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信念的价值与养成
2021-09-14王海燕吴国彬张萍
王海燕 吴国彬 张萍
摘 要:教育信念的研究是教师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乃至教育变革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以师范生的教育信念为研究基点,通过研究发现,师范生的教育信念有利于师范生树立专业的情感归属;有利于淡化师范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功利之心;有利于為师范生提供专业发展的长远动力。为此,师范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上将信念教育课程化、专门化;在教育教学上将信念教育教师化、层次化;在教育评价上将信念教育面试化、活动化,以便更好地强化师范生的教育信念。
关键词:专业发展;教育信念;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011-04
教育信念研究是教师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乃至教育变革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队伍的稳定及素质的高低。因此,探究师范生的教育信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念概述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用“信念”一词来表示一种低于知识的层次,被看作不属于知识范畴的一些事实的表达。之后此概念被反复使用,并由黑格尔等人不断加以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个学科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信念”一词从最初的哲学领域被逐渐应用到其他学科当中,并成为一个意义越来越丰富的多学科名词[1]。张帆在《信念论》中将信念界定为个体对各种命题的一种判断、态度和看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评价等成分。从中可知,信念一旦形成,对个体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教育信念作为信念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指教师对教学方面的信念,还囊括了教师对课程、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信念,即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对整体教育活动的信念。具体来说,教师教育信念是指从学生时期开始积存和发展,个体信以为真的、以个人逻辑和心理重要性(中心-边缘)为原则组织起来的“信息库”,它们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参考框架[2]。从教师教育信念的界定可知,教师教育信念的养成不是始于职后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是发生于职前的学生时期,学生早期的学习经历、实践体验及生活事件都会影响其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行动的方向。师范生作为教师整体队伍的储备力量,其教育信念的状况如何,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教育质量乃至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师范生的教育信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师范生信念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信念有利于师范生树立起专业的情感归属
认同在心理学领域被认为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3]。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4]。由此可知,专业认同是师范生开启正式专业学习的情感基础和动力,因此,专业认同教育理应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贯穿到师范教育的全过程,而不只是作为新生的入学教育内容。
由于社会环境、学习经历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师范生最初形成的专业认同并不牢固,具有不稳定性,如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部分学生是出于对专业名称的情感倾向,或是出于家长、教师、他人的推荐或影响,对师范专业产生了良好的情感向往,但是,当他们真正接触所学专业后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师范专业学习后,发现所选专业并不符合自己初始的理想状态和情感向往,情感认同的程度也便随之降低,势必会影响师范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往往非常重视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缺少相应的实践,致使很多师范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信念不坚定,专业认同感不强[5]。教育信念就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事业价值和意义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对教育的强烈、真挚、矢志不渝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6]。在这种情感和意志的支持下,会产生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是师范生维持长久专业认同的有力保障。
(二)教育信念有利于淡化师范生的职业功利之心
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及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地方教育发展的政策,如定向招生、免费师范生及“三支一扶”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据调查,众多免费师范生毕业时并没有履行初始合同,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教,而是选择留在城市发展;部分同学只是将“三支一扶”作为后续工作的平台,如作为就业压力的缓冲期、升学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的加分项等。随着教育市场化的推进,部分师范生的择业行为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身为教师的使命和教育的理想黯然失色。
面对这种社会形势的影响和冲击,师范院校有责任加强信念教育,使师范生在入职前就树立起教育信念,用信念的力量来抵挡外界的诱惑,从早期就萌发献身于教育的信念,通过教育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生理想。师范生树立起教育信念,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毕业后的流失率,使师范生坚守教师职业。
(三)教育信念有利于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坚定性
从2021年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师范教育成了志愿填报的热点,以至于某些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超过部分“211”或“985”大学。众多高考生选择师范教育,某种意义上说明他们对师范教育具有良好的专业认同和向往,发自内心地喜欢教师的角色和教育对象,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事实:小部分高考生选择师范教育,并非出于内心的教育情怀,而是看重了教师职业的其他特点,如清闲、稳定,重点是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和福利都有了提高。
