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1-09-10梁星刘波
梁星 刘波
摘要: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行和地方高校的深化改革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的增多,但仍面临着师资力量、观念认识等诸多方面问题。因此,地方高校需結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联合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和学生“五位一体”的力量,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造者,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压力。
关键词:创业;实践教育;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创企能力如何提升,一直备受政府、学校和社会关注。而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国家重点高校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相比较弱,因而地方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培养目标时,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综合能力提升为教育的支撑与依托,实现大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实现地方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地方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地方区域输送人才、科研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地方高校在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设定以学生的就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增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布局,培养创业型人才。以此提高学生家长对地方高校的信赖,提升地方高校外部声誉,呈现自身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身社会能力。部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前途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就面临着“双失”的尴尬情况,部分沦为“啃老”一族,成为家庭的负担。这种情况在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中尤为明显。因此,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技巧,助力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提高社会生存、发展能力。
3、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通过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使一部分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创业者能力,一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其他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对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助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性人才。培养创业型人才能,以区域特色为依托,开发全新特色的产品,打造新的模式过程中,为区域发展创设全新的生态产业。同时,能引导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二、地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家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教育,不仅是个人的认知与需求,更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推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尚等有效解决的问题:
1、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认知观念不正确。地方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看,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一是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仍然以专业成绩为主要标准。创业实践体系仍停留在搞创业讲座、举办创业计划比赛等基本的层面上;二是大学生的认知不足。许多学生重视学历,甚至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处于“混”文凭状态,没有合理规划自身发展路径。大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是少数家庭经济背景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梦想”,对于“囊中羞涩”学生未曾想涉足。
2、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尚未形成体系。虽然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导致理论研究还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二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尚未有效地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实践中学生的创业更多地脱离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在很多高校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对学生产生相应的针对性作用,从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地立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不完善。地方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践经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4、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一是,缺乏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前我国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二是缺乏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很大负累,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负面影响。
三、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一)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策略
1、地方高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创业教学理念。地方高校管理者正确理念,决定着高校推行创业活动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到创业实践活动对高校、区域经济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开展的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时应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能准确自己的个人定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2、设置创业活动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尽快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制度,并与政府等有关部门联合,加强对创业实践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创业教育的落实。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在高校建立创业基地孵化联盟,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金支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优化创业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特点调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活动。地方高校要各种通过渠道建设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出课程,进入社会。让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学会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做好准备。
(二)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
1、变革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创业实践意识。以注重素质和文化建设、技术技能实践、服务社会,突出应用创新和文化创意的教育思想作为引领,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谋求创业实践教学新突破,大力推进创业实践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进阶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三个课堂阶段为依托,构建一套进阶式的创业教育实践培育体系,拓宽学生创业视野。
3、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构建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
4、加强与企业生产、社会工作、行业科研的结合,引社会进学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健全合作保障,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推进产业与教育融合统筹发展[2]。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思考。开展“学徒培训”培训实践,推行利用假期进行农村调查,引导学生感知作为企业管理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朱云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5):117-119.
[2]冷令.新时代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0,19(2):47-50.
作者简介:梁星,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
指导老师:刘波,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思想政治。
课题:湖北省2018年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享乐”媒体共享平台,项目编号:2018-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