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视域下知识传播模式的完善及应用
2021-09-10刘厚磊唐冰寒
刘厚磊 唐冰寒
【摘 要】近年来,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为代表的虚拟场景技术日渐成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完善知识传播模型的机会。知识传播虽然在传播形式与效果上取得不少成就,但知识传播模式容易产生内容晦涩难懂、受众接受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文章从虚拟场景的构建为出发点,对知识传播模式进行补充、完善,在提升知识内容与受众的交互程度、完成内容赋能、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为推动知识传播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模型参考。
【关键词】3R技术;知识传播;场景应用
2014年,有作家在书中预言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即场景贯通一切。[1]所谓场景,就是营造的一种“在场感”,其基础是借助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连接。从媒介技术的革新来看,过去人们处于一种口耳相传的原生场景之中,而现在,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更新使人与媒介的连接程度不断加深,并不断影响与重构着受众的信息场景。对知识传播而言,“场景”意味着知识传播可以将场景塑造与内容生产相匹配,生成一个高沉浸、强交互的三维动态虚拟空间。在这种空间之中,知识传播以受众体验为核心,进而呈现出沉浸式、交互式、想象式的传播形态,使受众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不断深化。因此,基于3R技术构建的“知识场景”对知识传播的样态、方式、效果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场景背景下知识传播模式的多维构建
基于3R技术构建的知识场景,既实现了知识内容的赋能,同时也对知识传播的传播形式和视角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内容赋能:客观呈现知识场景
场景被看作是人使用媒介的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基于此,由3R技术营造的沉浸式传播场景,受众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符号融合的形式来获取场景中的知识信息,从而使知识场景与受众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智能化交互关系。因此,知识场景的构建要立足于受众的认知,强调让受众更好地接受知识内容,强化知识理念,最终达到知识传播的主要目的。同时在知识内容的抉择上要注重场景与受众感官的适配性,使受众感官符号与场景转换相协调,形成和谐的人机交互关系,以求知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最后知识场景的内容构建要注重对受众日常生活的考量,提升知识内容与受众体验的黏合程度,从而更好地增强知识内容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二)体验深化:细化受众沉浸需求
知识场景的构建强调的是沉浸感与交互性对受众情绪的影响,受众在体验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官系统聚焦于所构建的知识场景之中,使自己的感觉符号同3R技术所构建的三维虚拟空间相融合,进而通过知识内隐于场景来完成受众情绪认知的塑造与知识的传播。这种模式的知识传播不仅实现了受众与媒介的交互,而且还借助MR(混合现实)技术将受众的“生活场景”纳入知识的内容体系,深化受众与场景的互动体验。相较于文字传播的枯燥、图片传播与视频传播的弱交互,这种知识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多维,具备极强的传播力与感染力。正如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中提到关于受众使用媒介的过程将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优越感”体验[2],而这种“优越感”将极大地促进知识内容的深层次传播。
(三)场景构建:深化全景视角体验
3R技术的核心在于虚拟场景的构建,是通过3D建模、360°全景拍摄、图形渲染等技术手段来完成三维虚拟空间的搭建。受众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置身于全景式的虚拟空间当中,再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完成与虚拟空间的交互。这种全景式虚拟空间将受众的感官体验与心理情绪纳入其中,使受众对空间内的知识内容有着更完整、更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同时,这种全景视角的沉浸式体验必将受众带进一个更具趣味性、完整性、深刻性的知识内容情景之中,使受众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更加深刻。
二、基于场景的知识传播模式
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内容生产、传播与场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生活场景与知识场景相混合的拟态情景,其传播理念、传播符号、传播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传播理念:内容生产与受众体验适配
