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得教育之根 方悟教学之谛
2021-09-10王洪强
王洪强
【摘要】欲经营好一所学校,就必须关注四个因素:学生、教师、教材(文本)、方法。这四个要素又衍生出六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方法;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方法;教材与方法。盘活这六这种关系,其核心指向的是“教”与“学”的问题。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如何?有无底蕴?是否名校?对“教”与“学”的“量”与“度”的把控与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一所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产品是课程,而课程的落实与评价就是“教”与“学”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教材;教学;合作交流
要明了“教”与“学”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教育:教育必须回归: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仅仅满足学生会背书、拿高分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参与贡献、信息素养、自我管理、家国情怀、知识构建”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其实,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桥头堡上看,孩子的核心素养就两个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关于教材: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大教材”观。国家课程(教科书)并非教材的全部。狭义的教材指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广义的教材則是“教”与“学”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如果给“大教材”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教材=文本+生活”。
三、关于教师:学校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使师生悄无声息的得到发展。学习与发展是学校的主旋律:学习中孕育发展机遇,发展机遇又启动更加宏大的学习规划。因此,教师必须是学习型、发展型的教师。在这个旋律中生活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力迎合这个节奏,配合这个节奏,“舞”出真实的自己。学校创建“真爱团队”,让爱走动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尽力把学校营造成“温馨家园”,有“家”的感觉,“家”的自觉。
四、关于做课题:问题就是“课题”,引领教师在学习中“有想法”,在团队交流中“有信心、明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有发现、有反思”。所有这些,形成有条理性的文字就是做课题。
五、关于做课程:课程是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一种完整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要素。举个例子,假如一位教师发现路旁的柳树很美,于是就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这不叫课程。如果教师事先围绕柳树构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包括引导学生观察柳树、欣赏关于柳树的诗、词、文章等;孩子学得如何?再有个过程性或终结性评价。好了,课程的四要素已经齐备,这就是课程了!
我为什么倡导教师一定要做课程呢?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教科书外加一套教参早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国家教材为主线,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原则,引导教师学会做课程,做课程的原则就是追求课堂的高效,愉悦。高效愉悦课堂唯一的证据是学生学习的增值:动力值即是想学;方法值即是会学;知能值即同样的条件学得更多;意义值即培养孩子终身学习。做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经历“真学习”,尽量达到“文道合一”即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立人立品的过程。那么什么是真学习呢?首先,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即自主或合作建构的过程;第二,深度理解,知识条件化、情绪化、结构化;第三,改变学习方式,即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第四,元认知:自我指导与管理的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第五,消除“虚学会”,避免替学;力戒“想当然”,当心“走捷径”。
六、关于课堂中的教与学:
学习,并不一定发生在校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倡导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生活,学习生存本领,生存智慧。任何一项学习任务,抑或一次学习行为,我们必须先有规划,即学习目标,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弄不懂、迷惑不解”等学困问题,这才有“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当然,这里的“教”,不仅仅限于教师的讲解。很多情况下,通过工具书、或外物(大自然现象)的启示,也是一种“教”,只不过这种“教”当属“隐性”之教。学校倡导“以学定教、学主教从”是对的,落实以“学”为主旋律的课堂模式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位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读懂“教”与“学”真真涵义并非易事。在笔者看来,“教”和“学”本来是一对“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教一学之谓本。”阴和阳不能离,教和学不能分。天人合一大智慧,两相分离小伎俩。由此,我们不妨进行下面的对话:
“请问,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和学是几件事?”“两件事。”“一件事!”“对,一件事!”
有了这样的认知,就有了如下的推演:如果把“教”、“学”放在太极中,请把“阴”或“阳”填到下面的括号内:“教”为“( )”,“学”为“( )”。这个时候,你的意识和潜意识可能会打架,但是,相信你的潜意识会作出新的判断。“教”为“(阴)”,“学”为“(阳)”。以“阴”抱“阳”共成长。以“阴”抱“阳”德高尚,“教”“学”相长乐无疆。阴阳合和非静止,教学互动贵生成。
咱也来一段广告:学得好才是真的好。学得好才是教的好。学得好才是大家好!
大家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的游离和“教”的霸权同样可怕。教师在课堂上任何的轻松感和“学”的游离都是“教”失职和不负责任。全力以赴地关注于“学”,并不比全神贯注地“教”来得轻松。教学合一是课堂永远的契约。言教忘学,抑或强学抑教都是有害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强调“学”的时候,应该追问出“教”的存在。没有“教”的“学”一定是低效的“学”。强调“教”的时候,一定要追问出“学”的需要。学出来的问题就是教的需要,面对学的问题,教师不仅应该教,而且要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头头是道。
洞察学的问题,发现学的资源,调度学的进程,生成学的结构,引领学的拓展,启迪学的创新,教都责无旁贷。
没有“教”的放心,不会有“学”的放手!
这样看来,教育行为的发生,必须伴随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标,明晰的学程规划,这是个充满挑战(坚定的学习自信)与陪伴(同伴或教师)的过程,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独学(自主学习)、合学(小组或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是个反思与评价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与“学”的问题。
(山东菏泽市东明县第四实验小学 2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