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条件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21-09-10张学斌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互联网+教学改革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在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初步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民办高校;互联网+;教学改革

一、对“互联网+”推动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认识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国家行动计划。运用“互联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信息融通以及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网络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应运而生,而这一模式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高效性,第一时间获取资讯、获取海量的材料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引入网络资源,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要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内容严谨、枯燥、晦涩,很多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下载一些网络图片、音频、案例、微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另外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给学生播放最新的方针政策、要闻,这种展示往往效果要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更生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课下利用网络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浏览网页收集资料,能够获取更多的海量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更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回答,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状态没有有机融合

部分民办高校学生自律不严,缺乏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习上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主动接受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能力差,自觉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欠缺。而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都是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合办上课的形式,加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有效地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疏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总结,不能及时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有时灌输枯燥的政治理论,忽视了受教育者精神方面的需要和主体感受,导致教育效果苍白无力,学生厌学,没有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二)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展示

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途径往往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上,对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尤其是忽略了大学教育应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教学方法上,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1]。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以一种逆反心理被动地去背那些理论性的条条框框,很少认同和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信息”,学生不仅不能从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并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很难使学习的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最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诸多原因往往得不到有效实施而达不到应有的实践效果”[2]。这进一步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远离实际,过多囿于空对空的理论宣传,没有贴近人情、人性、人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青年学生的现状不相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的被弱化

当今时代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强化了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学生往往以“有用”、“无用”来衡量课程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恰恰不像专业课及外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用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化于心的作用被淡化了。由于受到就业压力、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有的民办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尽量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评价体系上围绕着考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具有的育人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获得奖学金就业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因此,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关注成绩,而不在乎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导致对问题只是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并在潜意识中抵制着思想政治教育。

(四)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科學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在教学评价上采取‘一刀切’的评价制度”[3]。即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没有区别对待,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及格率的高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科研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而学生日常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状况却没有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或者即便纳入考评体系,但权重相对较小。这样的评价制度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职责,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五)理论和实际相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腐朽文化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解答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消除学生内心的疑惑。然而,由于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未能及时更新,对一些原理的引证和解释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不能将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在“互联网+”条件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一)打破教师权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个性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绝对权威的教师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大学生更倾向于与教师交朋友,通过一种平等化的方式探寻知识的奥秘,而微信、微博、在线学习APP等就满足了这一需要。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对知识的获取,他们想要和任课教师建立一种沟通平台,当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沟通。以往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由于不能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沟通,过后可能就丧失了请教或再次提问的心情和时机。网络是不受到时空、地域的限制的,可以第一时间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展开知识的大讨论。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与时俱进,利用微信平台展开“思政大讲堂”等系列讲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码进群,随时随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我们应充分认识“微传播”这一宣传阵地的优势,通过课上、课下交流、沟通等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状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化策略。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同步获取资源的梦想得以实现。我们可以在不同地点,同一时间获取最新鲜的资讯,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由于各地市间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我们亟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调整地市间教育水平的平衡性。传统教育立足于现有的本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日益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开展 MOOC、微课、翻转课堂、云班课等在线教育,拓宽学生视野,让我们足不出户,不受时空、空间、地域、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自由自在的畅游知识海洋,多角度、全方位掌握信息。我们应与时俱进,将传统的面授与新兴的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优化。通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更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教学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三)加强学校间有效合作,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随着校际间的融合,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引入了“互联网”。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各种学习形式都逐渐走入了学生的视线。教师应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基于平台集成思维,开发在线教育,从而实现无学籍化、无国度化,不受时间、空间、地域、资金的限制,进行无障碍学习。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碎片化”管理,无限次地反复收看名师大家的视频音频资料。另外,还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组设群,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采取弹性学分制的方式,鼓励学生获得该门课程的结业证书。任课教师以此为契机,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及时将党中央最新的指示、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坚定“四个自信”,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教学目的。

(四)以学生为主导,树立精准供给理念,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新时代”的特点,掌握思政课堂的主导权,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课堂主旋律,同时要把握理论传授的“度”,提升课堂知识学习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度,在想让学生接受和学生想接受之间找到结合点、平衡点和切入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精准化、精细化,把握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实效性和精准度。现代教学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对学生学习教学过程的评价应注重考核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组织,(2)学生真实的作业表现,(3)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性,(4)学习的建构过程和作业能力的发展。我们要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不断改进评价工作

(五)教学要做好甄别网络内容真假工作,做好学生“三观”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有着其鲜明的政治属性。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路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合格的文明大学生。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开放,大量信息充斥于网络中,我们必须要发挥教师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指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假,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负面舆论所影响。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人格的塑造。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着其两面性,我们要剥离出不好的东西,指导學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而不是不加筛选,全盘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培养的大事,这是极为重大的政治文化话语权争夺焦点,尤其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力争用中国的核心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占领互联网阵地,控制网络世界政治文化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佟忠玲.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考试周刊,2017,(A5).

[2]张晖.从教学时效性的视角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症结与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7,(05).

[3]徐春明.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6,(15).

作者简介:张学斌(1982—),男,山东省济南市人,黑龙江财经学院思政部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黑龙江财经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互联网+教学改革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