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是以“内容为王”为传播理念,并且生产的媒介内容更多关注的是傳播内容的质量。但场景的核心在于受众,将受众作为媒介环境中心,并开展全景式的个性化服务。由于知识传播具有专业性、客观性、信息对称等特征,知识场景的构建还需要纳入知识传播的内容生产。因为知识传播的内容包含着知识事实、知识研究过程、知识理论、知识研究的社会意义四个关键的环节,是知识传播的核心传播内容,故在构建知识场景时,要将知识传播的“内容生产”与“受众体验”进行有机适配,使二者平衡协调发展。
(二)传播符号:丰富感官体验 提升沉浸体验
在知识传播场景构建中,除视听符号呈现的感官体验以外,还应辅以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实现深度、均衡的感官融合以强化受众对知识内容的沉浸体验,丰富受众的感官体验与心理沉浸。在3R技术中,这些感官符号的均衡搭配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对知识研究过程以及知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知识内容进行深度传播。同时,知识内容的沉浸式场景以客观、真实、沉浸等特征来架构和还原知识的原本面貌,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与沉浸性,容易带给受众独特的沉浸体验,从而促进知识内容的传播。
(三)传播形态:沉浸体验与知识传播相协同
媒介形态的不断衍变,使当前许多网络社交媒体具有虚拟空间、信息共享等功能,也会为受众带来一定的沉浸体验,但是3R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受众沉浸的方式和深度。3R技术以三维空间为基础,打造可视化的三维视角场景,从而使受众以感官系统为载体置身于三维立体的虚拟情境中,并通过身体的行为动作来推动知识内容的演变与展开,进而完成对场景内知识内容的思考、理解。因此,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其传播样态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3R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带给受众深刻的沉浸体验,其次受众也通过身体行为来完成知识叙事内容的展开与推进,最后客观、真实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与回顾。这种传播形态,在满足受众沉浸式需求的同时,也加深受众对于知识的思考程度。
三、场景在知识传播中的应用路径
随着知识传播领域借助科学技术丰富传播体系、提升传播效果的应用路径不断拓展,使得知识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在场景传播中,知识内容的生产、传播形式的生成、传播样态的创新以及知识场景的构建都具有实践应用意义,从而使知识传播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传播效果的提升。
(一)内容生产:联结场景与受众
随着MR(混合现实)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场景化内容生产已不再只是简单革新,而是依托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一场关于内容生产的理念变革——内容为王与受众为核心的融合。内容生产作为知识传播的准备阶段,应从受众日常生活切入,将生活场景与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场景匹配,提升知识内容的真实度与代入感,从而加深知识场景与受众之间联结的程度。人社版的《3D系统解剖学》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医疗方案同生活实际相融合,向受众展示最为深刻的医疗知识。
(二)形式创新:协调场景构建与受众心理
著名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把“场景”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包括基于时空的物质场所和基于氛围的媒介情境两个部分。[3]这就表示,知识传播场景化需将物质场所与媒介情景均纳入场景构建体系中,并借助虚拟技术交互性的特征来满足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受众通过基于知识还原的沉浸式情景,在知识的逐步变化中开展知识探究,并获取相关知识内容与经验。2014年9月30日,中科大“沉浸式”媒体技术实验室推出体验式作品《美丽化学》,采用先进的三维电脑动画和互动技术,呈现出立体化的各种化学反应,将知识的独特魅力通过可视化、沉浸式的视觉符号传达给大众,使得受众获得感官沉浸以及心理沉浸的独特体验。该作品得到《时代周刊》等全球140余家媒体的重点关注与报道,播放量已达千万次,并于2015年2月获得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大众科学》杂志举办的Vizzies国际科学可视化竞赛大奖。因此,从知识内容沉浸式表达形式的角度来看,知识内容的场景设置除了基于必要的时空设计,还应基于心理氛围的表现形式设计,要将受众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反应都纳入制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人机交互。
(三)传播样态:实现知识内容连续性
