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消痛汤联合小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疼痛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9-13武水民段生艳
武水民,段生艳
[1.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云南昆明 650011;
2.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保山 6780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化,导致患者出现腰椎、下肢剧烈疼痛伴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多是由于筋脉失养、血行不畅引起,应以行气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临床常用小针刀疗法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运针手法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目的,其对人体组织的损伤较小,不易引起感染,但单独使用效果欠佳[1]。化瘀消痛汤由川楝子、青皮等组成,能舒筋通脉、调和血气、活血化瘀,恢复气血正常,做到通经络而不伤根本[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昆明市中医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化瘀消痛汤联合小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前列腺素E2(PEG2)、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中医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7例)。A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32例;年龄37~62岁,平均(49.52±11.54)岁;病程6个月 ~ 5.5年,平均(2.36±1.00)年;病变节段L3~416例,L4~531例,L5~S110例;单纯腰痛者17例,腰痛伴单侧腿痛者28例,腰痛伴双侧腿痛者12例。B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4、33例;年龄36~63岁,平均(50.87±10.24)岁;病程5个月~4.5年,平均(2.34±1.02)年;病变节段L3~418例,L4~530例,L5~S19例;单纯腰痛者18例,腰痛伴单侧腿痛者29例,腰痛伴双侧腿痛者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中医诊断学》[3]中气滞血瘀型相关的诊断标准者;经X线检查确诊者;皮肤完好无破损者。排除标准:伴有出血性疾病、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感染、破溃、瘢痕者;患有恶性肿瘤者。本研究已经昆明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给予A组患者小针刀治疗,协助患者俯卧位,垫枕置于腹部,在患椎棘突旁找到压痛点和病变位置并标记;用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542,规格:5 mL]局部浸润标记点,在突出的椎间盘和上下位棘间隙患侧旁0.6、1.4、3.5 cm处痛性结节点,用4号小针刀与脊柱纵轴线平行刺入4~5 cm松解深筋膜;在患侧髂骨翼上下痛性结节点刺入1~2 cm松解浅筋膜;在坐骨神经行径路线深浅筋膜痛性结节点行浅筋膜松解,在松解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血管和神经组织。将小针刀拔出时,刀口用无菌纱布覆盖,1次/周。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化瘀消痛汤治疗,其组方包括:川楝子18 g,青皮、杜仲各15 g,陈皮、制草乌、当归、丹参、桑寄生、狗脊、黄芪、白芥子各12 g,地龙10 g,红花6 g。水煎煮至500 mL,1剂/d,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4周为1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其中显效: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消失,腰椎功能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和腰椎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腰椎功能均未见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采用麦吉尔(McGil)疼痛问卷[4]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中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及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PRI包含1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0~3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PPI分值为0~5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VAS评分分值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剧痛,疼痛随分数由低到高逐渐增加。3项评分的分值均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PEG2、IL-6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全部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液5 mL,以3 500 r/min的转速进行10 min的离心,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PRI、PPI、VAS评分及血清IL-6、TNF-α、PEG2水平)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47%,较A组的75.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疼痛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PRI、PP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PRI:疼痛分级指数;PPI:现时疼痛强度;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
2.3 血清TNF-α、PEG2、IL-6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PEG2、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TNF-α、PEG2、IL-6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TNF-α、PEG2、IL-6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PEG2:前列腺素E2;IL-6:白细胞介素 -6。
组别 例数 TNF-α(μg/L) PEG2(μg/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57 6.79±2.39 3.96±1.51* 39.01±6.08 22.96±6.01* 24.61±7.06 21.38±5.42*B组 57 6.39±3.08 2.69±1.03* 37.59±6.39 15.06±3.12* 24.59±6.99 12.63±4.37*t值 0.775 5.246 1.215 8.808 0.015 9.48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或外部作用引发,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其可使周边的神经组织受刺激,引起神经根和脊髓受压迫,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现如今,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临床常用小针刀疗法进行治疗,通过对疼痛部位松解剥离,对错位关节进行恢复调整,加快淋巴血液回流从而减轻疼痛症状,但单一使用整体治疗效果有待提高[5]。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在于外感风邪,筋脉失养,经络受阻,血行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应以行气化瘀,软坚散结为原则[6]。化瘀消痛汤中川楝子、当归、白芥子、丹参、地龙、红花有行气活血、解瘀止痛之功效;青皮、陈皮能疏肝解郁、散结止痛;杜仲、桑寄生、狗脊可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制草乌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黄芪可补中益气、补气固表,全方配伍,共奏行气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止痛的功效[7]。由此次研究分析中得知,治疗后B组患者总有效率较A组高;治疗后,B组患者PRI、PPI、VAS评分均较A组低,提示化瘀消痛汤可以增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疼痛。血清TNF-α是反映炎症程度的重要因子,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GE2属于有效骨吸收刺激因子,其水平升高可加重骨组织病理损伤程度;IL-6可促进机体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加重炎症反应。小针刀治疗通过阻抑炎性因子释放,改善组织微循环,从而防止组织粘连,降低神经根周围炎症刺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中的多糖成分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性,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丹参中的丹参酮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发生;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使细胞代谢增强,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强,进而发挥其抗炎作用[8-10]。由此次研究结果得知,治疗后B组患者血清TNF-α、PEG2、IL-6水平均较A组低,提示化瘀消痛汤可以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生成,进而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患者 疼痛。
综上,化瘀消痛汤联合小针刀治疗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