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山水画的写生教学与创作
2021-09-11张惠
张 惠
(陕西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在高校美术院系国画专业学生的写生课程中,山水画写生课是一门必修课,显得尤为重要。在每一学年的课程安排中,至少有一到两次的山水画写生练习。一般,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到附近的自然景观或山川沟壑探访,根据当地当时的山石地貌特征,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就地进行写生练习。
陕南汉中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有丰富的山川和水域资源。相比陕北和关中,更具灵动的山色和清秀的韵致,因此,汉中常常被作为山水写生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画家和写生爱好者来此进行写生创作。笔者就曾经组织学生数次去汉中周边地区及光雾山写生,并在写生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创作心得。
一、在写生的过程中学会以心观物
与其他画种不同,山水画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和表现形式。在写生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追求外在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眼中所见到的形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去把握其内在的精神特质。
北宋画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就曾对山水画的构图表现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1]意即不能以片面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中的山水,而是要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表现。而传统的山水画写生,相较于当代的山水画写生,前者更多注重的是绘画主体对于绘画主导的作用。[2]
因此,在写生时,需要创作者从整体进行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将整座山假设成一座假山,从中选取合适的视角进行构图。画面既不能太满,也不宜太空。太满,会使得画面产生一种“密不透风”的效果,画面腻而繁琐。若太空,又空无一物,缺乏画面的形式美感。“南宋四家”的马远和夏圭创立的“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形式,一直被历代画家所借鉴和学习,在如今的写生创作中,也依然被沿用。而中国画中的“布白”,则是山水画构图中不能缺少的因素之一。适当的留白,可以让画面产生一种虚无且又真实的意境感,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初学山水画写生的学生来说,构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效果。因此,在初步构思画面的时候,在面对真实山水的同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理论基础知识,对画面进行取舍与布局。一幅构图绝佳的山水画作品,往往能够创造出神奇的画面效果,给人以无限的意境空间感。例如:在红寺湖的写生过程中(见图1 红寺湖写生作品),采用了一个俯瞰的角度,这样可以将视野扩大,让画面显得更加完整。近景的坡田以“截景式”的构图,将观者的视线无限延展,使得画面充满了“意外之境”和丰富的空间感。
图1 红寺湖写生作品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性在于,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特性,体现出形神一致的特点。创作者在创作时,必须对自然怀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和热情,走进自然,去体验、去感受,才能在内心产生出真挚的情感,并表达于画面之上。所谓“写生”的意义,即是如此。“元四家”之一的画家倪瓒,一直以来,被文人画家尊崇为“逸品”的最高代表,他曾坦言,山水画创作的目的,不过“抒发胸中臆气”。精简的构图、清淡的笔墨、疏旷的意境,融会出了文人独有的清高和傲气。山水,不过是文人借助其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写生,即是表现这一形式的最佳途径。
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画面的构成和技法,更重要的是从中体现出的画者的思想、情感,对自然的理解、认识以及心境和状态。不同的心境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山水,也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以心观物”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观物方式,只有用心去感受和体悟,才能创作出“合心合意”的山水画作品来。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画家所描绘之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之生活接触的人文环境。……心通过造化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3]
二、善于分析和概括,把握写生技巧
北宋文豪苏轼曾提出过“常形”和“常理”的概念,文中记载:“……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4]意即,万事万物,虽然形态特征各有不同,但内在的原理却是相通的。
面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画者必须要学会善于分析,善于总结,从物象的基本原型出发,结合自然的基本特征,以高度提炼的模式对所观察和描绘的自然山川进行选择和分析,提炼、概括出自然的内在“常理”,从而创作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山水。
对于学生而言,如何选择和取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缺乏创作经验,造成了他们对物象构图、造型、分析和概括能力方面的欠缺。而写生,恰好是提高其创作能力的最好方法。
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带学生深入四川光雾山景区写生,光雾山毗邻陕西,既有高山峡谷,又有飞瀑流泉。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各有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秀美景色,常常带给观者无穷的想象力,让人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光雾山写生作品中,笔者尝试将北方全景式的山水构图形式,与南派山水技法相互融合于小幅的画面中。例如:在光雾山写生作品中(见图2 光雾山写生作品1),近、中、远景分别采用了“阔远式”的构图形式,以“水”为分界点,将前、中、后的空间关系明确化。同时,为表现出陕南山势的舒缓和秀美,在技法上,则选择了前景重墨点染、中景中墨皴擦,远景淡墨渲染的方法,以突出光雾山山色空濛、云雾缭绕的自然美感。
图2 光雾山写生作品1
然而,相同的景色,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着各自丰富的形态。写生,即是要把对自然景物感受最好、最生动的感觉与印象采集在脑海中,并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将其描摹于宣纸之上。有时候,这种感觉可能会转瞬即逝,因此,需要画家具备高度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一般,在写生初始,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动笔。先要在山川丘壑里多转转,多走一走,放松自己的心情,在行走的过程中,多去体会和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好。待到选取好自己想要表现的物象时,再坐下,在心里进行认真的思考、观察,对景物进行构图和取舍。一切就绪后,再开始进行写生创作。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一气呵成。山水画的写生,既是创作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5]
