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内涵,丰富情感
2021-09-10苏莉
苏莉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和不足。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传递情感、提升素养的地方,学生应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彼此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情感教育对于课堂的重要性,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和培养深厚的人文情怀。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讲述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学语文;策略研究;挖掘内涵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而此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柔软、谦和、善于沟通且热爱生活的人,而不会是一个暴戾、蛮横、自我的人。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每篇佳作都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咛,《诫子书》中诸葛亮对子孙后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教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的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还有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感情,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字字句句皆是情。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高尚无私的情怀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在当代的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应该逐渐重视这种情感教育。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或仅是为了获得某项应试的本领,它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怀有素养的人。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用心发掘,并注意逐渐将它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情感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开展,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可以注重朗读和表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透过文字与先贤对话,在前人的光辉思想和高尚人格中获得熏陶和引导;也可以循循善诱,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创各种丰富多样充满乐趣的活动,让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亲身感受,在快乐中学习,在享受中感受语文世界的美好。
一、今夕对比,培养珍惜情怀
如今的中国家庭模式大多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父亲、母亲和孩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是受到家长的万千宠爱,性格难免骄纵和叛逆。来到学校,离开了自己的安乐窝和舒适塔,表现为自觉性不够,自我约束力较差,无法很好地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么教师在教书过程中的“育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们在教学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时,文中提到“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讲述的是主人公很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买书,每次都会到有书的人家家里借书,借来的书就赶紧抄写下来,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要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主人公勤学吃苦的精神。后面讲到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也会按时到藏书的人家按时还书。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借到更多的书。学生应该深切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主人公在学堂中的其他同学锦衣玉食,而自己却衣衫褴褛,但是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学习,所以丝毫不会产生羡慕的感受。而反观现在的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宠爱,常常感受不到学习的艰难和不易。教师可在声情并茂地讲解中,让学生思考、对比作者与同舍生,作者与我们当代学生在求学条件、求学态度上的差异,让他们感受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模样,感受这种虽然艰难但是迎难而上的情怀,从而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價值观,实现“情感教育”。
二、实践教学,培养感恩情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上的责任不单单是用语言传授情感知识,更要将这种珍贵的情怀延伸到生活中。我们每天享受着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些学生并没有怀抱感恩的心情,而是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而语文教学正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材中的很多佳作中正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高尚的人格和情怀。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培养这种感恩情怀。例如,我们在教学著名作家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时,我们能深刻感受冰心奶奶从一个孩童的角度希望将自己折的纸船通过梦的方式送给母亲,她对母亲深深的眷念和思念之情立刻跃然纸上。还有文章《背影》,父亲的爱是厚重的、不善于表达的,作者朱自清在看到上了年纪的父亲为自己劳心劳力的背影之后,内心的不舍喷涌而出,读者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可以感受到父亲对于离别的不愿。教师可适时地抓住这些契机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比如给父亲或母亲洗一次脚,将你想对父母说的话以《爸爸,我想对你说》的课后小练笔的方式呈现等多样方式,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儿女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过传统节日,培养爱国情怀
如今,西方节日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们在对待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时兴致盎然,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则显得兴趣缺失。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由来,每一个节日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但是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淡忘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更甚。那么适时地让传统节日移居课堂也是咱们“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做法。教师可以在节日来临之际,在教室里面组织学生过节,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例如,我们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文章介绍了江南端午节的独特风俗“鸭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赞美和喜爱。教师可在课上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或者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背诵屈原的诗词;甚至可以在课后举办一个“粽子节”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扩展了知识,传承了节日,又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古诗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们到附近的烈士纪念碑给烈士们扫墓,在庄严肃穆的场景下组织学生朗诵一些诗词——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师还可以在其他传统节日到来时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们既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同时获得了“情感教育”。
四、创设情境,感受自然情怀
教师针对课本知识也要着重改善自身教学方法。要大胆创新,讲出情趣,利用紧张和气氛浓厚的情节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进入情境。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精彩华丽的文章创设教学情景,如以故事情节为教学主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展开联想等,使学生能更深的了解文章内涵,从而体会其中的词句之华丽、立意之美妙,使其心生模仿,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如在《春》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以及联系作者的生平、作品和评价性的文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文眼,梳理文章脉络;最后让学生在讲台上将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进行分享,然后将自己认为的若干“春图”用各种色彩的笔画出来。这样,经过班内学生一同动手就可以把书中的景色进行全景转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适当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五、多角度分析,培养淡然情怀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一些人每天都在忙着追名逐利,学生虽然身处安静优雅的校园当中,但有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确有一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未来能赚钱,为了一些功利的目的,从而忽视了学习的本心应当是丰富自己,积淀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应试”,也应该注意将学习的真谛传递给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影响学生。例如,我们在教学课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要善于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马蒂尔德因为自己的虚荣和攀比心理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但是却弄丢了。为了偿还这样一条“昂贵”的项链,马蒂尔德和他的丈夫不得不离开房子,开始辛苦的工作,为此她耗费了自己的整个青春。学生可能还会有这样的心理认知:认为女主人公的行为是令人不耻的、让人厌恶的,这个虚荣而做作的女人為了自己的错误搭上了自己和丈夫的一生。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主人公还会像以前一样的虚荣,整日幻想着、做白日梦,不想付出辛劳和努力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经过“项链”的事情之后,她变得诚实、勇敢、善良,在最后遇到依旧光鲜亮丽的“朋友”时,她能够放下心里的那一份羡慕,勇敢地走上前去打招呼,这对于女主人来说非常难得。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的情感线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生的很多艰难都是为了磨炼自己的心性,我们对主人公的情感也随着对于人生淡然情感的思考而从讨厌变成喜欢和钦佩。不攀比不虚荣的淡然情怀需要我们一生为之努力,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放过这个“情感教育”的机会。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课文基调轻快时,教师能以愉悦的心情去引导学生欣赏;当课文的基调悲切时,教师能以沉郁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将课文的情感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美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阿荣福.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10):32-32.
[2]余永梅.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华少年,2018,13(21):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