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清凉神器”变成“伤人利器”

2021-09-14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罐装消防队员石油气

伴随盛夏酷暑来临,清凉降温成为人们生活刚需,各类“清凉神器”应运而生。自称“摇一摇、喷一喷,即可瞬间降温”的“喷雾”式产品,以其方便、快捷的产品优势“征服”消费者。但透过由消防队员亲历测试披露出的“爆燃”风险,却让人不寒而栗。

按照商家的宣传介绍,这些罐装降温喷雾产品用途广泛,可用于汽车内饰降温、户外高温防暑、缓解运动损伤等,座椅、靠背、方向盘、皮肤等需要降温的表面均可使用。产品主要成分为香精、推进剂、降温因子。经降温因子推进剂喷射后遇热迅速气化,吸收物体表面热量。

销售广告言之凿凿,降温原理水到渠成。但商家对“降温因子”为何物却闪烁其词。而在其产品使用的“注意事项”末尾处,却用很小字体标注出“液压气体:LPG”。其“做贼心虚”的营销忽悠可见一斑。经消防队员证实,LPG就是液化石油气的英文缩写,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爆炸范围是1.7~9.7,遇到明火即发生爆燃。

也就是说,一旦购买了这种罐装降温喷雾产品,就相当于携带了一罐小型液化石油气,其安全风险时刻伴随于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尤其是被长时间放置在车上,更容易因车内温度升高、放置过程中的猛烈撞击或接触到而导致出现意外。

清凉喷雾产品,尤其不能直接对着皮肤使用。人体内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需要有“转换”过程,骤然的遇熱和变冷势必会给皮肤造成不适或伤害。测试中消防队员将降温喷雾对准刚摘下的树叶持续喷射,几秒钟后即可让树叶快速结霜,造成质地脆化、一捏就碎了;同样道理,对准人的手臂喷射也会导致一阵冰凉刺痛感,甚至会造成冻伤。

寒来暑往是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需要人们的坦然面对和科学因应。防暑降温要依循自然变换节奏,选择安全合理的应对措施,不能奢望会有某种“清凉神器”产生出降温奇效。

人常说“心静自然凉”。规避“神器”变“凶器”,需要消费者戒除浮躁、切忌跟风,在对清凉产品的安全性、质量、实际功效等进行综合考量后,再进行理性消费。商家营销也当以诚信为本、自觉担当负责,清楚标明成分,准确告知风险。市场监管部门更要强化责任、主动出击,及时下架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产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撰稿:张玉胜)

猜你喜欢

罐装消防队员石油气
About Eating
加强对瓶装液化石油气加臭剂的安全监管
液化石油气气瓶先燃后爆的模拟分析
汽水有毒
液化石油气储罐失效分析与预防
消防员救火
我国首制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交付
高压浸渍果胶酶与Ca2+的软罐装油桃保脆研究
积极探索专职消防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新办法
罐装懒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