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事件下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1-09-13司甫
司甫
摘 要:疫情的发生对在华国际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极易导致害怕、焦虑、恐惧等负面社会情绪,需及时加以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突发灾难事件,主要通过恐慌感、悲伤感、正常生活被打乱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前人研究,结合曲阜师范大学在疫情期间针对留校国际学生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本文探讨了如何从降低悲伤感、消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三个方面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放下心中的顾虑、戒备,感受到关怀、温暖,以期为在华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悲伤感;恐惧感;留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12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留校国际学生因其远离家乡、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更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留管老师作为直接管理服务人员,应该努力掌握心理疏导工作的理论、规律,结合本校留校国际学生实际,一生一策,有的放矢。
1 突发灾难事件下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公众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上会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管理者需要了解这些表现,才能更好地判定受众是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由于具有不可预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后果的毁灭性,突发灾难事件会对社会公众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极易伴随一些负面情绪。这是民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最突出的体验和感受,常见的表现有恐慌、焦虑、疑病、抑郁、强迫和自我不确定感等心理症状反应。除此之外,人们对事件的认知上也会表现出无能为力、自责、内疚、罪恶感,而且研究表明,越是疫情严重的地区,人们对危机越了解,却越觉得不可控,在认知上越容易造成恐慌。由于人们在危机情境下会无意识地采用快速的、感性的直觉决策策略,从而在行为易出现逃避、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独处、过分依赖他人,以及其他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最后,在生理上则表现为食欲下降、肌肉紧张、头疼、失眠等。2020年2月初,随着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增加和一些管制措施的实行,我校部分留校国际学生开始出现焦躁情绪,表现为经常出入学院办公室询问疫情发展,频繁拨打国际长途电话、在和老师沟通中出现叹气、摇头等肢体动作等,我们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出现了波动,需要及时加以应对。
2 突发灾难事件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三种途径
除辨别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外,我们还要了解分析突发灾难事件导致公众如此表现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采取合理办法。基于对汶川大地震、大连港石油管道爆炸、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爆炸等突发灾难事件的灾后个人和群体心理研究,刘正奎老师在《突发灾难事件后个体与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应对》一文中提出突发灾难事件对人们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三个途径,即恐惧感、悲伤感、打乱日常生活节奏。其中,悲伤感主要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因为丧失亲友,丧失一定既有物质而产生的悲伤感。因物质丧失而起的悲伤感不仅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有时还是伤害了人们与物质建立起的关系。恐惧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失望情绪,即一般的突发事件可能让人们直面失望,加之事件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安全感就会受到威胁,内心就会有非常强烈的恐惧感。所谓打乱日常生活是指灾难的发生会引起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包括原先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节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压力,造成情绪上的负性反应。因此,消除恐惧、降低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是打消学生心理负面情绪的三大法宝。
3 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在心理咨询和疏导中,普遍遵循的原则是: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怀和接纳、非指导性的干预。为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掌握,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发现,结合国际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特殊性,提出了真诚互动关心、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引导性指正三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3.1 真诚互动关心原则
师生之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就应该是真诚信任的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需要留管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切忌不要心不在焉,或者眼神盯住一处,让学生感觉注意力不集中,这些表现都会带来不重视其处境,产生不信任、不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在日常谈话交流过程中,留管老师要多抱有同情、理解、不鄙视、不排斥的态度,让因疫情不能回国的学生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有许多人在帮助他。
3.2 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原则
疫情发生以来,留管老师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全力做好留校國际学生的日常防控工作,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很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会厌烦、不搭理。但是相比于留管老师,国际学生远离家乡、生活不便、缺少家人的陪伴,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变化,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就更需要每一位深处一线的老师和管理者多为国际学生着想,充分理解他们的现状,更好的设身处地的提供服务和帮助。
3.3 及时干预和长期引导原则
结合一些具体的情绪、认知和行动表现,留管老师要通过聊天、观察日常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焦虑、绝望、困惑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就更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乃至群体事件。在降低压力和心理创伤之后,还要建立长期追踪档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学生开展长期的心理援助。
4 我校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4.1 降低悲伤感
疫情期间,我校在校学生并没有出现亲人离世或者一些突发意外事件,心理情绪上没有或者极少出现悲伤感。但是,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悲伤感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亲人的离去或物品损坏和消失带来的情绪低落,事情发生突然给人的冲击较为猛烈。相对地,更要把握好心理干预的介入时机和方式方法,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功能更像是“救火”或者“包扎”,而不是深层自我探索,因此无微不至地关心和聆听更加有效。有些情况下,唯一有效的心理援助方式,就是陪伴和倾听、共感和理解。此时,陪伴者要避免规劝、说教、过问,因为理性的澄清不能解决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