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变化的比较研究
2021-09-13朱宏伟郝芳刘文军孙健淇智成芳李华
朱宏伟,郝芳,刘文军,孙健淇,智成芳,李华
1.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 古包头 014000;2.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内蒙 古包头 014000;3.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内蒙古 包头 014000
2型糖尿病作为患者出现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会经过微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等时期,最终发展为肾功能不全[1]。蛋白尿作为一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素,常被用于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实际诊断[2]。并且,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血糖升高,肾脏受到影响,极易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且复兴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等代谢因素,都会显著加重蛋白尿的程度[3]。糖尿病前期患者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以及合并出现,患者的情况都是从最开始逐渐发展为严重程度,患者病情逐渐恶化[4]。由此可见,不同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代谢程度也显著不同,且蛋白尿也与血糖转归存在密切的联系[5]。基于此,该文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入住该院的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实验,以此分析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尿蛋白的实际状况,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包含患者30例)、微量白蛋白组(B组,包含患者35例)以及大量白蛋白组(C组,包含患者35例)。A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25~92岁,平均年龄为(63.84±2.69)周岁。B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分布26~92岁,平均年龄为(63.74±2.69)周岁。C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布25~91岁,平均年龄为(63.64±2.69)周岁。对3组年龄等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空腹血浆葡萄糖≥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不低于6.5%;经进行HbA1c(糖基化血红蛋白)、尿糖和血糖指标检测。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关标准;②患者知情并积极参与。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肿瘤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③长时间使用非甾体药物治疗;④合并非糖尿病肾脏疾病。
1.3 方法
收集3组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在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收集血液,待血液凝固后,对标本进行离心处理,采用2 500 r/min的离心机进行10 min的离心处理后,吸取血清将其放置于零下80℃的环境中等待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测量,试剂盒均采购于某生物有效公司,收集患者24 h尿液标本,将其混合均匀后测量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应用单位时间尿量矫正测量后,得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同时,采用原装配套试剂盒分别检测3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以及肌酐。
1.4 观察指标
对比3组患者的血清胎球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肌酐。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与B组总胆固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血清胎球蛋白A、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总胆固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血清胎球蛋白A、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总胆固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胎球蛋白A、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指标高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组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1 3组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三酰甘油(mmol/L)总胆固醇(mmol/L)糖化血红蛋白(%)肌酐(μmol/L)胎球蛋白A(mg/L)A组(n=30)B组(n=35)C组(n=35)1.32±0.36 1.86±0.33 2.12±0.43 5.69±1.33 5.56±1.25 5.56±1.25 4.43±0.12 6.87±0.21 8.87±0.22 58.13±5.13 63.43±5.44 81.43±5.22 210.78±15.56 289.65±15.32 367.22±15.48
3 讨论
3.1 糖尿病概述
伴随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的转变,一定程度提高了糖尿病发生率,并且已逐渐成为我国甚至世界常见慢性疾病之一[6]。糖尿病属于典型内分泌科疾病,疾病并发症为该病症的最大危害性,如果患者其他正常组织器官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则会累及患者的神经、心血管和肾脏等部位,从而发生病变形成各类合并疾病,不但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而且还会有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7]。另外,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因无法治愈,所以在开展治疗时临床多以控制血糖水平为主[8]。对于糖尿病症,临床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I型糖尿病与II型糖尿病,其中前者的病发机制为因β细胞遭到破坏或减少而出现胰岛素分泌下降情况,进而能一定程度提高患者血糖水平[9]。后者的病发机制为因全身组织器官出现胰岛素分泌缺乏情况,从而能提高血糖浓度。当病情发作后,机体长时间受高血糖影响,能一定程度降低细胞变性能力,增加粘附性,发生管腔变性,血管堵塞情况,最终出现微血管病变情况。若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则容易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发生,而且还会使其他正常的组织器官受影响,导致肾脏、足部和眼部等器官组织出现病变,严重者还会死亡[10]。
3.2 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上糖尿病有较高的发病率,为内分泌疾病,并且持续的高血糖或是有较大波动的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一个并发症就是糖尿病眼底病变,出现青光眼、白内障以及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失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11]。此外,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其也是导致患者发生终末期上肾脏疾病的因素之一,且该因素仅次于肾小球肾炎的诱发概率。并且,由于患者体内的代谢功能发生异常的变化,一旦患者转变为终末阶段的肾脏疾病,该病的临床治疗难度比较大[12]。
