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探究
2021-09-12周民书
周民书
摘要:加强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推进技工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当前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民主化水平不高,不够专业化,缺乏一定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加强“法”治、提升“文”治、强化“共”治、落实“质”治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技工院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49-04
一、加强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技工院校自身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比较滞后。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加强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发力发展技工教育”“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技师学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时俱进提升治理能力,构建新型治理体系,成为必然之举。
另一方面,加强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高职院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这块短板,已经严重影响到技工院校的自身发展。“管理”与“治理”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实质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倾向于“管”,后者更强调主体多元化、决策科学化、运行柔性化。然而,技工院校现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以科层机构为主,治理原则以管理为核心,导致技工院校故步自封、缺乏创新力[1]。因此,亟需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二、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民主化水平不高
自上而下管理色彩浓厚。“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践行不彻底,“官本位”思想突出,内部组织机构趋于行政化。这导致学校决策、执行、监督系统的构建更侧重“管理”而非“治理”,未能有效开展办学品牌打造、教学资源整合、师生活力激发、改革创新落地等工作,束缚了学院发展活力,也削弱了教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
教代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教代会制度不完善,校务公开不及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执行不到位,教职工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等重要决策中的参与度不高。行政人员惯用科层制的行政权力思维处理学校事务,甚至很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由学校领导班子决定,教代会相应的监督作用常沦为形式上的监督,形同虚设[2]。
共治组织不健全。教师服务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学术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尚未建立,家长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工会对于教职工民主意愿的表达也长久式微,民意难以得到表达和关注。学院更关注利益相关者中行政领导的利益诉求,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得到回应。
(二)治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由于政府对公办技工院校经费拨款近乎“无偿性”,这就使得技工院校并不把校企合作看得十分迫切和急需,毕竟校企合作效果不佳并不至于让院校“停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技工院校明显处于强势地位,而企业应有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彰显,极易造成校企合作浮于浅表,难以深化。
教学地位不突出。技工院校的本质是学校,教育教学本应是核心业务,但当前,技工院校普遍存在教育教学主责主业地位不突出的问题,实训室及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老破舊”现象严重存在。由于技工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校往往更关注“不出事”,相对轻视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普遍不健全。
内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各部门沟通协调完成,然而现实中,“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理论教学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实践实习工作由招生就业处负责,两个行政部门囿于各自的“信息孤岛”,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也将本是一体的理论实践教学人为割裂,导致教学内容或重复或脱节。
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不高。技工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封闭办学”的问题,不少干部是技工院校毕业后的“留校干部”,多数中层领导干部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缺乏管理经验,普遍存在学历不高、视野不宽、资源不多、能力不强等问题。由于没有经历“墩苗”环节,干部成长经历往往过于单一,缺乏项目思维、创新意识,业务能力较弱,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有待增强。
(三)治理法治化水平不高
依法治校意识不强。顶层设计不到位,技工院校大都尚未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没有依法治校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中层干部和广大教职工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不健全,导致审计监督、合同签署、招标管理、资产管理不够规范。依法治校文化氛围不浓厚,导致工作中随意性较强。
制度建设滞后。很多技工院校办学多年却未出台相关治理章程。缺乏章程的治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重影响了治理效能。不少技工院校在多领域存在制度“空白”,尚未建立起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没有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技工院校普遍没有建立完备的内控制度体系,对风险的评估没有建立有效机制,控制活动相对薄弱,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学院的财务收支及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四)治理规范化水平不高
机构设置不规范。很多技师学院是由以前的技工学校升格而成,其组织机构设置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而且忽视学校的职业特色,直接参照中职、高职的组织机构来设置,并随着主管部门的业务要求而不断增设新科室,很多组织机构呈现出明显的政府科层制特点。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客观方面,技工院校受限于无“教育附加费”支持等因素,办学设备比较老化、办学环境比较简陋,相较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校,在教学楼、办公室、教职工和学生宿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观方面,技工院校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办公室布局缺乏统一标准,存在“脏乱差”现象。
信息化治理能力较弱。多数技工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网络系统相对分散,有关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存在重复管理和数据不同步的问题。多媒体教室建设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室还是原始的粉笔黑板。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滞后,距离“让数据多跑腿、让师生少跑路”的要求存在差距。
三、加强技工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法”治
“法”既包括国家法律,也包括学院内部制度。一整套的治理章程是学院内部管理的基本“法”,要按照“政府宏观管学、学院自主办学”的原则,制定相关章程。围绕章程,深入开展制度“废改立”,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流程再造,按照“优化运行路径、提升工作标准、缩短办事时间”的原则,重塑部门、岗位工作流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结、权责适当的运转流程,形成无缝隙服务体系。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缝合工作割裂,整合工作效力。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规范依法办学行为,确保审计监督、合同签署、招标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合法合规。
(二)加强“文”治
文化代表方向,对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且文化体系与制度体系是互为补充、互为支持的关系,一软一硬恰恰构成了学校内部治理持久而稳定的张力。所以,只有完善文化体系才能使学校的内部治理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构建“文治”格局。基于新的形势,要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海纳百川、工育匠心”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格局,强化职业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体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融入红色文化基因,打造学院文化品牌活动,促进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3]。
(三)加强“共”治
邀请政府、社区、行业、企业相关人员以及学生家長等与教育教学有关人员参与到治理中来,改变传统单一行政人员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合作的现代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推动开展师生提案工作,引导师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学校治理,增强教职工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等重要工作决策中的参与度。成立学术委员会,指导学院专业技术评审及名师、首席技师、重点项目评审等工作。组建校企共治理事会,打造紧密耦合的共同体,使其兼具教学、培训、研发、管理等多重功能,探索学校、企业、行业共同治理的崭新路径。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邀请公安民警、社区居民参与座谈,从第三方视角反馈教学质量,听取意见建议。
(四)加强“质”治
学习借鉴ISO9001质量认证工作经验,落实教育质量监控,建立由“教务处—教学督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教研室—系部(专业)负责人—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五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构建“六步一闭环”督查工作体系,通过搭建网络、设立台帐、确定标准、规定时限、跟踪问效、明确奖惩等6方面工作,形成决策、执行、落实闭环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督查辅政作用。启动“智慧校园”建设,推广智能办公,以信息化带动治理现代化,聚焦报名、入学、缴费、教学安排等热点,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
四、小结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批高水平高职、中职院校迅速扩张发展,技工院校的发展反而愈加举步维艰。除进一步对外“发声”、争取政策支持外,技工院校自身也要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在“自强”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健.论推进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困境与建议[J].职业,2020(31).
[2]陈徐丹.走向“善治”:构建技师学院新型校内治理体系的实践[J].职业,2019(14).
[3]陈徐丹,石聪聪.重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绍兴技师学院(筹)为例[J].职业,2021(5).
责任编辑: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