对于小部分没有良好专业情感基础的师范生,进入正式的师范教育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缺乏专业学习的热情、出现学习困难或厌学等问题。针对这类师范生,更有必要进行信念教育,使其从根本上意识到教育的作用以及厘清教师的价值,纠正其对教育及教师的错误认识,树立对教育或教师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在树立良好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师范情感,在师范生专业自觉和自主的引领下,进而培养其过硬的师范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学校有意识的培养和校内外自我实践中建立成熟且稳定的教育信念。
(四)教育信念为师范生提供了专业发展的长远动力
教师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其特殊性的充分表现。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终生学习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师范教育阶段是专业发展的开始与形成时期,此时期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直接关系到职后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水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及其最复杂的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教师的教育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然而目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专业性的培养主要集中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为此制订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预期通过这套模式培养出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底的未来教师,此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硬件”的装备,而忽视“软件”(教育信念)的陶冶,即学习精神、学习志向、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激发,致使很多师范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进入了“U”型学习模式,即大一学习精神奋发、义气昂扬;大二、大三学习较为迷茫、得过且过;大四学习则焦头烂额,这是众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亲身感受。
教育信念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动力,一种教育的信念,相当于使从事教学的身体充满活力的灵魂[7]。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信念就相当于使学生的身体充满活力的灵魂。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发展需求和力量,这种需求一旦被唤醒或激发,将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师范生作为未来教书育人的工作者,心中同样怀揣着教育理想和志向,并不断努力朝着理想和志向奋斗,在此过程中,教育信念虽没有外化的言语和行为,但是却始终贯彻其中,为师范生专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师范生可凭借教育信念的力量,冲破所有外在的困难和诱惑,一路前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
三、培养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策略
(一)在课程上将信念教育课程化、专门化
近几年,幼儿教师虐童案、猥亵案时有发生。幼儿教师的这些不良行为不断引发人们的思考,幼儿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何在?如果教师僭越法律法规,无视道德操守,做出伤害学生身体甚至是剥夺学生生命的事,究其原因,是因为其缺乏内在的精神涵养,缺乏身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教育信念的缺失是问题的根源。这种缺乏可能延伸至师范教育,若教育信念的种子在师范教育时没有埋下,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也就无法茁壮成长。
师范院校应给师范生营造教育信念的环境和氛围,让身在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使其萌发出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种子。实践证明,教师的职前准备和教育教学实践对其正确的信念形成非常重要。Nisbett指出,早期的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个体最终的判断,这种判断继而变成了不易改变的具有持久性的信念[5]。
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信念,首先要让学生知其然,即让学生对教育信念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是进行信念教育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教育信念情感和意志的保障。让师范生系统地了解教育信念体系,有必要将教育信念纳入课程体系中,成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但教育信念课程又区别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重在学习与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教育信念课程重在领会与内化,是师范教育的精髓和灵魂。
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高校应以微型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专业课程的渗透为辅,以突出课程学习的独特性;在课程目标上,领会为主,掌握为辅,以突出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在课程设置上,连续学习为主,重复学习为辅,以突出课程学习的循环往复性;在课程内容上,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突出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在课程实施上,探讨为主,讲授为辅,以突出课程学习的互动性;在课程评价上,过程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以突出课程学习的合理性。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强化师范生的教育信念,这是帮助师范生教育信念养成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在教学上将信念教育教师化、层次化
由于教育信念的内隐性和复杂性,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单一的课程实施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教育者自身素质就是影响师范生教育信念的一個重要因子。有研究表明,一些师范生的教育信念是以他们所敬佩的教师为榜样进行的自我建构[5]。鉴于教师对学生教育信念形成的重要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应首先要求教师教育者具备科学、合理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要有其之,还要做其之,做到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将教育信念融入生命,贯穿课上和课下,延伸至校内和校外,通过教师教育者自身教育信念的外在身体力行,使师范生在教育信念的路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指引。
