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过程论的高职ESP“课程思政”策略探讨与实践

2021-09-14何欢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何欢

【摘要】本文将德育过程论作为理论基础,遵循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重点探讨 ESP“课程思政”的策略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德育过程论;高职ESP;课程思政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 年,《中共中央關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2019年3月,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指出,外语教育需要培养拥有丰富跨文化知识、具备高度政治觉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由此,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推向了高潮。

一、核心概念阐释

1. ESP“课程思政”。ESP,全称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如汽车专业英语、营销英语等,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ESP“课程思政”是指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经验或技能的传授和教学过程中。

2. 德育过程论。德育过程理论是德育理论中的基础性理论,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传递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使其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德育过程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ESP“课程思政”策略探讨

道德内化(Moral Internalization)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人通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标准、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道德内化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德育内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分别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与学的管理过程。

1.教与学的互动过程。(1)定义。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类人群,并以教育者为主导开展“课程思政”,主要依靠意识培养和能力锻炼两个方面进行。

(2)ESP“课程思政”策略。《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是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以实践教学为主,旨在向学生传授汽车专业所必需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将汽车专业英语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意识决定行为,在《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既不能偏离《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要在无形中将道德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事业观教育等道德情操渗透到汽车专业英语知识的讲授中,对学生进行意识培养和能力锻炼的双重教育。

① 重新审视教材,深挖思政元素。《汽车专业英语》各单元教学内容虽然不同,但都应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立足点展开“课程思政”,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为一,启发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素养。

我校所在地——长春作为国际汽车城,为《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厚重的环境基础,汽车产业的传承与自信成为《汽车专业英语》不可或缺的思政元素。教学中需挖掘能够体现区域特色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汽车产业的历史沿革、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增加职业认同,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和信念。

我校以培养德能并进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政元素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与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汽车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

② 更新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针对不同的汽车专业英语知识,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要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思政”目的,使德育内化于心。

第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且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便引起学生的体验,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生活片段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以强化,加深内心感受,激发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主动进行探索。

第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教育者根据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案例的本质是提出一种没有既定答案的两难情境,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荡涤学生的心灵,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案例的选取应该与近期时事相结合, 既有新鲜感,又能保证讨论度。如将中美贸易摩擦的话题引入《汽车专业英语》第一单元购车选择教学模块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专题研讨法。专题研讨式教学是基于专题设计的研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专题设计为基础,以学习讨论小组为单位,围绕专题主题展开讨论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专题研讨法是指针对某一话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研究和讨论,进行知识构建、撰写报告、完成演示与分享的过程。这一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学生在知识构建和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教与学的管理过程。(1)定义。教与学的管理过程是指教育者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环境,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这一过程中,主要涉及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两类人群。

(2)ESP“课程思政”策略。①  制度引导。制度先天具备导向、约束、整合、激励等功能,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中,形成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政策学习制度,健全听课制度、督导制度等,让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和重要性,引导教师进行主动学习,开展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为深入开展ESP“课程思政”,学校与开课部门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案等教育教学文件中融入“课程思政”模块,全方位进行爱国、爱岗等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行业、企业及社会对新时代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体现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加大人文素养内容的占比,突出思政、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与实施策略,增加对课程中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的考核,全过程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与改善,及時总结反思。

② 环境创建。外部环境对受教育者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配合“课程思政”,深入进行具有汽车专业英语知识特点的育人环境的创建和改造,展开符合汽车行业职业素养提升的学生活动,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浸入式接受德育教育。

课上课下相衔接,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利用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向学生推送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汽车产业贸易与生产的行业动态,加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向学生灌输汽车行业典型人物的成长、成才案例,以“大国工匠”精神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提升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和改造,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2):5.

[3]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7-11.

[4]毛婧.护理专业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熊晓燕,刁静洋.专题研究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路[J]高教论坛,2011(10):38-4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