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即学习效果[4]。其次,评价指标的制定也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评价指标的描述要易于学生理解,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以此提高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
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学科特点和规律。现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学科区分度低,与多数学科共用统一的评价体系现象较为普遍[5]。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的实施环节应充分体现两者的有机统一[6]。工具性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性是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课程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从学生视角出发构建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编制了评价指标内容(见表1)。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1.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布卢姆(1986)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7]。学习目标的达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从浅层的知识获取开始,经过“应用、分析,综合”的深度学习,最终学会解决问题。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它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语言实践。前者通常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标准的发音和语调,后者则体现在大学英语课堂独特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据此,新评价体系中设计以下指标:E13“我学习到了一定的语言知识”,E14“我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E15“我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
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性格化。教师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的情感感受和情感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课程的态度。因此,关于情感认同的评价指标包含了如下指标:E3“教师关心、尊重学生”,E5“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具备为人师表的品质”。
动作技能域中,语言和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赵吉新指出,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的共同參与,师生互动和学生提问都是行为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8]。学生的课堂参与还表现在课堂出勤,良好的学风和课堂秩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研究者添加了如下评价指标:E9“课堂上教师乐于与我们进行交流互动”,E11“教师能及时解答我的问题”,E17“我不会无故缺课”。
2.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评价指标的构建应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并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当前,学生评价大多采用课堂教学评价,可信度较高。评价指标的设置首先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评估能力,以学生能够观察到的课堂行为作为评价指标,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评价指标的表述应清晰易懂。在保证评价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减少指标的数量,冗长的问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9];第三,评价体系的答案设置应该有利于产生客观结果。相对于0—100的评分制,李克特五级量表的答案选项设置准确性和区分度更高,依据课堂评价的指标描述,按照强烈不同意、不同意、既同意也不同意、同意和强烈同意五级同意程度来划分。
3. 评价指标的设定
基于目标分类理论和指标设计原则,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共有18个评价标准。一级指标中单独设立“教学语言”维度,评价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量和准确性。“教学态度”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指标内容选取易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的描述。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是教学方法的体现,指标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阶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评价,评教即评教师的“教”,新的指标体系设立“教学效果”的评价维度,以学生视角评价课堂教学和学习发展的结果。
三、指标试测
研究者将初步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小规模发放,共有71位学生参与了试测,评价体系可靠性分析结果Cronbach’s α值为0.969(α>0.7),问卷可信度高;CITC值在0.663到0.864之间。CITC值较低的E4和E11指标进行调整,在教学态度维度中,将E4指标描述“教师从不迟到早退”替换成“教师讲课认真投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E11评价指标的原有表述“教师能及时解答我的问题”容易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程,上课的学生很多而且他们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讲解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可以主动在课上或者课后询问教师。因此,将该指标修改成“教师能够通过QQ、微信等途径及时解答我的疑问”。
研究者将修改后的评价体系编制成问卷进行正式发放测验,被试人数为537人。信度分析显示Cronbach’s α值为0.976,CITC值在0.752到0.871之间。表2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教学方法的标准化系数最高,教学效果次之,这意味着教学评价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KMO值为0.924,远大于0.6,巴特利球形检验值小于0.05,评价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3旋转成分矩阵分析中可以看出,这18项评价指标与预设4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E6-E12属于因子1,E13-E18属于因子2,E1和E2属于因子3,E3-E5属于因子4。综上可知,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置了四个维度下的评价内容,增加了大学英语课程特色的指标。新的评价体系从学生视角出发,在评价维度中设置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的表述选择了学生可以观察到的课堂事实,更易于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信度和效度验证,该体系能够反映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研究者希望借助该新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参评热情,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为大学英语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大学英语课堂评价是系统全面的,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_281586.html.
[2] 张文霞,李淑静.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相关要点解读[J]. 外语界,2020(05):17-23.
[3] 武清宇. 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6):220-221.
[4] 朱锦霞,朱长贵. 关于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2009(06):68-69.
[5] 蔡庆.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67-71.
[6] 向明友. 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J]. 外语界,2020(04):28-34.
[7] L·W·安德森,等编著.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 皮连生,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赵吉新. 基于学习效果的学生评教指標构建[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9] Dornyei,Z.,Taguchi,T.. Questionnai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onstruction,Administration,and Processing(Second Edi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