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肾小球滤过增加,出现蛋白尿,发生肾病综合征,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患者发病后,自身代谢出现紊乱,血糖及蛋白尿长期增高,也会使患者可出现高血压、尿毒症等,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13]。医生常通过生化检验来帮助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尽早发现异常状况,采取相应措施[14]。而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疾病发展,患者的血浆蛋白会显著降低,致使患者发生水肿的情况,其属于一种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现阶段,临床医学中经常使用利尿剂以及白蛋白等药物,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15]。然而,此种治疗措施极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不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16]。但是,尿白蛋白对于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不足,需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17]。研究发现,胎球蛋白A作为一种肝脏细胞分泌出的血浆糖蛋白,其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且与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18]。
除此之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通透性显著升高,机体肾小球结构发生改变,极易诱发微血管出现病理改变,甚至损害机体视网膜周围的血管细胞,直接对视网膜的血液供应造成影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的情况。并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致使机体内的额醛糖还原酶表达以及活性显著升高,神经周围组织的血管也随之发生病理改变,导致神经组织的血氧供应显著不足所致,且其和机体血液循环障碍也存在部分联系。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症状,其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分反映了患者血管动脉硬化程度以及血管内细胞发生病变的实际情况。这些情况均与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等其他并发症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属于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侧面代表了糖尿病与其他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需要对患者展开全面、详细的检查。
3.3 检测意义
糖尿病作为一种血糖升高为主的代谢性疾病,该病极易诱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糖尿病肾病则是又打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极易导致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概率为30%~50%左右,且患者发病初期的症状并不显著,患者前两期仅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的过滤率显著升高、基底膜增厚等情况,且患者的尿蛋白检测正常。当糖尿病肾病患者持续发展后,则患者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虽然,对患者实施病理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肾脏活检存在一定的创伤性,且患者不易接受这一检查。因此,需寻找敏感性高、简单容易操作的早期诊断方法。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脂质代谢紊乱等情况,但出现脂质代谢异常的患者极易发生慢性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进行相关检查:①糖尿病病程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时间,需检查患者的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进而检测患者的血压以及眼底检查;②有条件的患者需同时进行尿微量蛋白检测以及β2-微球蛋白测量,便于患者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③若患者确定微量白蛋白检测增加,且能排除患者是否因其他因素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等因素,并帮助患者将血糖控制在可靠范围内。微量蛋白尿作为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征象,可以对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失患者血管系统改变的典型征象,其是肾脏、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所以,临床中常选择尿微量蛋白指标对肾病患者实施监测,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发现肾病最敏感、可靠的有效指标。因此,通过检查患者的尿微量蛋白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实际情况,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进而判断患者的病情纤维化程度。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尿蛋白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程度,其具有较高得的诊断价值。
除此之外,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含量作为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尿蛋白浓度的升高,患者的存活概率显著下降。此外,微量蛋白尿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患者出现微量蛋白量之后,其会逐渐发展为高风险的肾脏并发症患者。一旦患者从微量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之后,患者的肾功能将会出现不可逆的下降。并且,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期望生存时间仅为几年。由此可见,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微量蛋白尿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同时,胎球蛋白A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检测重点,该分子量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且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糖尿病患者的易感性具有密切联系。
研究发现,A组与B组相比,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血清胎球蛋白A、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显著高于A组(P<0.05)。A组与C组相比,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血清胎球蛋白A、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显著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相比,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血清胎球蛋白A、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显著高于B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胎球蛋白A升高,则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也随着升高,属于正相比关系。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影响人体系膜细胞、基质细胞以及基质分泌的因素,可以改变原本的病理学基础,并通过肾素-血管醛固酮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等,对人体的调节介质产生影响,致使人体肾病程度加重、出现蛋白尿。
综上所述,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升高,患者的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肌酐也随之升高,临床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