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链接与应用价值探析

2021-09-10高贺胜付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

高贺胜 付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视听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传统文化对网络视听文化的传播与现实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特殊意义,有助于建设文明的网络媒介生态环境。将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三个方面的维度对应网络视听文化,即大众与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网络环境中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意义及传承中庸之道的网络自我发展,有利于大众在网络视听文化传播中寻得使用与满足的平衡。

关键词:网络传播;文化链接;媒介生态环境;文化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14-03

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浪潮中,人们在求变中创新,并逐步依托互联网将万事万物互联,时时刻刻都在期待新的变革。然而,人们在创造与适应新时代“走出去,迈大步”的同时,也应有“且停亭”般“回头望”的意境,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寻求以“不变应万变”的真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不是意念中的诗文诵读,而应是人们立足当下的传承与应用。就像斯皮尔伯格2018年的电影《头号玩家》所要传达的思想一样:当所有玩家都在为获得第一把密匙竭尽全力向前冲,克服重重阻碍时,其实拿到密匙的秘诀是回头望,向后退,退即是进。结合当下,在“互联网+一切”的互通互融下,所谓的向后退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将经典的传统文化延伸到网络视听媒介传播中,取其精华,加快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创新有效融合,凝聚“和实力”,有利于突破重围,最终保障其健康和谐发展。

当前,社会以各式各样的媒介融合平台为经线,以多样化的渠道为纬线,以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点编织为球面,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星球。这一网络星球正在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甚至是对文化传播的多次元重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凝结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精髓。将这样的三维度,尝试对应在网络视听传播中,或许可以开辟出新的思维模式和挖掘出现代价值。

一、人与网络媒介环境

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天人相分说、天人感应说、天道自然论、天人交相胜和天人合一说的衍变过程。刘禹锡曾认为,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自然的万事万物要由人来治理,人又根据万物的自然本性来治理万物。因此,天人关系除了“交相胜”的一面,还有“交相用”的一面。之后发展出的“天人合一”说,更加推崇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在网络视听传播语境中,若把自然比作“融媒体网络时代的媒介环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与媒介、人与网络的关系。谈起网络,人们经常提及技术创新,努力将更多内容整合并进行“和实力”的探索。处理人与媒介,特别是人与网络媒介的关系时,应该借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寻找一种和谐平衡力。这也意味着构建良好的生态媒介环境和建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媒介环境学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社会环境的媒介(传播媒介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重要角色,重点关怀如何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同时,媒介环境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媒介是文化能够在其中生长的技术。媒介能够使文化里的政治、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形态[2]。2018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今日头条“内涵段子”内容作出严厉处罚,责令永久关停。这是国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為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所作出的决策。从随后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的道歉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网络内容对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尊重公序良俗的重要性。要认清时代环境,准确把好时代脉搏。在构建良好的生态媒介环境的过程中,要融合资源、技术、内容等方面进行“和实力”的创新与传播。

《论语·先进》提及“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过了头如同做得不到位,是不合适的。现代人与网络媒介环境的关系,是多向且多元的,不仅需要人们自身有适度的信息过滤、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真伪判断等能力,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制造者也需要维护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麦克卢汉曾经作了一个比喻,“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暗示人们在享受技术所创造的新鲜环境时,会逐渐对环境习以为常,直到出了问题或者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才会醒悟。而醒悟时,往往为时已晚,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很难改变。网络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不能以讨好观众为主要动因,还要正确发挥引导和教育功能,否则容易陷入低俗、媚俗、庸俗的漩涡,形成网络环境污染,出现过犹不及的反面案例。波斯曼在媒介环境学方面有一个视角,他希望人们能够保持一种平衡,不要一头闯进电子时代,要防止媒介的偏向。现代网络媒介平台愈发多样,并不断争相垄断着因“趣缘”圈在一起的粉丝,因此形成了网络社会中的各式“圈层社会”,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因这样一个个网络圈层社会受到影响并不断构建。因此,要正确、适度地使用网络媒介带来的生活、工作上的便利,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良性和谐发展,激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观念,厘清时代发展的命脉与趋势,开启人与网络媒介环境的良好共存模式,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真正立足当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在网络环境中的处事之道

