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研究
2021-09-10宋烨颜李高明薇
宋烨 颜李 高明薇
摘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目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存在岗位缺口较大、工作边界模糊、职业认同感低以及晋升道路不明朗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打造辅导员职业发展共同体,逐步建立辅导员独立学科,完善职业准入机制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健全辅导员工作量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共同体;独立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而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指教育部或者高校学工部制定详尽、科学且合理的辅导员工作培训制度或体系,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使其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合格且专业辅导员的过程。
为践行“建设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的目标,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相继开展专业化的辅导员培养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晋升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以高校行政级别为目标的“单线晋升”、以行政-教学职称双评级的“双线”晋升以及横向的岗位交流路径。辅导员多样化的路径一定程度体现出教育部门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注,鼓励辅导员变成终身事业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但由于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困境与内部晋升制度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深化,部分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钱龙2019);一些研究发现,辅导员队伍人员总体上流动性强,储备人员明显不足(董健鑫2020)。学者曹威威通过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提出高校政策是影响辅导员职业生涯最宏观、最深层次的影響要素之一(曹威威2017)。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全面加强专业化建设的路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岗位缺口较大,队伍流动性强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为满足1:200的辅导员与在校生比例,高校对专职辅导员的需求相应增加(王海宁2020)。但是严格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较少,部分高校不得已改变某些招聘条件,尤其是“不限专业”的招聘条件使得大量的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的短期或初级辅导员进入高校,这也导致资深辅导员需要负担更加繁重的工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在于有一支稳定的具有专门职业能力的辅导员队伍(盛春2020),许多高校未充分重视辅导员群体发展需求,导致辅导员对职业前景普遍茫然,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转岗或是继续深造等,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对长期稳定开展学生工作极为不利。
(二)职业定位模糊,工作边界不明确
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从而弱化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职能,将其视为单纯的行政工作人员,使得大量繁琐的日常事务占据了辅导员主要时间精力,限制了其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工作方法的进度。同时,绝大多数辅导员并非思想教育科班出身,缺乏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并未掌握担任辅导员所需的系统知识体系,他们在学生工作中仅依靠经验行事,难以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质量难以保障。
(三)晋升机制不成熟,职业路径不清晰
各高校关于辅导员的岗位晋升和管理评价机制的政策规划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且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使得辅导员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容易使辅导员失去工作激情,消极怠工。还有部分人将辅导员岗位当作进入高校其他岗位的“跳板”,不仅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降低职业认同感(段妍君2021)。另外,相较于高校科任教师,辅导员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还需要关注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等各类细致琐碎的问题。辅导员长期从事高相似度的工作,引发日常作息不规律、工作负担重、工作热情降低、心理压力大等问题,产生倦怠感,缺乏职业认同感。长期来看,上述情况必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高校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实现途径及机制研究
(一)构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已经明确指出辅导员岗位的九大职责,但是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由于各高校辅导员规模限制,该岗位的职责边界仍然模糊。对此,组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是解决工作范畴模糊的一个重要方式。以团体代替个人,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德育教研室、辅导员科研团队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团队,将原有一对一跟踪管理模式转换成一组对多级的方式,使得整个共同体满足《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中要求的思政工作相关的宽口径知识储备,从而达到辅导员发展从“全”到“专”的转变。同时,辅导员职责定位由学生导向转换为工作内容导向,可以精准聚焦在特定的工作场域上,匹配所有学生的特定需求,例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剥离开来,分别由专业的辅导员进行指导。
(二)发展独立的辅导员学科
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可以为辅导员“专”且“精”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辅导员学科作为一门典型的“制度附着型”学科,很大程度依赖于其他学科。为了改变现阶段辅导员队伍缺少专业化人才现状,我们需要培养拥有从事该专业的核心人才,扭转辅导员在人们心中“人人都能胜任”的形象,形成一套代表辅导员职业话语权的系统性、独立性学科理论体系。这要求在岗辅导员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在学术研究中促进知识内生性,从日常工作中填补知识缺口,逐步发展理论体系。理论发展指导实践工作,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研究,只有融合理论与实践才能推进辅导员学科从研究领域转变为独立学科。
(三)完善职业准入与资格认证机制
第一,建立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明确辅导员岗位入行门槛是组建专业化队伍的前提,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供给侧,其所需的教育管理能力应该在上岗前有统一的评定标准。第二,设立辅导员执业资格认证体系。资格认证可针对一个基础学科和四个专业学科的主要内容展开。基础学科考察对辅导员工作的整体认知和基础能力,四个专业学科分别对应辅导员的四大类: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指导、学生日常管理、理論实践研究(盛春2020)。基于辅导员个体未来的专业化发展规划,采用“1+2”的考试形式,必考基础学科,再选取两门未来职业发展的两个“专”方向。此外,为了改变理论和实践剥离开来的问题,在辅导员正式上岗前,根据其个体专业化发展意愿,应该安排对应领域的辅导员进行动态指导,以形成“一带一”的良好专业化人才培养路径。
(四)健全辅导员工作量化评价体系
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应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体系。在进入职业共同体后,辅导员工作内容将割裂开,加上学生思想教育个体特殊化需求以及学生成长不同性,传统的一刀切考核方式不再适应。应该以发展性为目标,深度挖掘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数据。各高校院系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考核方式,保证各模块在同一量级工作的难度和繁杂程度上具有一定可比性。例如将各模块工作中较为基础简单的内容设为一级,对应最终评价里的1分;在所负责模块中,如果学生有所成就,可按照成就大小给予辅导员评分;科研领域和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努力也要被纳入考核标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辅导员工作职能边界会相对清晰起来,各学院容易培养出某一领域的“精干”辅导员,更有助于组建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此外,在涉及到一些无法量化的考核指标时,可以考虑个人汇报和学生问卷反馈的形式。借助量表式打分,建立多维度动态性考核。
参考文献:
[1]李一聪,刘民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构建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3):149-152.
[2]宋一婷,李凡.高校优秀辅导员专业化研究——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的文本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1):92-98.
[3]段妍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师,2021(03):167-168.
[4]王海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基于全国4000余名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51-155.
[5]盛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20(12):118-122.
[6]陈玉婷,于亮.个体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02-104.
[7]童卫丰,杨建义.“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5):34-38.
[8]周伟辉,楼艳.把握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四重关系[J].高校辅导员,2020(05):47-51.
[9]董健鑫.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的实践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1):24-27+38.
[10]钱龙.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10):54.
[11]郑浩.学科政策视域下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4):15-23.
[12]曹威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3]王胡英.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7.
作者简介:
1.宋烨,1994年8月,女,汉,湖南长沙,硕士研究生,助教,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金融专业,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颜李,1976年4月,男,汉,湖南省娄底市,硕士,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高明薇,1998年8月,女,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本科,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