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普法实践为载体提升“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2021-09-10吴忠华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提出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任务和要求。社会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为例,总结其以普法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建立机制、建设队伍、科学培训、丰富形式等着力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学专业素质、法律职业精神,提升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普法实践;德法兼修;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5月3日,他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在于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的实践推进更需要德法兼的法治人才。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承担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高校而言,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既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体现,更是一种全新的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

一、普法实践活动对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人次培养还特别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这不仅为我国法学院专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法学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育人是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法学专业实践育人不仅依托传统的课程体系化建设,而且要渗透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落实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普法宣传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对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物资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将普法宣传工作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师生员工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面向北京、辐射全国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普法工作,在校内以每年一届的“法律文化节”为平台、在各中小学以北京市“青春船长”普法团队为名片、在社区以普法志愿服务为特色、在线上以物院法协公众号为载体,全面落实加强法制宣教、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责任。从“五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法学院历经十五载的积累和沉淀,探索了将立德树人贯彻大学生普法宣传实践全过程、培育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新途径,打造了普法宣传特色品牌项目,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获得了普法宣传的实效和社会美誉度。

二、以普法实践为载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路径

北京物资学院为扎实推进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在总结“六五”普法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北京物资学院“七五”普法规划》。法学院作为成员单位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普法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不断推进普法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课程化,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实效。法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法律机器,而是有温度的法律人。教育部发布的《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上“德”在前“才”在后,充分说明了法学人才培养中对“德”育的重视度以及重要性。大学生开展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普法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专业实践的体验中领悟伦理要求和选择、加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教师检验德育效果、专业教育成果以便及时纠正偏差的途径。

1.普法实践活动体制机制顺畅

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将普法实践工作纳入到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中,并将每年普法工作的重点具体落实在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和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工作计划中,学院拨付专款用于普法宣传工作,占学生活动经费支出的近60%。法学院党总支、院领导班子定期研究法治宣传工作的具体落实,集全院之力在学校、学院、校外中小学、社区、电视台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联系北京市司法局、通州区司法局、市区教委法宣办等单位开展合作,推进普法工作扎实落地、不断创新。

在学校法治建设和普法宣传工作中,学校党校办、党委宣传部、安稳处、信息中心、学生处、团委、艺术教育中心等部门与法学院紧密配合、协同联动,沟通机制顺畅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学院以及与安稳处等部门联动开展的各类校内外法治宣传教育、普法活动、参与的各项普法相关的竞赛等有力支撑了平安校园建设,学校在北京市属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近三年连年被考核为“优秀”。

2.普法活动队伍建设不断线

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自“五五普法”期间成立普法团队,十六年间不断加强普法团队的队伍建设,尤其是首批被授予北京市“青春船长”普法团队的光荣称号以来,不断完善机构设置、管理办法、培训系统、激励机制等,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规范科学有序有效开展。

校外普法宣传工作以法学院法律协会为依托,设置普法常规机构法务一部、法务二部和讲师团,按照普法项目设立若干普法小分队,聘请法学院一线专业教师为各普法小分队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项目小分队中,四年级学生党员、学霸担任学生培训师,三年级学生党员为高级小讲师,二年级学生干部为骨干小讲师,一年级学生择优选拔为助教。每次承接具体普法任务后,项目小队分工合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论证内容、精选案例、锤炼课件、推敲词句、试讲演练、现场实战、总结提高、晋升淘汰。通过普法队伍梯队化、项目化的培养与建设,形成以高年級为核心,二年级为骨干,一年级为辅助的普法梯队,实现普法团队的良性运转与良好传承。校内普法宣传工作以法学院学生会为依托,设置综合事务部,统筹组织每年一届的法律文化节系列活动中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健全普法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在《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奖学金》中设置普法奖,在学生文体活动表彰中设“优秀普法小讲师”荣誉称号,每学期评比一次,表彰在普法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3.普法活动培训体系化科学化

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把培训“青春船长”、普法志愿者贯穿在课上课下通用讲授、课内课外专项培训之中,形成全程全方位的科学专业培育体系。第一课堂作为法律专业知识学习的主阵地,专业教师在讲授时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知识中,结合百姓关心的案例话题进行讲解,培养学生扎根基层为人民提供法律服务的意识,为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基础。第二课堂中,法学院与通州区法院、通州区检察院、通州区律师协会、北京方圆公证处等单位合作举办“法律大讲堂”,请一线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走入课堂讲解法律事务相关知识,开展法律实务培训,增强学生们在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时的实务技能。法学院举办“律英职场午餐会,法科学子加油站”中,法律界从业人员、专家学者与大学生进行小班研讨,举办“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坛”拓宽学生视野。普法宣传专项培训由针对普法主题的知识内容培训、针对普法课件的PPT制作大赛、针对普法技能的普法现场试听以及普法主题实战试讲等四个环节组成。所有的普法课件全部经由法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并反复修改获得批准后才能在校外开展普法宣传时使用;所有的普法小讲师必须经过试讲关,由法律专业教师指导点评后才能走出校园走上中小学的普法宣传讲台。通过严把普法宣传质量关,为法学院的普法宣传效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4.普法形式线上线下与时俱进

