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好古诗文
2021-09-10吉虹
吉虹
摘要: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就中国文化而言,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被历史证明为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学生能熟读背诵经典诗文,既能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人的心境,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并能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古诗文;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298
一、古诗文的认识
就中国文化而言,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朝时流行写诗,如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和杜甫的律诗 《客至》 ; 宋朝流行词,有很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 ;元朝时著名的是曲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调名;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唐诗 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唐诗的派别分为: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浪漫派和现实派。
宋词 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最著名的莫过于《宋词三百首》 。宋詞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元曲 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宫调、曲牌、曲韵、平仄、对仗、衬字。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表现形式有“说”、“表”、“赠序”、“铭”、“杂记”、“游记”、“寓言”等.
二、培养兴趣
古诗文虽然是我国的文化精髓。然而,古诗文的题材非常广泛、深奥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好古诗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1. “诗配乐”。可以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
2. “诗配画”。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
3. “午读乐”。每天,可以安排“课前一诵”,我利用午读和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教读,朗读,齐诵,并安排学生依次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领读或者背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如:跟学生讲讲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中华勤学故事等,在教学《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先跟学生讲关于孟子求学的故事,听了故事以后,学生在大致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诵读诗文,这样诵读的效果会更好。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诵读气氛,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
5. “诵读能手”。 在班级中开展“我是诵读小能手”诵读比赛及“看看谁是收集诗文小能手”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情绪高昂,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诵读能力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以及把自己收集的诗文读给老师和同学听,让大家评选出当期的“小能手”。
(二)品味诗文魅力
经典诗文用词准确、凝炼,诗句的精深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美。因此,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诗文,让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经常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悦耳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学生在欣赏中对经典诗文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来理解、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心得交流会”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三)教给学生诵读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个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实施,学生也会日久生厌生烦的。为此,可以尝试了以下方法:
三、朗读技巧
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个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实施,学生也会日久生厌生烦的。为此,可以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掌握作品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朗诵时,首先必须掌握其内容,根据古诗文的思想内容确定朗诵时的感情基调。熟悉作品内容,就是要熟悉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主题。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及写作动机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领会, 队作品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学生。作为一个朗诵者,他要把文字作品转变成有声语言, 也就是要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情感转变成有声的态度情感。如果没有对诗文的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基调,朗诵者就不會有出色的表现。
(二)反复诵读,发挥想象,转换角色
古诗文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的透彻,体会的深刻,朗读的有感情。所以,首先应该做到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只要经过反复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理解它的含义,进而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读出作者的心声。其次,要学会发挥想象,进行角色转换。
(三)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义或某种感情。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因此,朗读古诗词要先断好句读, 读好停顿。这样可以在朗读时做到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有滋有味。优美的朗读既可以增强朗读时的节奏感和声音美,还能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古诗文的词语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停顿。
借助古汉语中的单节词,做好停顿。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 将/ 降/ 大任/ 于/ 是人也。
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 妻/ 子/ 邑人/ 来此绝境。又如:可以一战。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
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 以一战。其他祖/ 父积, 子/ 孙弃者无/ 论焉。
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 ,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 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如还有:其/ 如土石何,盖/ 大苏泛赤壁云,盖/ 追先帝之殊遇等
“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 久。若误将“也” 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 也久。
5. 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后/ 狼止而/ 前狼又至,人不知 / 而不愠,先帝/ 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等。
(四)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和重音
为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韵味,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文回环往复、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定要把握好朗读时的速度。一般来说, 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语速要快一点;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语速要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和议论则适用中速。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第三句表达诗人思乡的急切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末句表达思乡的沉重呵无奈, 读时宜放慢语速,这样才能把过去表达出来。
语调是指朗读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要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和情感美,就要注意语调。朗读古诗的语调一般有三种:平调、声调和降调。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2.降调,前高后低, 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3.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还有一种情况也常常出现,就是曲调。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基本上都用平调来读,后两句中的“商女不知”“隔江犹唱” 读升调,“亡国恨”“后庭花”读降调,也就是后两句用曲调来读。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中的感情色彩是千差万别的,所以, 来读诗的轻重处理也应该恰如其分。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i,一般都有重读。读好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与“旧”应该重读,读出伤心断肠的思乡的浓浓情感。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与“瘦”应重读,读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总之,我们只要用心动脑,做生活的有心人,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就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和音乐美,真正体会到祖国古代文化的优美并爱上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碧阳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