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旦大学:一“马”当先 深耕复旦马新观教育

2021-09-10张涛甫

新闻潮 2021年2期
关键词:复旦思政学院

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新闻学术研讨会”上专门举办这样一个“新闻学院院长(书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我觉得创意很好,意义重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直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传统,从20世纪60年代的“两典一笔”到近20年来接续不断的马新观教育,我们始终把马新观教育作为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必修课。

其一,一“马”当先。用马新观为新闻传播教育导航。我们新闻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未来能够影响中国舆论、影响中国社会的人才,须在价值观这一块上严格把关,如果价值观出了问题,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马新观教育是复旦新闻教育传统和优势所在,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和机制,建立了一支由院长、书记和学术领军人物组成的马新观教育和研究团队,该团队有5名教授、1名副教授,并成立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的平台基地。以马新观为轴心,编织思政教育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我们把马新观课作为优先选择的课程,作为学院核心课程中的核心,把上好马新观课作为衡量老师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一个核心指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2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新观团队承担了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新观团队被评为复旦大学“十大優秀教学团队”,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

其二,知行合一。马新观的价值导航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因此我们强调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要力求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恪守老校长、老系主任陈望道立下的“好学力行”传统,依托全国首创的“部校共建”模式,汇聚上海媒体、文化和技术优质资源,打造专业实践项目矩阵,打造“记录中国”“复新传媒”“新闻前线”“国情教育”“复旦—澎湃评论小组”“走进新闻传播”“思政移动课程”等实践平台与项目,以项目强化“四力”训练。先后带领学生赴井冈山、沂蒙山、延安、中共一大会址、西柏坡、遵义、双清别墅等地现场教学,参加全国马新观师资培训和新闻媒体业务骨干培训,联合全国10多家新闻传播院校成立马新观教育联盟。与澎湃联合打造“记录中国”专业实践项目历时5年,产出稿件1200余篇,获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 “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称号。《中国青年报》对这一特色实践项目做了重点报道,《新闻战线》封面文章推介“记录中国”经验。获教育部首批且为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实践育人基地。

其三,理论强基。马新观教育必须靠理论做基础。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一直强调要做好马新观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我们复旦新闻学院在马新观方面有3个国家重大课题,2个是国家社科重大,1个是教育部重大,我们坚持通过研究打好马新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其四,矩阵出行。我们的马新观教育不搞“盆景”,而是要做“花圃”,把马新观教育做成一个矩阵,与课程思政和教学育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列,形成一个整体的“价值链闭环”。

其五,机制保障。我们的马新观教育形成了一整套的机制框架。其中,我们首创的部校共建模式为马新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借助这个机制,可整合上海媒体和舆论资源,通过旋转门机制,聚集业界和学界资源,共同为复旦马新观教育赋能。

其六,又红又专。破解思政和专业教育“两张皮”。专业课程改革与思政教育改革双线联动,遵循专业教育规律和价值教育规律,把价值之“盐”溶化在专业知识传播实践之“水”中,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水乳交融”。我们的学生在上了马新观课后有这样的评价:“我们一开始在准备听这门课时,认为是跟思政课一样的课程,听完课后才发现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这说明学生们认可这一教学逻辑。老师们讲的学生们信,靠的是什么,靠逻辑、靠道理、靠价值、靠这些硬核的知识和逻辑去说服大家。

最后,我想提两个问题向诸位院长和书记求教: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马新观课,愿意参加马新观教育活动?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让老师主动从事马新观教育,而不是认为这是个规定的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   张涛甫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复旦思政学院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西行学院
复旦目标:本科录取全部通过自主招生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