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探究

2021-09-12陈梅范亚勤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思政

陈梅 范亚勤

摘要:非遗文化是有着明显地域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是非遗文化的思想精髓。中职校在思政理念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专业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才能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传承与创新本土非遗文化之路,培养“德艺双馨”的现代工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关键词:课程思政;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08-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思政理念的提出,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年6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

探索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中的教育传承与创新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呼唤,尤其是传统的传承方式与新时代中职校教育共生与相互滋养,实现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及有效传承,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具有鲜明苏州(常熟)地方性特征的非遗文化“常熟花边”为例,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二、非遗文化课程在中职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一般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等教学科目及教育活动,有着较为明显的学科定向和学科边际,思政教育高度聚焦[2]。课程思政不是特定的一门或一类具体教学科目或某一教育活动,这里的课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渗透和贯穿着思政教育,其特点是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而传统的课程边际淡化[3]。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思政理念在非遗文化中随处可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文化体现了鲜明的传统地域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言必信,行必果”“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社会理想、爱国理念、处世哲学、生命境界、改革精神、道德规范等都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内容。

(二)非遗文化是课程思政的实物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4]

非遗文化大多以某种手工技艺作为表现形式,手工艺人往往用其掌握的非遗技艺来表现出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则新闻报道中,讲述了有关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常熟花边”的一个故事。在毛泽东主席生日前夕,常熟的绣娘们制作完成了一个大型常熟花边精品,用以祝贺毛泽东主席的生日。该作品最后被制作成窗帘,挂在了中南海毛主席的起居室中。这无疑是常熟绣娘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朴素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代表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立足于本土非遗项目,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我们中职学校,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当竭尽全力,应狠抓传统文化教育,以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为抓手,整合本土非遗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践经验,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质,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5]。

三、思政理念下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江苏省非遗项目“常熟花边”是具有鲜明苏州(常熟)地方性特征的非遗文化,在此区域的中职类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它。那么,如何让非遗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有着明确的答案,《纲要》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为落实这一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将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

1.编写非遗校本教材。服装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前以思政理念为指导,以专业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教材为载体,研究非遗和专业的结合点,从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常熟花边”的现存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一些适合中职教育的素材,将其内容与服装专业课程相融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服装专业校本教材。学生在中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正逐渐发生改变,他们从对本土非遗文化的不了解到主动传承本土非遗文化;从对服装设计和“常熟花边”的一知半解到能自行设计出具有浓厚“常熟花边”非遗元素的个性服装;从对常熟家乡的冷漠到有着割舍不断的家乡情怀。

2.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非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熟花边”是起源并存在于苏州常熟地区的非遗文化,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其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过去由于科技的落后,非遗的传承往往采用师徒制的“口口相传”“手口相传”等方式,文字资料非常匮乏。在教学过程中,常态性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传授技艺也会受到条件的限制[6]。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实现非遗的传承教学,如何让非遗进课堂成为可能?为了使非遗文化顺利融入专业课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必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要素有机结合,通过多媒体进行原样再现,使学生近距离、全方位逼真地感受到非遗艺术的魅力,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非遗新的传承方式逐步建立。

3.重视实践性教学。“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非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非遗传承人制作“常熟花边”的视频,还会有目的地布置一些非遗传承的任务,让学生完成相关作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服装设计基础课时,在服装面料肌理的绘制表达模块,增加花边肌理的表现方法;在学习PS、SAI等软件绘制服装效果图时,教师则会与学生探讨制作花边效果的笔刷方法;在服装缝制工艺课上,教师会教授几种花边的针法,让学生将其运用到服装的制作中,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在毕业设计阶段则会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出具有“常熟花边”非遗元素的个性化服装……通过实践,学生对“常熟花边”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非遗成为自觉。

4.变革教学评价方式。用传统的一张考卷一个分数来判定学生学习非遗的情况,显然不能反映出学生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的程度,更不能全方位体现学校非遗课堂教学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程度。为了提高非遗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服装专业教学团队采用两级指标评价方式。具体来说,一级指标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参与率”和“参与度”,这两个指标评价学生学习非遗的深度和广度,可促进学生学习非遗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二级指标是“目标达成度”,这个指标主要表现学生学习非遗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程度,可促进学生在非遗技艺、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7]。

(二)将非遗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8]。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同样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

在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尤其是本土非遗“常熟花边”的工作中,学校发挥江苏省首批优质特色学校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的优势,进行非遗传承的创业创新实践,师生的“常熟花边”非遗手工作坊等已然呈现。

1.非遗社团激发传承热情。在中职学校,社团不仅是学校德育的阵地,还是专业课堂的延伸和课堂改革的实验田,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还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非遗传承创造了有利的实践环境,使非遗传承更加接地气。

“馨悦常熟花边DIY社团”是苏州市明星社团,是学校最具浓厚非遗文化氛围的学生社团,该社团由“常熟花边”非遗传承人和服装专业教师共同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核心成员是学校服装专业的学生。社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常熟花边”技艺的传承活动,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服装专业知识并结合非遗项目“常熟花边”的技艺进行创业创新实践,让学生在社团这一宽松的环境里,进行非遗传承的各种实践活动,感受非遗的魅力。“常熟花边”技艺的传承与再创作,正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当技术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时,便焕发出生机,创造出全新的美的生命和价值。

2.校企合作培养非遗传承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使非遗传承落到实处,学校与彩衣堂、金剪刀等本地知名服装服饰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创设个性化的专业教育教学环境,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机会。学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教育和培养下,通过专业课堂和非遗社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熟悉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在充分了解市场動态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用心做好每一次的课程设计作业。学生以非遗传承人为荣,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理念精心打造具有“常熟花边”元素的毕业作品,使“常熟花边”这一本土非遗文化在服装服饰领域重放光彩。

朱永新教授指出,“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在任何课程里面都可以闪光”。中职校只有在思政理念下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才能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传承与创新本土非遗文化之路,培养“德艺双馨”的现代工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4][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辉.“非遗”视域下的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本土化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4).

[3][5][6][7]王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