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生本意识传承国学经典

2021-09-12陈海凤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8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国学经典

陈海凤

[摘 要]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国学经典,这些国学经典既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所应该着力关注的内容。教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树立生本意识,紧扣学生的学情、起点和思维规律,强化国学经典教学。

[关键词] 生本意识;国学经典;认知规律;学情起点

语文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而需要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审美铸造过程中强化文化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强化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就显得势在必行。但国学经典所包含的哲理和文化意味非常浓郁。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何才能突破文化经典的障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塑造起到应有的推动性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契合认知规律,多重策略理解国学经典

由于国学经典都是以文言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不仅有很多生僻词语,包括很多语言习惯都与当下学生的表达有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国学经典所讲述的内容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背诵,还是理解都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因此,引导小学生接触和理解国学经典最大的着力点,不能仅仅局限国学经典,需要找准与学生之间的链接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运用多种策略帮助他们接近国学经典,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理解国学经典。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以直观性思维为主,他们对于形象可感的事物,往往有着更加鲜明的认知。课堂教学应该紧扣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冲击学生的内在思维。

首先,借助动态直观的动画,辅助学生理解。小学生对于动画片和卡通片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活泼可爱的形象、精美细心的制作,都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的同时,不妨借助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动画片,在学生诵读和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动画片,动画内容与国学经典形成双向的思维冲击,激活学生的内在意识。以阅读《三字经》中《孔融让梨》为例,如果教师单纯地用自身的语言把经典的语句解释给小学生听,或许以他们现在的认知能力能够感知其表面意思,但最终能够给予学生冲击的却只是相对肤浅的皮毛,在学生内在意识中所留存的也只是表面化、概念化的标签。此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孔融让梨的相关视频,借助鲜活的形象和故事,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将文本内容与视频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学生对国学经典中深刻道理的理解。

其次,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辅助学生理解。随着现代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契合小学生认知的方式和手段也逐渐丰富。除了相关视频之外,还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以及绘本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时,有这样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教师就可以推荐经典绘本《爱心树》,让学生将绘本与国学经典内容有机整合。

在国学经典中树立生本意识,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学生的身心置于课堂教学的最中央。在这一板块所举的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关注力聚焦在所要教学的国学经典上,而是站在学生内在思维的规律中,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巧妙运用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和策略,将国学经典变得通俗易懂,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在意识。

二、整合丰富形式,多维角度诵读国学经典

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很多老师常常会犯下一个无意识的错误,导致国学经典教学走向了误区。这个错误就在于教师没有站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和深度,导致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兴趣索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尝试转换学生接触和理解国学经典的定位,以社会化的诵读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兴趣从而替代所谓的深度理解,将学生从国学经典的繁杂和深奥中解脱出来。

国学经典以纯粹的文言形式传递信息,表达真理,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音律美和节奏感,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用拍手诵读的方式将学生的手、口、眼、思维进行统一调配。《笠翁对韵》是学生国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对仗的手法进行语言的表达。在整个描述的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因此,组织学生阅读《笠翁对韵》时,就无需将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生僻的词语和复杂的典故上,只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大体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而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诵读训练。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采取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如以接龙的方式组织学生阅读《笠翁对韵》,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注意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学生熟练朗诵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美感的熏陶,提升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价值。

三、链接生活实际,多种渠道感悟国学经典

陶行知创立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要统一。”依循陶行知先生“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这一精辟的论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就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中,也不能局限在文本上,而应该充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关联,将国学经典中所描述的内容和蕴藏的哲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如组织学生阅读《论语》时,很多学生虽然能够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字面意思,但对于这句话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及所蕴藏的哲理却体会的不够深刻。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再能讲述的老师,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探寻论语中所蕴藏的博大智慧,因此必须能与学生内在的生活有关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或家人出发,深入思考:自己曾经向哪些同学或朋友学习过相关技能?由于有了生活的浸润,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他们罗列出一个个典型案例作为支撑。有的学生说曾经向好朋友学习打羽毛球,有的学生说妈妈曾经向阿姨学习织毛衣,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总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会比自己更强,我们要学会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生硬地讲解国学经典中所富含的哲理,而是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连接,借助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感知经典的魅力。

再如《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衣贵洁,不贵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长一起逛街买衣服的场景,很多学生就联系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他们纷纷表示,买衣服并不需要买最贵的、最好的,最关键的是要整洁。这样的道理来自生活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接触,这样的原始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弟子规》中的语言。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学生原始的维度中,借助生活中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在认识。

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儿童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必须要优化他们所处的环境。因此,国学经典的指导应该为学生提供健康而丰富的生活资源,并且设置可感而具体的活动环境,以契合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而这一切,就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实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资源也是立体多维的。最为关键的是国学经典也是众多名家根据自身的生活体悟所撰写而成的,因此,教师需要紧扣学生的生活作为源头,找准国学经典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国学经典的注解,避免了教师生硬的讲解和烦琐的追问,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自主的权利全部交还给学生,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高速的思维运转意识,从而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感悟经典,将国学经典丰富的内涵根植在他们的内在意识之中,成为他们能力养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础。

国学经典孕育出中华文化独有的文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生长之根。小学阶段正处于个体生命茁壮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国学经典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遴选适切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身心和意识浸润在国学经典之中,推动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涛.国学资源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中的意义[J].文理导航(上旬),2019(5):13+15.

[2]高世芳.建構国学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文教资料,2018(22):181-18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国学经典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