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广播电视台脱贫攻坚系列报道策略分析

2021-09-10毛志勤

新闻潮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频道系列报道脱贫攻坚

毛志勤

【摘 要】文章认为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20年度先后推出了两个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地图上的村庄》,与其他同类型的报道相比,它们特色鲜明,拍摄讲究,制作精良,是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脱贫攻坚报道中的创新实践,值得盘点分析。

【关键词】脱贫攻坚;新闻频道;创新;系列报道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广西的西部和北部重峦叠嶂,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特困地区集中连片,贫困问题突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当时广西仍有452万贫困人口,有些县和有些村被自治区确定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极度贫困县和极度贫困村。5年时间过去了,这些深度贫困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脱贫攻坚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为此于2020年度先后推出了两个脱贫攻坚系列报道,笔者对其报道策略分析如下。

一、以创新节目形式来深化脱贫攻坚主题

2020年5月,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启动的大型融媒体直播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每期节目聚焦一个县的脱贫攻坚成就,每周日12:00—13:00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其特点是直播时间长、节目体量大、内容丰富、点面结合、形式多样。节目设置多个版块,互为补充。首先,节目开篇,以航拍视角展示规模化的特色产业、易地安置新村、县城风貌,以恢宏的场面展示决胜脱贫攻坚的力度和豪情。其次,探讨圆梦小康路,展现榜样的力量,讲述扶贫攻坚战场的感人故事。再次,打卡新農村,记者以导游身份,带观众走访通过产业发展、旅游致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代入感强。最后,展示当地名特优产品和地理标志性产品,推介乡村好货,为当地的扶贫助力……节目整体风格活泼接地气,不同的版块可以单独成片,以短视频的形式在网络媒体播放,实现大屏小屏联动,进一步提升节目影响力。

《地图上的村庄》是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新闻》栏目于2020年12月推出的系列报道,摄制组从全区选取8个2015年确定的极度贫困村进行蹲点报道,记录这些年在中央统一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级部门、驻村第一书记、社会各界及贫困村民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的故事。

在自治区扶贫办,有一幅全区脱贫攻坚沙盘地图,上面不仅标注着广西贫困村的分布、贫困村的村貌,还细化了每个村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每期节目一开始,由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扶贫办的地图室,以搜寻地图上的深度贫困村作为节目切入点,形式感强,寓意深刻——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持续深入的战役,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充分准备,分析各种困难,夺取扶贫攻坚战役的胜利。

深度贫困村贫困率高,位置偏远,交通极度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是脱贫攻坚的最难点。主持人站立于脱贫攻坚地图旁,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一个地图沙盘,一种简明扼要的节目切入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党委、政府和基层贫困户的距离,显示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气魄。

二、以使命担当赋予脱贫报道丰富的情感张力

极度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在哪里?脱贫攻坚的难点是什么?《地图上的村庄》系列报道摄制组,深入大山深处的村屯,让广大受众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战决策的必要性和伟大性。

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一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地貌,该地区的洼地是世界上最陡、最深、最大的区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认为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人说,七百弄“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唯独不缺石头。八好村就位于七百弄地区,因为缺土缺水,当地村民的生活极度艰难,2018年底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94.5%。人均三分薄地,常年缺水,大部分人住茅草房、木瓦房,23个屯中有16个屯没有通路。

在这一期节目中,随着航拍镜头慢慢抵近,摄制组所呈现的艰难困苦让人震惊,山峦重叠,交通闭塞,村民居住的茅草房、木瓦房破败不堪。村民蒙有生两兄弟七八岁就跟着父母去红水河边挑水,从村里到河边要走4个小时,爸妈背水给家里用,两兄弟背水给老爸老妈路上喝,他们走在陡陡的山路上,脚下石块松动的声音让人禁不住心生紧张。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加上蒙有生和母亲翻山越岭去挑水的场景,深深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深入农家,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才能做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报道。

自国家启动脱贫攻坚的战役以来,媒体上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非常多,要把此类报道做出新意并不容易。《地图上的村庄》作为其中的精品,并没有采用突破常规的报道手段,但是它的内容非常扎实,为了做好《地图上的村庄》系列报道,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摄制组均先到村上踩点,了解情况、找准典型、做好策划,然后再实施拍摄。

节目呈现的效果既有新闻节目的时效,也有纪录片的深度,拍摄制作精良,画面很有冲击力,采访到位,层次分明。这个节目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深切理解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沉得住,挖得深,才能做出情感浓郁、感人至深、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新闻。

三、凸显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总结了脱贫攻坚的“五点经验”,即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大多数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意识陈旧,找不到脱贫致富的方法,或者有的贫困户好吃懒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不把扶贫的基础夯实,不解决群众落后的思想意识,扶贫的成效很难持续。

《地图上的村庄》系列报道,将党委、政府的帮扶作为背景,凸显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的思想——群众脱贫,关键还得看群众。

