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岗位 监评一体 数据支撑
2021-09-12徐年华孙彬
徐年华 孙彬
摘要:针对现有的中职机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存在的供需不匹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欠科学等问题,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以对标岗位为落脚点的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开发了以监评一体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开创了数据支撑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效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对标岗位;监评一体;数据支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17-05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针对学校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为解决因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导致的现有产业岗位需求与中职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认真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成立了“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应用”课题组,以2015年结题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为依托,展开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研究,并于2016年形成了以对标岗位、监评一体、数据支撑为特色的提高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5年来,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该体系臻于完善并在周边学校推广运用。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该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有力促进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图1。
图1 机电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PDCA ”循环体系图
一、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建构
(一)对标岗位,系统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应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下学校原有评价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融合的载体,中职学校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解决中职校培养的学生与未来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课题组在以上总的指导方针下提出“对标岗位,双元育人,共定方案”的策略,即产教融合双方根据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行业企业生产方式、岗位需求,依据岗位标准,校企共同完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训练,并根据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校企共同制定出区域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为了保证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执行到位,课题组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方案,构建体系,研制标准”的策略,即在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形成校企共同构建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校企共同实施的标准,应源于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但不局限于此,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和知识能力的适度拓展,以及机电专业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要求。同时,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必须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在进行职业分析时,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行业发展做出预测,适度超前。针对原有中职校人才质量评价内容不够精准的问题,课题组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确定以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为核心基准,设计出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在对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代表、教师、家长、学生等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专家论证会,遵循科学化、系统化、可行性等原则,筛选出人才质量评价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评价指标对接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指向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就业质量和创新能力五个核心维度。评价指标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从知行两个方面对各评价指标设置评分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请专家对各层权重指标进行赋值,并将他们给出的判断矩阵数据进行综合整理,运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综合处理,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监测与评价。
(二)监评一体,精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質量督导评价。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必须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监测与评价作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终极目标。要明确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方法、环节和技巧,充分发挥监测与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通过精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监测与评价。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课题组研究出“监评一体,多元参与,即时反馈”的策略。监评一体指向质量管控机制和工具,即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开发成融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价于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形成的结果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分析、动态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参与指向评价主体,即构建学生、学校、家长、企业及社会等立体评价体系,实施有效评价。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自评是一个反思自己、完善自己、肯定自己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目标责任感;互评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的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评价主要包括任课老师评价和班主任等管理人员的评价,这是评价最为核心的板块,对学生达成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求的程度进行定量或者定性的界定,能够让学生及时知晓自己和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让教师及时知晓学科和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校及时知晓班级、教学部或专业与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企业评价也是评价的核心板块之一,包括企业师傅和管理人员等的评价,能够显示学生适应岗位、立足岗位的情况,更能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家长和社会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强调学生表现的家庭微观和社会宏观的一致性,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表里如一的优秀品质。即时反馈是针对中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缺乏动态管理、监测信息反馈不及时等现象而开发出的评价管理系统,根据每学期形成的监测数据,针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5个层面涉及的81个三级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评价主体,系统获取数据并实时分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指标数据一目了然,从学校总体到班级整体再到学生个体,纵向与横向多元多维地呈现数据,从而有效地进行中职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时监测与评价、动态管理。系统平台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估的信息化,便于各校方便快捷地共享成果。
