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0王虎旷水章唐健
王虎 旷水章 唐健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无论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目标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都要求毕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此,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质量为目标,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突出工程创新理念,构建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路径与方法。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关键词:應用型高校;新工科;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1.前言
2017 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并于2月18日形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4月8日形成了“‘新工科’ 行动路线(天大行动)”。6月9日形成了北京指南。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多次强调,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主动面向未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新工科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热潮,各高校纷纷响应,在工业界和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1]
事实上,国内外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的发展新途径。2001年,美国工程院发起“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分别发表了《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培养 2020 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报告。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的《工程准则 2000》明确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的能力”。[2]MIT等联合制定的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现代团队合作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有价值的工程体系;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解决问题和批判创新等综合能力”。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的新途径,如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微电子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行CDIO工程教育、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围绕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3]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都为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依据“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聚焦于如何提高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围绕如何建设新工科提出具体的路径与方法。
2. 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工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合格工作者和可靠接班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践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书育人行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坚持正确的导向,以思想教育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 度融合,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第二课堂等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3. 基于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强化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到新工科专业教育中。构建以新工科为主线,突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并予以实践推广。
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学生创意,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挖掘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完备的制度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效果;二是推动多元协同,保障学生创新,以产学深度融合前置卓越人才供给,以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是营造孵化环境,服务学生创业,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工程教育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深化新工科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对于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工科实践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规律,优化教学计划,加大科研创新,加大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力度,培养计划应该涵盖三大类课程体系: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和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按照新工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储备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围绕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科专业的新结构,建立工程教育的新质量评估体系等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在对实践教学中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推进新工科建设,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中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5. 构建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制度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重构与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坚持以点带面、渐进铺开的指导思想,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文件精神,开展地方高校新工科改革与实践,结合学校实际,在工科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典型案例的试点建设,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三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二是开设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就业空间、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三是开设公共选修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帮助有创新创业潜能和兴趣的学生拓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孵化等提供支持,從而形成“通识培养-专业培养-实践培养”层层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是建机制、重落实,保障创新创业工作。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创新创业工作,教务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各学院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监督、检查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师资、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学校按照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原则,通过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工作和业余时间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课堂中。支持教师将基于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三是双驱动、重内涵,创建“五位一体”的综合创 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保就业、提升人才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课程体 系深度融合,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无盲点的课程教育 体系;四是搭平台、促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团队等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组建团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努力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质量,将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推向新高度;五是建体系、重服务,创新创业指导力求实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逐步建立起以教育为基石,活动为依托,竞赛为引领,团队促融合,项目促提升,基地促转化的全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六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学校应围绕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系统管理,明确学校、二级学院机关部处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各自职责范围,并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纳入学校、二级学院机关部处绩效考核内容,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
7.推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新技术研发及其应用,学校开设校外专家课程,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者来学校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加强企业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深度参与。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选择企业的研究课题,在企业专家老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封闭环境中完成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推广,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院,建立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特殊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8. 总结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应与时俱进,以“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为引领,不断进行新工科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主动与地区发展目标定位对接,围绕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产业,完善地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为建设工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2]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3]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4]杨为中,等.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科实验教学体系[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3).
[5]石健,郭翠芳.应用型工科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6(4).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8979)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18975)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