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第二课堂” 加强实践教学

2021-09-10陈作平

新闻潮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第二课堂话语

近些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学。

学院先后与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建立实习基地,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报道节点,组织高年级同学集体赴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重大宣传报道活动,让同学们体会中央主流媒體记者严谨的工作作风,观摩主流媒体在重大宣传报道中的操作规范,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为了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国情意识,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从2007年起,新闻学院在本科学生中开展了“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大赛,鼓励学生“将新闻写在大地上”。迄今为止,该活动已经坚持了12年,收到社会调查报告1219篇,其中有5部作品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数十部作品获得北京市奖励。“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大赛现在已经成为新闻学院的品牌活动。通过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同学们成为一名“准新闻人”,为未来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该活动曾荣获首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表彰。

当前我们感到,在新闻专业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简单说教,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侵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学理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理性和说服力。

一是创新传统的新闻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核心,新闻理论研究必须承担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术化职责。通过提升传统新闻理论研究的学术品格,来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逻辑说服力。

二是在比较视野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实践路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只有通过认真梳理和系统比较中西新闻实践发展和新闻理论脉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合理性和逻辑正当性,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三是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新闻理论教学缺乏新的概念和新的表述,话语方式偏重于说教式,价值判断多于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导致降低了新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新的概念表述、新的逻辑阐释,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理论教学更容易为当代青年所接受。

作者简介   陈作平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第二课堂话语
画与理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01—02合刊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中传原副校长蔡翔被查,曾承诺做一位“公正廉洁领导”
孙翌飞作品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