在对师范生进行有意识的信念教育时,高校应从经验式的教育信念开始,从过去和当前的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让师范生在先知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师范生关注教育现实,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原因,揭示教育规律,洞悉教育价值,使师范生在发现与探究中明晰教育规律,感悟教育价值,形成经验的、无意识的教育信念;在师范生感性教育信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高层面的信念教育,以系统的理论和知识来推进师范生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使其全面了解教育信念体系,在对师范生进行信念的理论和知识教育时,应结合社会正反实例,用知识来解析实例,用实例来诠释知识,在具体实例与抽象知识的交互作用下,促使师范生构建出清晰、科学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完善、补充,使其日趋成熟[5]。
(三)在评价上将信念教育面试化、活动化
课程评价的标准对师范生具有正面的导向、激励和强化作用,现有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评价标准比较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仅如此,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是师范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照,也是其他荣誉的考评标准,教育信念的考查在师范生综合测评的标准中较为缺乏,即使在师范生综合测评的标准中有针对教育信念的考查,所占权重也微乎其微。如在师范生每年的思想品德鉴定中,每个学生的评语较为雷同,思想品德的分数较为一致,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育信念在师范生综合测评中的弱化。
要培养师范生的教育信念,必须将师范生的教育信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考核的方式分课程内考核和课程外考核,课程内考核以微型课程为主,在进行微型课程考核时,应摒弃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采用面试考核的方式,分为问答和案例分析作答两部分,并根据师范生的作答情况,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总学分。
课程外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平时参加的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表现,因为教育信念具有内隐性特点,仅通过课程内的考核难以真实地评估出学生的教育信念状况和水平,所以课程外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程外的考核重在教师对师范生平时的观察和评估,如课堂学习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参加校内外教育实践的情况以及参加教育比赛的情况等。应将每个师范生的各项活动表现收集、汇总,由几位教师根据师范生的活动表现做出综合评价,给予师范生相应的学分。课程外考核的学分应不低于课程内考核的学分,在师范生教育信念的教育中,师范生自身教育信念的外显比掌握更加有价值和意义,从师范生学习和活动中透射出的教育信念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更能掌握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教师继续推进教育信念的重要参考。
(四)在教育影响上将信念教育个案化、具体化
教育信念的内隐性使其在师范教育中极易被忽略,即使部分师范院校开展了信念教育,但由于注重师范生外显的知识技能掌握和训练,而弱化了师范生内在精神素养(教育信念)的培育,没有将信念教育置于应有的高度加以实施。师范生是否具有教育信念,具有何种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否成熟和坚定,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效果,进而影响师范生后续乃至终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师范生进行信念教育,应是各师范院校进行教师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基于信念教育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师范院校应该根据每个阶段师范生的身心特点,制订出一套信念教育的体系,尽可能地将信念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信念教育,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效仿。如各个时期及各个国家拥有独特的求学经历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家们,“感动中国“中涌现出来的长期扎根边远地区、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还有获得七一勋章的张桂梅等,这些现实中活生生的榜样和英雄人物,更能对师范生起到精神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实践证明,先进模范教师的事迹,特别是本校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对培养师范生坚定的事业信念效果非常显著[8]。
四、结语
教育信念对师范生的长远发展以及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能提升师范教育的内涵,并推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外,教育信念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感染作用,为此,高等师范院校、用人单位或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师范生的教育信念,弘扬教育信念,使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师范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荣. 实习教师教育信念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長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 图布新. 实习生教育信念的调查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 杨芷英,韩小娟. 高校师范生专业认同对其心理资本的影响——基于北京地区高校师范生的调查[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6):64-69.
[4] 陈有国. 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3(02):91-95.
[5] 刘雄英. 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养成——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J]. 教育与职业,2010,4(24):47-48.
[6] 赵荷花. 论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4(04):130-133.
[7] 杜丽静. 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追寻[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1):32-36.
[8] 方兴武. 论当代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缺失与培养[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3):92-94.
(荐稿人:袁文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