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对策分析

2021-09-10孟瑜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广泛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的辅助下,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需要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净化高校教育环境等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242-03

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社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因自身的便捷性、信息丰富性、传播即时性等特点,迅速占据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并在意见中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表明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应对新媒体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早诞生于1967年。当时美国CBS研究院院长、正交平衡调幅电视制式的创始人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篇报告,将“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由此诞生了“新媒体”这一概念。1985年,“新媒体”这一概念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被提出和使用,随后便开始在美国流行,不久又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一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国内众多学者都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所谓新旧,是在比较中区别而来的”[3];匡文波认为“只有具有数字化和互动性这两个特征才能被称为新媒体”[4];宫承波认为“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5]。

本文认为新媒体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指通过高新技术,如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其存在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更新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虚拟性。新媒体的虚拟性体现为环境虚拟化和个体符号化。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传播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布者主体的信息被隐藏,能看到的只是一个虚拟的姓名或ID。人们畅所欲言,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以网名或者ID为依托传递信息,符号化特征明显。

交互性。以往依托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的信息传播,制作过程长,见报或者节目播出通常延后于新闻发生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信息具有滞后性,并且传统媒体一般只能点对点地单向传输信息给个体,无法及时掌握传播受众的舆论和反馈动态。但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用户也可以互相交流,并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或评论,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新媒体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 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 提高参与度, 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互动交流[6]。

广泛性。新媒体的广泛性主要体现为内容和辐射范围的广泛。新媒体承载了容量巨大的信息流,文字、音频、视频都包含其中。新媒体平台也层出不穷,并且用户群体庞大。微博以文字、视频等综合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内容丰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日益流行,信息内容广泛且多元化。新媒体能够以非线性的、从点到面的方式进行传输,辐射范围广泛,影响力强。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传播媒介,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得到拓宽。以往的教育活动,大多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而新媒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新媒体硬件,如多媒体等设施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另一方面,线上新媒体平台类型多样,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线上教学,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与线下课堂教学无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能够隐藏身份,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削弱学生线下对教师或课堂的敬畏感和距离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国家认同教育和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授思政课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挖掘新媒体资源,包括视频资源、文本资源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专业性强,教学例子也缺乏时效性,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致,课堂抬头率不令人满意,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但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弥补了不足,教师能够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原本沉闷、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轻松活泼地呈现出来。同时,这也有利于一些新鲜的信息或政策及时传递到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最后,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得到了改善。传统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相处方式,教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学生或多或少都心存畏惧,容易对教师产生隔阂,而且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和教师交流或谈心,他们更倾向于在不表明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表真实的观点和想法。新媒体为教师提供了能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褪去教育者的身份,和学生一样是普通用户,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贴近学生内心。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比之前思政工作者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也大大增强。思政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更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预防校园突发事件。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给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带来挑战。当前,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载体形式不断更新,新媒体平台也层出不穷,高校教师能否正确对待新媒体,熟练运用新媒体,并在教学活动中灵活使用新媒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少思政工作者尚未树立新媒体发展理念,只是简单地利用硬件辅助课堂教学,对其他形式的平台和载体,如微信、微博等利用较少。高校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相较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其更愿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个性化与主体性的特征十分明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面临更大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和网络舆情,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其次,给高校教育环境带来挑战。新媒体使高校舆论环境更加复杂。新媒体技术形成的虚拟场域,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在虚拟环境中,没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舆论监管更加困难。当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甄别难度大。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甚至境外势力,趁机浑水摸鱼,利用大学生鉴别能力差、信念不坚定的特点,大肆发布虚假信息,诋毁主流意识形态,扰乱高校舆论环境。

最后,给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带来挑战。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新颖的新媒体对大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转向成熟理智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容易被一些煽动性强、不理性、不客观的信息所蒙蔽,导致刚形成的三观被动摇。一些大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容易沉迷于网络空间,沉迷于游戏或社交软件,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依赖感,耽误了自己的学业。网上的信息量巨大,并且内容丰富,能够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但也容易动摇他们刚形成的价值观。目前网络信息繁杂,各种不法分子,包括一些西方境外势力,都惯于利用网络进行“颜色革命”,企图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再者,当前网络监管机制并不完善,虚假信息或谣言层出不穷,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容易盲目跟风,可能做出违法行为。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媒介素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主要采用面对面教育的形式,辐射范围有限。新媒体打破了这一桎梏,通过极强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因时而进,革新教育理念,树立新媒体发展理念。在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坚持树立有道德、有伦理、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特点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其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观念私人化,人际交往凸显间接性。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情绪特征, 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交流的原则,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疏离感。同时,也要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素质,包括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掌握教学规律,积累丰富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革新理念,提升媒介素养,显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借助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内容,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抬头率。教师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如微博、抖音等,利用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和学生平等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掌握校园舆情动向。

(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是新媒体主要的用户群体之一,大学时期也是青少年三观的初步形成时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高校可以开展相应课程,如“入学第一课”,或者定期开展教育科普类讲座,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制力,控制上网时长,增强个人自律能力。教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如引用实例、相关影视短片,警醒学生上网时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教育并引导大学生牢固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防止不法分子,如西方势力的文化入侵。同时,也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醒其不传播虚假信息,不浏览相关违法网站,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做到文明上网、规范上网。

(三)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教育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监管难度加大,校园文化环境缺乏吸引力。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要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加强高校网络监管,可以更好地弘扬主旋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营造一个法治规范的网络空间。完善高校网络保障机制,重点在于监管网络舆论和网络信息安全。高校人员众多,舆情复杂,难以把控,大学生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校园舆情监控体系,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预案,做好突发舆情应急处理。同时,要引进具有这方面特长的网络技术人才,加强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掌握并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监管校园舆论动态,做好舆论引导和舆情控制。高校应加强校园软件开发,并且推动账号实名制,更好地收集、分析数据,保障高校网络信息的安全。

第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对新媒体载体进行深度挖掘,突出校园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往校园文化环境主要依靠张贴标语、公告栏,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来烘托,新媒体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资源,将校园文化环境与新媒体技术融合,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要注重校园广播站、LED显示屏、报刊书亭、宣传画册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这是大学生每天在校园中都能够接触到的,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官方交流群的建设,优化文化“软环境”。新媒体平台的辐射范围广,能够实现一对多、点对面的文化交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牢守住高校这个阵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站在时代的浪尖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守正创新,把握住这次机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緊紧把握时代脉搏,乘时代东风,将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将新媒体理念植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中,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 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 tnull_20566.html,2004-10-14.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07):7-11.

[4]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07):24-27.

[5]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22-23.

[6] 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作者简介:孟瑜 (199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