孔子、孟子、董仲舒,不断完善和发展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伦理,虽时代变迁、历史重创,但核心思想始终保持着正确性和指引性。在今天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嫁接与传承“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依然有可取之处。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的仁爱,有容乃大。网络视听所表现出的碎片化特征越来越突出,集聚了可能容纳的万事万物。网络的包容性有时让想象都无法企及,人们在寻求万事万物融合于网络文化时,应在寻求“不同而合”与“和而不同”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创新。“仁爱之说”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可以是人们秉承的宗旨。从“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空巢老人”到“明星事件”“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事件”“青年躺平”“女性运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这些新闻能够高频率地出现在网络中,意味着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触角已伸向网络的各个角落,人人都已成为媒体和传播媒介。但在这颇为包容的网络中,人们一味填鸭式接收、容纳与传播,倘若没有包容的准则,是否能消化、分解社会问题?是否能推动万事万物和谐发展,使网络空间最终充满仁爱气息,或是否能用仁爱的方式与态度来正确认知事物?这绝不是仅有事件而无真相的包容,或是有真相追踪却偏离事物本来方向的包容,那它是否掺杂着不确定性利益因素?在网络视听文化中的大众有时确实乏力辨别。

《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之辩可以作为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提醒,有时共同利益的背景越深厚,越符合道义,就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广东医生谭秦东因一篇《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并被内蒙古凉城县警方以损害商业信誉为由拘捕97天。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实时跟踪的全媒体报道漫天飞扬。无论是谭秦东还是鸿茅药酒相关人,都陷入了一场“义利之争”式的辩争。《孟子》讲“: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很多网民在“鸿茅药酒事件”后,谴责内蒙古凉城县警方有失法理,跨省抓捕。虽然谭秦东在被拘捕97天后取保候审,但大多数人会对鸿茅药酒急于平息事件和警方的“失礼”与谭秦东的“礼以为民”的做法进行对比。当下的网络文化前进道路上仍有未调和的“药方”且任重道远。面对全媒体爆炸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报道,受众就像海浪一样,被网络的风言风语裹挟着翻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甚至还会迎来突如其来的“舆论海啸”,而这是难以制止和逆转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网络平台上缺少类似传统新闻“把关人”式的议程设置,缺少权威人士的分析与发声,缺少人才与科学的智库。人们的认知和教育程度不一样,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对待新闻事件和对与错的判别智慧不同,而网络文章和学术论文之间也有千山万水之隔,就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文章而言,其科学性评估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这也引发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对诚信的考验。《论语》提及“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信”在其中一语双关,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在微信平台,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辟谣通知。在一些明星的出轨新闻中,很多围观群众像在玩找茬游戏一样,不断质疑和寻找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绝招来验证其发展趋势。有时一条惊人的新闻发酵后,特别是明星新闻,大家关注的不再是新闻本身,而是享受参与其中的大众狂欢式互动与猎奇探秘的快感。

网络生态环境建设是全民工程,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融入网络文化,是真正应该具备的网络智慧。应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脉搏,肩负网络内容文化建设核心使命,吹响开辟网络文明新大陆的战斗号角。

