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2021-09-12储笑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多普勒彩色血流

储笑非

(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安徽 阜阳 236400)

肝血管瘤是肝内血管畸形病变导致的一种良性肿瘤,在各种类型的肝肿瘤中,占比超过80%[1]。虽然肝血管瘤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其会压迫周围脏器,并可能导致肝脏病变、功能障碍的情况,影响患者的健康。对肝血管瘤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肝血管瘤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起病比较隐匿[2],早期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对患者进行诊断。本文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迈瑞;型号:Resona 7),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二维超声诊断,以患者的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110例肝血管瘤患者(均经CT或者MRI等检查确诊,且病灶均为单发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每组均有55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7例;患者年龄在22~65岁,平均年龄(46.32±6.19)岁。其中单侧血管瘤和双侧血管瘤的患者分别有43例和12例;血管瘤位于左侧和位于右侧的分别有5例和50例;其瘤体直径在8~125 mm,平均直径为(65.8±12.5)mm。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患者年龄在23~64岁,平均年龄(45.67±6.08)岁。其中单侧血管瘤和双侧血管瘤的患者分别有45例和10例;血管瘤位于左侧和位于右侧的分别有4例和51例;其瘤体直径在5~131 mm,平均直径为(66.7±12.9)mm。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二维超声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仪器为迈瑞Resona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8~10h。检查时,指导其在仰卧位(视患者情况也可以选择坐位或俯卧位)下接受超声诊断,设置超声探头的频率在3.5 MHz~5.0 MHz,按照一定顺序对患者的肝组织进行扫描,观察患者的肝脏大小、形态,测定肝门静脉主干内径,探查其内部回声状态,判断肝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的存在,并对存在的肿物大小、位置、形态进行观察,了解其回声状态、肿物与血管壁之间的关系等。观察组患者在做完上述扫描检测后,开启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显像设备,对仪器参数进行调整,保证图像清晰度的情况下,观察肝血管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状态。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方法诊断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和统计,同时对观察组患者血管造影前后的血流信号分级情况进行比较。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依据,对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正确率进行计算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超声影像学图像特征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共检出病灶55个,53个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相符,符合率为96.36%;其中,强回声型病灶27个(49.09%);中等回声型病灶9个(16.36%);低回声型病灶6个(10.91%);混合回声型病灶13个(23.64%)。病灶的大小、形态、回声状况及周围结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近。除此之外,其还可以观察到病灶内部、周围存在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血流信号,实质强回声型血管瘤和低回声型血管瘤可见环状、长条状血流信号;较大的混合型血管瘤可见树枝状血流信号。病灶内的血管走行均匀平滑。

对照组患者经二维超声诊断,共检出病灶43个,其中,强回声型病灶23个(53.49%);中等回声型病灶7个(16.28%);低回声型病灶4个(9.30%);混合回声型病灶9个(20.93%),以强回声型病灶为主。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依据,检测符合的病灶有36个,检测符合率为83.72%。在超声图像上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肝血管瘤呈现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回声强弱不等的情况,但周边结构呈毛刺状,有回声增强的表现;部分患者的血管瘤病灶有后方回声轻度增强表现。

2.2 不同方法诊断肝血管瘤的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常规二维超声诊断后,其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36%、65.45%,漏诊率分别为3.64%、34.55%,均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论

肝血管瘤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公认的理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从理论上说,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中年妇女是高发人群。成年患病率在0.4%~7.3%,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5。肝血管瘤按其纤维组织数目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从临床表现来看,肝血管瘤进展较慢,肿瘤持续时间短。在肿瘤长至5 cm时,少数病人会出现一些非特定的腹部症状,如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和冷汗。肝脏血管瘤病人腹部会有肿块,肿块内会有囊肿,听诊时可听到血管传导杂音。而且巨大的血管瘤也会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动作用,部分病人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若挤压门脉系统,还可出现脾肿大和腹水;若压迫肺,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若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引起上腹剧烈疼痛,并可引起休克。如果肝外生长的带蒂性血管瘤逆转,则可能发生坏死,并可能出现塌陷症状。

肝血管瘤是肝脏超声检查的常见疾病之一。研究认为,肝血管瘤的发生与患者内分泌失调、肝脏毛细血管扩张或坏死引起的肝脏瘀血有关[3-4]。肝血管瘤可随着生长体积不断增大,并使肝组织淤血程度更加严重,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因超声技术便捷、无创、便宜的优点[5],在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广泛应用,在肝血管瘤的诊断中,其可以为医生提供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回声状态及周围结构的回声状态、血流信号等丰富的信息,为疾病的诊断进行指导。伴随着超声波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广泛应用,肝血管检出率越来越高。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血管瘤的小病灶,并早期定位。因为它易于操作、价格便宜且没有创伤和痛苦,大多数病人可以接受,并且可以进行多次随访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及随访有重要意义。所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成像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比较了常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效果,结果可见二维超声可以对病灶的基础状态进行观察,特别是病灶的回声状态,对照组检出的43个病灶中,强回声型病灶的检出率最高,这类病灶通常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观察判断比较容易。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除了能获得常规二维超声的信息外,还能对病灶内部或周围的血流信号进行观察,在肝血管瘤内动脉中,多可见散点样血流信号,而静脉血流则多可见条带状血流信号;肝血管瘤外动脉中,血流信号多为斑点状,静脉则呈包绕样。且病灶内的回声表现不同,血流信号表现也有不同表现。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符合率和诊断正确率均接近100%,显著高于单纯的二维超声检测结果,可以将其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总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诊断操作简便、经济性好、准确率高,可为肝血管瘤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多普勒彩色血流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有那样一抹彩色
彩色的风
彩色手表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