与其他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相比,《地图上的村庄》一大特色是官员少、官话少。在贫苦户、贫困村脱贫出列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人力支持、物资支持、财政支持和产业帮扶,各个对口帮扶单位也出钱出力。可以说,贫苦户脱贫摘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地图上的村庄》没有对此做过多大篇幅的报道,而是把关注重点放在贫困户身上。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八好村,每公里的修路成本大约为35万元,每修建一个家庭水柜大约2万元,这些帮扶资金都是政府出的,每个贫困户家中的房屋拆旧建新,政府还要发放补贴,像八好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各级官员的走访慰问更是少不了,但是在《八好村·石山蝶变》一片中,连一个县里的官员都看不到,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最大的官仅为当地乡党委的宣传员。

这种精选的拍摄报道角度,树立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像八好村这样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能脱贫摘帽,为其他地方、其他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鼓足了信心和勇气。

四、找准典型传递榜样的力量

2020年6月21日,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播出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攻坚特辑——《魅力瑶山·来者都安》。以该期节目为例,节目组将一线记者请进演播室和主播一起,以聊天唠家常的形式讲述当地脱贫攻坚的见闻,营造了一种讲故事的氛围。在《圆梦小康路》版块,记者以生动的形式讲述了当地的特色扶贫产业“贷牛还牛·贷羊还羊”。 一头肉牛价值不菲,贫困户如何养得起?养得好?卖得出?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做法是,牛犊由政府统筹小信贷发放给农户养殖,再由龙头企业保价收购销售,养殖过程有农技人员培训,保险公司以金融保险托底,节目内容环环相扣,条理清晰,讲述了贷牛还牛、脱贫真牛的事例,非常生动,可看性很强。紧接着,《魅力瑶山·来者都安》讲述了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后村民如何解决就业的难题,展示了都安的特色产业藤编、毛葡萄种植、山野葡萄酒酿造、都安造无人机等。节目有接地气的案例、动人的故事、精准的数据,每个版块的设计各有特点,版块与版块之间衔接也很好,形成了互为补充、层层递进的关系,不仅深入剖析了都安扶贫产业的特色,还让人看到了都安了不起的创新科技,让人们感受到了都安人的憧憬与梦想。

在 “贷牛还牛·贷羊还羊”这一版块中,观众不仅看到了令人信服的扶贫开发模式,还看到了与“贷牛还牛”相关的金融保险、冷链加工、包装物流、生态保护等,让人感受到扶贫开发不仅仅能造福当地百姓,还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活力。

这样的报道,极大发挥了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广西其他地方的扶贫开发树立了典型和信心。而符号化的影像,也传递给脱贫群众的幸福感。

比如,节目中大化瑶族自治县八好村村民罗桂先说:“第一次分红,得了692元,我非常开心。”大化瑶族自治县八好村村民罗桂超说:“第一书记韦德王,又帮我搞了那个危房改造补助,还有2万块钱运输补贴,6月2日搬进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开心。”

在另一期节目中,贺州市沙田镇狮东村农家乐老板盘万鲜说:“一个星期能有一两千元收入,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贺州市沙田镇狮东村村支书赵万兴则说:“村里新的一批民宿就要建好了,我们狮东村现在是喜事连连……”

朴实的话语,由衷的微笑,洋溢着脱贫的喜悦,这是在《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地图上的村庄》兩个系列报道中,处处可以看到的场景。一张张笑脸、一沓沓人民币、各种特色农产品,这些符号化的影像,不断累积叠加,强化了村民脱贫的幸福感,真实有效地传递出脱贫攻坚的成效。

五、不回避问题,强化正面报道的深度

2020年12月22日,《地图上的村庄》播出《狮东村·瑶寨茶香》特辑,讲述了贺州市沙田镇狮东村脱贫攻坚的故事。狮东村是在脱贫攻坚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土旮旯”, 自然条件恶劣,与外界交流很少,没有产业支撑。贺州市某茶叶公司指导村民用竹篓包装黑茶,保价收购村民在家中养的黑茶。

在这期节目报道中,可以看到茶叶公司的总经理到村民家查看养茶情况后非常不满意。茶叶公司要求村民养茶,家中要干净卫生,不能有蜘蛛网,有味道的东西不准烧。村民却回复:“蜘蛛网今天扫了明天又有,每天扫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在这种封闭的环境,老百姓固化的思想已经有几十年了,不想做就撂挑子。怎么办?茶叶公司和驻村第一书记费尽心思做动员、定规矩,逐步改变村民固有的生活习惯,实现企业和村民的共赢。

这样的正面报道,将脱贫攻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摆出来,不回避不拔高,让人看了觉得特别真实,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的不易。这种揭短不是简单地暴露问题,而是带着积极态度去研究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与贫困户展开真诚的对话,促成村民观念的转变,与广大扶贫干部、脱贫群众同心互动,深化了节目的内涵。

六、结语

好的脱贫攻坚报道应当让人们看到希望,好的脱贫攻坚案例值得大力推广。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系列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地图上的村庄》传播脱贫攻坚好经验,报道脱贫致富好典型,观看其中的每期节目,受众都能从中看到当地开展扶贫工作的亮点,都能感受到脱贫攻坚大有可为。这是摄制组保持人民情怀,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带回来的最生动、最真切、最有力的报道,堪称同类节目中的力作。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新闻频道系列报道脱贫攻坚
报纸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研究
浅析新闻频道整体包装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谈企业电视台创办新闻频道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