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 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2021-09-13冯爱华麦显强李海峰
冯爱华,麦显强,李海峰
(1.顺德新容奇医院内分泌科;2.顺德新容奇医院普通外科,广东佛山 528303)
糖尿病主要由血液中的糖分过多、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而引发。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会增加体内氧化物质,导致机体抗氧化物防御系统功能降低,促使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病变;同时,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常采用降血糖的方式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无法较好地控制患者的动脉硬化进程;阿司匹林可减少血小板聚集,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单独使用对于调节患者机体脂代谢效果欠佳。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对血脂进行调节,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疗效显著[2]。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糖及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顺德新容奇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27例;年龄53~75岁,平均(62.95±2.44)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7.52±1.01)年;合并症类型:高血脂症12例,冠心病15例,脑梗死10例,原发性高血压13例;体质量指数(BMI)20~25 kg/m2,平 均(22.63±1.15)kg/m2。 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6、24例;年龄52~74岁,平均(63.11±2.52)岁;糖尿病病程3~13年,平均(7.55±1.08)年;合并症类型:高血脂症14例,冠心病16例,脑梗死8例,原发性高血压12例;BMI 20~24 kg/m2,平均(22.47±1.09)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证者;经彩超检查显示颈动脉、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1.2 mm者等。排除标准:接受治疗前2个月服用过降脂类药物者;伴有神经系统疾病或意识障碍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受损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有饮食、运动指导及降糖等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规格:100 mg/片)口服,100 mg/次,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规格:20 mg/片)口服,20 mg/次,1次/d,晚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5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②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颈动脉超声仪检测。③血清LPO、MDA、SOD水平。血液采集方式同①,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取血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SOD、MDA水平,采用荧光法测定血清LPO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血糖、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清LPO、MDA、SOD水平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PG、FINS及HbA1C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FPG:空腹血糖;FINS:空腹胰岛素;HbA1C:糖化血红蛋白。
组别 例数 FPG(mmol/L) FINS(mU/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9.12±0.94 6.41±2.38* 17.16±4.06 13.49±3.09* 7.56±2.26 6.56±0.97*试验组 50 9.09±0.89 5.24±1.25* 17.17±4.08 10.30±2.06* 7.49±2.14 5.29±0.94*t值 0.164 3.077 0.012 6.074 0.159 6.64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s,cm)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s,cm)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颈动脉斑块厚度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0.27±0.030.22±0.03*0.13±0.030.09±0.02*试验组 50 0.26±0.050.19±0.01*0.12±0.020.05±0.01*t值 1.213 6.708 1.961 12.64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LPO、MDA、SOD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PO、MDA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血清SOD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LPO、MDA、SOD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LPO:脂质过氧化物;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组别 例数 LPO(μmol/L) MDA(mmol/L) SOD(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5.12±1.64 4.41±1.38* 5.23±1.06 3.49±0.09* 70.56±8.26 79.56±9.55*试验组 50 5.09±1.59 3.24±1.15* 5.17±1.08 1.30±0.06* 70.88±8.14 86.89±10.16*t值 0.093 4.606 0.280 143.165 0.195 3.71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同时心血管疾病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局部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占比较大,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可通过阿司匹林来抑制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其临床症状,但单独抗凝治疗对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仍不理想[4]。
阿托伐他汀主要作用于肝脏,其水解产物可竞争性地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大量合成,降低机体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葡萄糖转运体的转运功能与胰岛β细胞的葡萄糖调节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进而纠正异常的糖代谢过程,稳定患者血糖[5-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PG、FINS、HbA1C水平及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有报道显示,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时,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加剧应激反应,出现恶性循环[7]。MDA可反映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组织的过氧化应激损伤程度;LPO是由不饱和脂肪酸经自由基作用形成的过氧化物,可促进氧化应激的级联反应,进而加重病情;SOD是一种抗氧化金属酶,在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8]。赵丽娜等[9]研究表示,阿托伐他汀可对机体的过氧化物质进行有效清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LPO的分泌与表达,进而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MDA、LP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治疗 效果。
综上,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的血糖水平,降低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同时可减轻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