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在普法宣传过程中不断丰富普法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学院普法团队作为北京市首批“青春船长”普法团队之一积极参与市法宣办、市司法局、市教委和团市委共同倡导的“青春船长,法治起航”中小学普法工作。针对中小学普法对象的不同年级,开发和完善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件,坚持将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普法内容、呈现方式、表达方式等落细落小落实,提高普法质量。“七五”普法期间,共计开发或完善10余项普法课件,形成覆盖中小学全年级的普法课程体系。同时不断丰富法律宣传形式,录制“谁动了我的苹果”、“校园贷风波”、“宪法在我们身边”等近10个普法微视频,排演“天堂与地狱的对话”、“校园女鬼案”、“如此顾问”等法治话剧,将课堂讲授、文艺表演、话剧、微电影、竞答竞猜等形式广泛应用到普法宣传当中,普法形式受到高度肯定,效果反馈良好。

在校内师生中开展普法宣传,主要依托每年一届的北京物资学院“法律文化节”系列活动,“法律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4届,以“学术性+普及性”共享、“理论性+实践性”相融、“专业性+趣味性”互通为特色,开展了模拟法庭、法律嘉年华、侦探大赛、“一站到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大讲堂、“12.4”国家宪法日宣传、国家安全日宣传、禁毒演讲比赛、普法课件大赛、“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宪法诵读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吸引在校大学生和师生员工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师生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为全面推进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和特色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七五”普法期间,法学院还开辟了线上法治宣传教育新的平台,利用法学院法律协会微信公众号和法学院团委公众号,进行宪法、社区矫正法、民法等法律及相关法律知识的线上宣传,以及开展线上法律知识竞答、侦探大赛等线上活动,更贴近青年人的需求,同时也拓展了法律宣传的受众面。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推出“防疫学考卷”“举起法律之剑为战胜疫情助力”“新冠病毒肺炎期间这些违法行为会构成犯罪,你知道吗”“疫情期间制售假口罩存在的法律问题”等推送,宣传与抗疫相关的法律知识,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一份物院法学人的力量!

5.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构建法学院校与实务法律部门合作育人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是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2]法学院在传承开拓普法基地的同时,积极建立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在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北京市司法局等上级单位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区教委、司法局等多方协助和沟通下,法学院普法团队在“六五”普法期间对接35所中小学的基础上,“七五”普法期间又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发了10余所中小学、高职院校和社区,累计参与完成近百次普法活动,近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普法宣传,有效培养了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参与普法的大学生们课件准备充分、教学技法丰富、讲课内容充实、课堂氛围活跃,受到了各普法单位师生的好评。“七五”普法期间,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禁毒大队、通州区司法局、通州区法院、通州区检察院、通州区法援中心、通州区劳动仲裁院、通州区教委以及通州区各个律所等法律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给予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各种资源、支持和帮助,积极协助法学院培育了大量普法志愿者,共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同时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的师生也成为了这些单位开展群众普法工作中值得信赖的、有力量、有实效的专业队伍。法学院全体教师也活跃在基层普法宣传的第一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政府、地方百姓,展示了物院法律人的情怀与担当。法学院的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活跃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个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上,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法治建设的磅礴力量!

三、以普法活动为载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普法实践活动在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普法实践活动中,法科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民情,灵活、恰当地运用所学到的法律专业知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站在空泛理论的基础上夸夸其谈。修法的过程中,更重视修德,树立并不断强化法律职业认同感、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在普法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有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作为法律从业人员必备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德法兼修”。法学院学风优良,学生班级加权平均成绩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高质量就业逐年增加。在“七五”普法期间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的各类普法活动和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在2018年全国文秘·速录职业技能竞赛暨通往意大利撒丁岛国际速录大赛中获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四个优胜奖;在2018年“三和德通杯”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19年全国财经搞笑大学生法律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第五届北京高校普法微视频展映中《校园贷风波》获得三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17年首都高校禁毒演讲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首都高校“青春微普法”视频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优胜奖5项,优秀课件收录为北京市普法模板课件;在2017年北京高校法治微动漫微电影入围奖2项;在每年一届的北京市模拟法庭大赛中荣获多项组织奖、团体奖和最佳个人奖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學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 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01).

[2]《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2017年5月3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77页.

作者简介:吴忠华,1977.7.17,女,汉族,辽宁,法学硕士,思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北京物资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