(三)数据支撑,动态达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求
利用评价管理系统能够形成较为客观有效的数据,对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最终形成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量化分析能够为学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切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数据首先能精准对应到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一级5个指标、二级18个指标、三级81个指标,然后根据管理者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定向聚焦。评价管理系统对形成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精细化分析后可以反馈呈现给各方,生成各层面、各层级、各层次的一目了然的可视化图表数据,如雷达图、柱状图等。可以从宏观上精准呈现并分析整个专业学生质量哪些方面达标,哪些方面欠佳;从中观上分析各年级、各班级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些指标上,差距多大;从微观上分析学生哪些方面有待强化提升等等。在数据的支撑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集中且全面地反映出学校机电专业人才质量总体发展状况、各班级质量发展状况以及每个学生达到的水平。数据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采集,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螺旋上升,动态达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要求。
二、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
笔者以职业道德、知识技能两个一级指标为例,具体说明中职机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和数据形成过程。
例一:一级职业道德指标下设3个二级指标,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每个二级指标各对应5个三级指标,这样职业道德设定的三级指标一共15个。三级指标从“知”与“行”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都有其评价的内涵。如理想信念,其评价内涵为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辩证统一起来。具体评价方式分“两块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知”的评价,其核心是评价学生每个三级指标的知识内涵掌握情况。首先,对应三级指标建立题库,如理想信念指标里,学校聘请德育及相关专业老师,依据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主体对接到课程,如思政课、相关专业课等),分6个学期建立题库,然后逐层将知识题库导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其次,每个学期学校或专业部等部门进入系统,从系统题库中随机抽取相应试题进行组卷并发布测评要求,然后在专业部组织下,学生登录系统完成测试的内容。最后,系统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细化对应到每个三级指标。
第二步是“行”的评价,其核心是多元客观评价学生各个三级指标行为能力达标情况。首先,设定评价主体,如理想信念指标,其“行”的评价主体为学生本人、同学、授课老师以及班主任等,权重设置为:学生自评10%、同学互评20%、对应授课老师评价30%、班主任评价40%。其次,多元主体对应指标内涵,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最后,评价系统根据各评价主体对学生各指标的打分进行统计。当然,各指标根据侧重点不同,权重可以进行合理微调,如三级指标健康状况,评价的内涵除国家规定的健康指标外,还涉及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正常的作息规律,所以評价主体里加入了宿管员和家长,各权重也进行了合理调配。另外,授课老师的评价是根据每学期学生的课上、课下的表现以及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表现,评定后再导入系统,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第三步是指标数据形成,其核心是两块合并来生成整体数据。评价管理系统对上两步的数据按照权重进行累加,其中“知”的权重占40%,“行”的权重占60%,这样得到每一项三级指标的总体评价,然后评价管理系统将数据进行多维多层次处理,通过图表等可视化结果呈现给学校、专业部、教师、学生、家长及企业等,最终实现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各阶段数据的生成。
例二:一级知识技能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即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技能素养与专业实践。其中,文化基础下设语文、数学与英语3个三级指标,主要评价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专业理论下设机械制造技术常识、电学常识、机电设备常识等6个三级指标,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技能素养下设安全意识、节能环保意识、质量效益意识等8个三级指标,主要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所具备的素养能力;专业实践下设日常行为、工作能力、劳动态度等7个三级指标,主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实践情况进行评价。每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方式也是从“知”与“行”两方面分三步进行。
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形成的数据,学校教诊改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更加具有针对性,主要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完善、师资队伍优化、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各责任部门、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学生依据问题点,有的放矢地持续进行改进、完善与提高,同时反馈给多元利益共同体中的政府、企业与家长,共同关注并及时参与学校的教诊改,进一步了解机电专业各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等等。这种反馈改进机制的建立用于衡量质量标准“四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教学质量有效度、学生与企业满意度)的达成状况,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创新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对标岗位,监评一体,数据支撑——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应用”是学校课题组基于原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创新研究。首先是理念创新,提出了“对标岗位”的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评价理念。该理念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校的教诊改工作提供具体方向,持续不断地提升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是体系创新,建构了“监评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课题组改革以往教学质量由学校内部评价为主的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企业标准,构建出人才质量监测、评价一体化的指标体系,三级指标能对人才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进行动态反馈,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是评价模式创新,开发了“数据支撑”下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课题组立足学生发展,开发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行业企业、学生与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可测可评人才培养在线管理平台,依托评价系统产生的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通过平台的信息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监测与评价的实效性。
近年来,我们对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几个核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社会、家长等满意度的调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效果显著:一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高度肯定;二是提高了教师育人的能力,家长、社会高度满意;三是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水平,教育部门高度认可。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这一指标体系,努力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