在写生的过程中,画者既要有“眼中的山水”,更要有“心中的山水”。自古以来,画论中所谓的“以小观大”,即是将眼中的山水转换为心中的山水。树法、皴法、章法融会贯通于其中,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灵活运用。在面对真实而又广阔的自然景观时,理性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贯穿了事物中纷繁变化的“理”之后,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完成“以画至理”的升华,从而达到传统山水画所要求的最高境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6]当然,只有在经过不断的写生训练之后,才能逐渐把握山水画写生的技巧,磨练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来。
三、将工笔画元素融入山水画写生,丰富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另一种绘画形式,同样可以将其技法融入到山水画的写生中去。例如:在光雾山的写生过程中,笔者就特意将工笔画中“界画”的形式感加进了画面(见图3光雾山写生作品2)。在对建筑物的描绘中,工整的线条、具有形式感的空间和透视,以及略带渲染的空间背景,都是工笔画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工笔画与写意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技法和表现的形式不同。工笔画着重于线条和渲染,工于对细节精致入微的描绘。而写意画则更加注重对笔法和墨法的研究运用,追求“意”的体现,两者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风格。但是在山水画的写生中,也恰恰因了工整而细致的线条和晕染,而使得画面充满了灵动的意味。
图3 光雾山写生作品2
相比北方的水土风貌,南方缺少了巍峨高大的崇山峻岭,取而代之的是小巧婉转的秀石坡林,更适于工笔画元素的体现。近现代有不少画家曾生活并写生于此,如:长安画派中著名的山水画家方济众,早年就曾长居于汉中洋县的白石山庄,在他的笔下,描绘了大量陕南的村庄和山川景色。他用简练淳朴的笔法,以及色墨之间相互的碰撞法,表现出了秦巴汉水的独特风貌,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情。
对于山水画而言,写生是学习、表现和观察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在描绘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画家既提高了构图、笔法、墨法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于自然山川的思想感情,于不大的画幅之中体现出深远的意境和高旷的情怀。要画好一幅山水画,画家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技法基本功,还要兼具对自然的内心感受能力。如果只是一味的描摹照搬,或者单一的追求笔墨效果而忽视了意境的营造,必然会使得画面缺失深厚的意味及深远的意境感。中国画本身就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写生正是将其感性与理性有机的结合,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现实多样性相互融合的过程。
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写生的最终目的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注重“师承”的关系,临摹,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不断学习和临摹古人绘画的基础上,写生便成为了另一个深入研究生活、认识自然、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只限于创作者在技法上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写生,可以让创作者在构思、构图、意境表现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其创作灵感,并进一步将其个人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更为动人的艺术作品来。
关于山水画的写生,自古以来,便有许多绘画理论留存于世。如: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提出了写生的重要性,也对绘画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明确的概括。五代荆浩也提出了“搜妙创真”一词,即对写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概括。而“元四家”的黄公望则常常“皮袋中置描笔……便模记之。”[7]由此可见,那时的画家已经开始注重写生,行走各地都不忘随身携带笔墨,以便随时进行写生创作。明代的山水画家王履则更是将写生看作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途径,他绘制的山水画稿《华山图》,即是对华山各个景点的一次精致描摹,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观点,将写生创作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究。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也明确提出了“作画应以大自然为师”的口号。[8]由此可见,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纵观中国绘画史,许多画派的创立也是与其所在的地域有着无比紧密的联系,如:岭南画派、吴门画派、漓江画派,以及陕西著名的长安画派,其画风来源都根植于本土的地域风貌,因此,艺术特点和绘画风格各有不同。
五、结语
写生教学作为人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活动,要充分发挥其融审美与非审美、超越与功利、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当代教育特性。这也要求高等院校要培养既有艺术个性,又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9]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绘画语言和绘画形式,使之具备更丰富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高校山水画写生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也有各种不同的争论和看法。不管临摹还是写生,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的能力,写生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整个中国画教学体系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强调地域文化特征在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性,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创作的时候达到山水画创作的高度和要求,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0]同样,学生只有通过写生这一实践环节的教学,才能积累相关的创作素材,为将来的山水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深入自然、了解自然、师法自然,才能深入地去理解、分析、表现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