场景具有高互动性、沉浸性的特征,因此其具有较强的传播效果,但是基于知识传播内容的特殊性,知识传播需要具备持续性的传播样态。因此基于场景的知识传播模式需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相关性进行精准分发,将场景感知与受众信息进行合理匹配,这对于受众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框架有极强的推动作用。2015年8月,大英博物馆同韩国三星公司联合推出“青铜时代体验之旅”,受众借助可穿戴式头盔,以沉浸式的形式,探索青铜时代的科技发展,体验青铜时代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大英博物馆内,受众可以借助开放式的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以历史、科技等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其中包含了古人祭祀、文化礼仪、科技发展等多元的内容元素。因此,无论是可穿戴式设备还是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还是其他的沉浸式媒介,其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在受众的知识体系中实现知识元叙事的传播样态,促进受众在知识内容的场景中形成较为综合与多元的知识体系。
(四)场景获取:维系知识传播与受众需求平衡
国内传统的知识传播形式是自上而下,传播渠道也较为单一,受众接受知识信息较为“被动”。但是随着社会图景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受众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受众信息获取的形式上看,受众的接收知识内容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尤其是社交媒介的普及与发展,提升了受众对于知识内容的反馈积极性,这也增强了知识传播的互动性。因此,如何在繁杂的受众群体中寻求到最贴合受众需求的知识内容与热点,将是构建沉浸式传播体系的关键所在。如中国数字科技科普服务平台,借助虚拟技术设备,促进国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数据等知识资源在受众间的分享与传播,知识内容能经过场景化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同时受众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空间地理位置来获取知识,充分感受知识的快乐。从这一意义出发,知识传播在内容场景化的过程中将被赋予更为多元的社会流动图景与文化地图百态。
四、构建场景化知识图景的积极意义
从知识场景构建的时代特征来看,基于场景传播的知识传播模式不仅可以使知识资源得到深度开发,还可以使受众的心理与知识相连接,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播范式,从而推动知识传播在内容开发、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就。
(一)深耕内容,回归知识本质
知识场景对塑造受众认知形式有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知识场景不仅是连接知识内容与受众的手段,也是展示知识内容的载体。知识场景以沉浸化方式形成独特的知识图景来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度耕耘,促进知识内容的深层次传播,从而使受众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同时也可以提升受众对知识体系以及实质的认知与思考。
(二)丰富知识传播体系
知识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科普阶段、公众接受阶段、公众理解阶段。[4]无论处在哪个阶段,受众对知识的协商功能未能发挥其优势。但是在新媒体阶段的知识传播,无论是传播者、受众还是媒介本身,三者都开始逐渐融合发展,这对于知识场景构建以及完善知识传播模式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尤其是传者—媒介—受众的三维交互模式的建立、知识虚拟空间的构架等都提升了公众与知识的交互程度和联结深度,完善了知识传播体系。
(三)增强知识与社会互动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媒介的发展使受众可以随时进行具有社会意义的交互,并将虚拟社区同社会场景结合,形成信息联动。同时,受众也可以借助媒介获取知识,参与到社会的运行机制当中。[5]在此背景下,知识场景营造的混合现实的拟态情景,不仅拓展了受众对知识的探索空间,而且还实现了知识同社会的联动发展。
五、结语
随着场景时代的来临,受众对获取信息时的体验感需求也在不断增强。[6]在这样的社会图景当中,深入人心的场景构建才是把握新时代传播形态的关键。因此在新时期下的知识传播,要精准、高质量的连接“场景”与“受众”,并且场景构建所需因素也成为知识传播、媒介与受众关系、知识服务的核心逻辑。尤其是全息投影、CR等新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于知识传播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升级,同时是其把握技术特征,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知识传播深层次发展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1]叶雨浩.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媒体的场景化应用[J].东南传播,2017(07):5-8.
[2]刘志斌.媒介即是讯息——麦克卢汉媒介思想浅析[J].理论界,2010(06):164-165.
[3]季佳.浅析传播学者梅罗维茨的媒介思想[J].传播力研究,2018,2(27):53,67.
[4]孙文彬.科学传播的新模式[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5]曹昱.科学传播“民主模型”的现实意义——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理论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04):108-112.
[6]陈鹏.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责任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