三、人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认同

林语堂曾说:“中庸之道也就是中和之道,不过分而和谐,要有克制至适宜之程度。”程颐也讲:“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当下,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希望自我表达,并期待自我表达后的信息回馈与互动。自媒体依托互联网迅猛崛起,人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者、受益者和传承者。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户和受众,更是网络时代的表达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例如,短视频和直播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及时、快消、方便、容易等特征使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开始尝试自我制作、自我表达,并逐渐形成了新时代的消费观念。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强调消费对认同架构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现代消费社会里无孔不入的大众传播媒介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形成新的自我概念与认同的一种推力[3]。在一种完全爆发式的自由表达消费状态中,特别是直播,很多人急功近利,出现了“直播翻车”“直播翻脸”等现象,价值观的冲突、舆论的矛盾、话语权的争夺均在网络平台上爆发。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表达与自我消费,或激进、或隐晦、或积极、或消极,缺少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2020年,一则新闻引发舆论,61岁的黄女士因与“靳东”相爱要离开家人的视频登上热搜,经调查发现,网络“靳东”是假冒的,目的是吸引中老年“姐姐粉”“阿姨粉”,骗取中老年女性群体的情感,甚至谋求利益。“假明星视频”的涨粉套路和产业链条随着这一新闻逐一暴露,之后发现还有假马云、假刘恺威等,网络诈骗中老年粉丝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条视频甚至可以收获十几万个赞和上千条评论。类似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可妄下定论,但其中所表现出中老年女性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认同渴望是堪忧的。

智能网络传播时代已然已来临,各种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应用于网络中,虚拟空间、虚拟人物、虚拟形象、机器写作、机器对话等已不再是天方夜谭。人们隔着大屏、小屏与万物互联,或许也会担忧,人工智能背后,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担忧是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了解,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智慧。中庸之道带给人们的现代意义则是在变化中寻求一种中庸平衡,一种使用与满足的平衡。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其核心是强调受众主体,即承认接受传播的人不是信息内容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传播过程中主动的、有选择和鉴别判断能力的参与者[4]。斯塔福德等人认为,互联网给人的满足来自三个维度,分别是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带来的满足、媒体内容(教育、信息、知识、学习等)带来的满足和社会性(聊天、社交、互动)的满足[5]。网红、网咖和抖音短视频红极一时,受众能够在陌陌、抖音、探探,包括电竞游戏等依托网络搭建的社交平台上分享乐趣,参与大众狂欢,这无疑是网络时代的大趋势。在这相对自由的虚拟世界中,其实人们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每个网都有可能是你终其一生翻不过去的铁墙。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离不开网络,各大网络平台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编织的世界中,大数据实时跟踪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人们早已没有隐私。因此,个人的网络意识、网络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受众可以参考中庸之道,合理使用网络,增强鉴别真假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做有失伦理道德之事,不发表有失文明公约之言语,对网络带来的娱乐享受有张有弛,正确享受网络的便利。网络信息传播者也要加强网络监管,优化自我传播的框架与议程设置,当然这一切需要在有正确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场域中完成。

四、结语

《传媒·文化·社会》一书提到,“人类的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化则是在不断进行的,没有文化的变迁,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进步。构成主义理论说明了个人建构的过程,同时强调建构有着它的社会根源,我们是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学习到这种建构的。由此,文化在确定事物之意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文化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体系和建构的类型,个体建构也就是个体文化建构的过程”[6]。现在人们所生活的空间已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所受的文化熏染和个人文化建构是不可忽视的,人的文化属性不全是出生就具有的,更多的是在后天中养成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因不断变化的时代而被抛弃,需要在变化中融合,在变化中传承和创新。总之,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绝不仅仅是技术革命创新的单边战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在网络视听文化中延伸的意义与现实价值,是网络时代文化内涵建设与文化和谐的坚实保障与内在驱动。

参考文献:

[1] 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2] [美]林文剛.媒介环境学[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3] 刘燕.媒介认同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68.

[4] 孙宜君,王建磊.论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生态的嬗变与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3):34-40.

[5]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1.

[6] 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60-383.

作者简介:高贺胜(198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教育。

付超(1987—),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创作与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
俄罗斯应对极端主义网络传播的措施及启示
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影响力研究
传播偏向、群体极化与风险放大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走红的传播学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争议特征与安全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