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2021-09-14李军朱英英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胞宫不孕症卵泡

李军 朱英英

1770 年全世界第 1 例人工授精成功,标志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开始。1978 年路易斯·布朗的诞生,标志着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 IVF-ET ) 成为治疗不孕症的手段之一。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环境的变化,生活压力的加大,年轻夫妇不孕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使得ART快速进步并广泛应用。IVF-ET 技术是目前治疗不孕症的最有效手段,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经有 800 万试管婴儿诞生。

IVF-ET具体是指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完成精子和卵母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然后将胚胎移植回子宫腔内让其种植,以实现妊娠的技术。虽然IVF-ET作为ART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其成功率也逐年提高,但它带来的并发症,如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氧化应激、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以及移植后的流产,也使得部分不孕患者无法圆梦。

传统中医药早就有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将不孕症称为“全不产”“无子”“断绪”等。例如《圣济总录》中就说:“妇人所以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中医认为,不孕症主要是肾气不足,肝郁气质以致冲任气血失调而引起。治疗不孕不育主要讲究内调外治,从扶正固本入手,对症下药。虽然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从医疗实践上看,中医药治疗也不能取代如今的IVF-ET技术,但随着中医专家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医药在干预IVF-ET治疗过程、提高 IVF-ET 成功率、减少 IVF-ET 并发症以及 IVF-ET 失败后调理等方面,发挥出了一定优势。中医药技术和IVF-ET的完美结合,能够使更多的不孕不育夫妇喜得麟儿。

中医药在IVF-ET 移植前期的应用

IVF-ET移植前期主要包括降调节期和促排卵期两部分,是确保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降調节期是在IVF周期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以改善卵泡发育,提高取卵率和卵子的质量。促排卵期主要是运用大量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使多个处于始基卵泡阶段的卵细胞同时发育,以此来取得更多的优质卵泡。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在进行 IVF-ET 前,先给予补肾调周中药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卵泡生长、成熟,有利于成熟卵泡移向卵巢表面从而排卵,获得更多优质卵泡,并补充支持黄体功能,为IVF-ET的后续实施提供支持。

中医药在IVF-ET移植后期的应用

IVF-ET移植后期是指胚胎移植后 14 天以及确定妊娠后的 3 个月以内,分为黄体支持期和妊娠期两个阶段。临床西医使用黄体酮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支持黄体功能,在胚胎移植后 14 天做妊娠试验,若怀孕继续黄体支持至妊娠后 3 个月。

目前普遍认为,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改善辅助生殖技术中妊娠率的关键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医药具有优势。根据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和生殖。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络,尤其与肾关系密切。肾所藏之精可化为精血,下注冲任,濡养胞宫(子宫),使胞宫能够发挥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若肾的功能失常,肾精不足,冲任精血亏虚,胞宫内膜失养,再良好的种子也难以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因此胚胎不能着床,胞宫难于成孕。即使着床,胚胎失于濡养,也容易出现胎停育而导致流产。

补肾中药可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调整患者的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的血流状态,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并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故中医在此期多以补肾养精、调补气血为法。

中医药在IVF-ET 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在IVF实施过程中,应用促排卵药物进行卵巢刺激时,可能会发生卵巢低反应,即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刺激反应不良。据临床调查,在接受IVF治疗的妇女中,发生卵巢低反应的人群约占9%~24%。在进入周期前采用中医治疗,可以减轻及预防卵巢低反应的发生。

在IVF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这是IVF-ET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中医认为其根本病机为脾肾两虚,导致三焦水液运行失调,气机升降失常。中医治疗对此疗效很好。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未发生时,以补肾调冲为主;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已经发生后,择机以补肾健脾、利水渗湿为主,常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尽管初始阶段(如诱导排卵和受精)的成功率很高,但试管婴儿的出生率却仍然很低。大量资料证明,IVF失败或IVF反复移植失败,与患者的高龄、卵子质量下降、子宫内膜容受性差有关。对以往IVF失败的患者,中医强调在再次IVF-ET之前要养种育珠(调整卵子质量)、养血择地(改善内膜状态)和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一般以滋补肝肾、调养冲任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

中医其他疗法在IVF-ET中的应用

中医药对IVF-ET的辅助治疗不仅体现在中药治疗上,在针灸方面同样发挥了突出优势,也因其经济便携、效果突出得到了广大患者认可。有研究表明,针灸在IVF-ET中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调节焦虑情绪上。其中针灸和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

同时,中医护理也可影响心理状况和妊娠结局。对IVF-ET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以情志调适、耳穴贴疗、中药口服、中医药膳等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了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中医药在 IVF-ET 中可以发挥独特的辅助作用。在IVF-ET的不同阶段中,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不仅能够减少相关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能够提高胚胎种植率、妊娠率,改善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改善患者情绪及体质,从而提高IVF-ET成功率。而且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等优点,是患者在IVF-ET过程中可以寻求的重要的有效辅助手段。

此外,中医药对男性不孕育中的少精子症、弱精子症、不射精症和输精管道梗阻的治疗,也为IVF-ET实施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胞宫不孕症卵泡
胞宫源流考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假排卵与不孕症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其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胞宫源流浅考
关于月经病气血辨证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