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2016-11-18沙启泓
沙启泓
摘 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在城市发展各个方面都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在这个越来越注重文化知识传播的时代,上海也积极的谋求转型,特别是在知识的传播上力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近年来,市政府也大力发展以及改建各式文化教育场馆,在形成新颖的城市观光亮点的同时也充分关注相关场馆本身的艺术性、教育性以及创新性。在这之中,新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其富有设计感的场馆、创意十足的布展形式以及对于延伸虚拟空间的有效运用,成为了受市民欢迎的新地标,也成为值得其他公共场所借鉴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虚拟空间
自然博物馆是以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一直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拥有百年以上的收藏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因发展等方面的原因,2015年4月19日新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自然博物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地块内,其建筑形态的设计灵感于绿螺的壳体形式,秉承“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保存过去、定义现在、教育未来”为价值观。本文重点分析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和虚拟延伸空间的优点,以期能为之后的博物馆空间设计起到启示作用。
1 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分析
博物馆教育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普通大众来说,博物馆作为公共设施的社会功能在于传播知识,教育大众。为此,新自博馆重点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科普教育将是核心功能,是最终目的。新自博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来展示主题和陈列展品。在此基础上,又有分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博物馆还为不同参观者规划了不同的参观路线,如亲子家庭、小学生、中学生以及无障碍。即使在一个展区也规划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参观者适合的学习项目,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与发展其科普教育职能。
然而要打造出作为一座有着优秀教育功能的现代化博物馆就不能忽略场馆内展示空间的重要性。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性和艺术教育性的展示空间。并且通过合理的、有创意的手段,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合乎逻辑地向参观者展示内容。展示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特定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新上海自博馆的室内展示设计在重点突出教育功能时兼顾展览的艺术性与完整性。可以说是近代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典范之作。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出了更适合当前现状的理念与形式,在教育宗旨、展示理念、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更多现代化的探索。
1.1 合理的叙事空间设计,形成完整的“故事讲述”形式
英语“叙事”一词源于拉丁文ratio,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诉”世界。在展示空间的运用中,即通过“故事”引导参观者进行体现。在叙事性的空间中,空间作为人们可以接受和感知的信息源,同时也作为叙事者向受述者传递信息的媒介,展示空间的空间形态和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叙事情节的构建与效果。利用叙事空间展示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大百科式的呈现方式,而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构成综合的背景,形成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强度层面,使观众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整体和深层次的感受和记忆。在新馆地下二层的生态万象展区走进非洲主题区,展区模拟展示了非洲旱季白天的六个场景,并且选取了非洲的代表性动物与背景画相结合,弱肉强食的自然野性与生命孕育的脉脉温情同时上演,成功营造了生态环境的真实感。定时的多媒体魔幻秀,通过长约30m、高约6m的LED背景墙和八台投影仪配合播出。在媒体秀的配合,静态的动物仿佛“动”了起来,共同讲述了“非洲的一天”。设计通过营造与主题相应的叙事语境将参观者带入生动的叙事场景中,由不同场景所构筑的意向来渲染非洲的场景氛围,将非洲的生态环境与动物带入博物馆的物质空间中,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并且使参观者无意识地改变自己接受信息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有兴趣的主动接受,在不断被刺激到的感受和想象中对展示物和展示空间环境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观众获得愉悦观感与体验的同时获取相关知识,达到科学教育的效果。
1.2 空间美感的设计,形成适宜传递信息的展示空间
“美学高度”是新馆设计者倾情追求的一个目标。自博馆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大众展示出自然的雄伟、华美与深邃,激发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主义自然观,力求由“美”生“爱”由“爱”而“护”。为此,设计者在展示空间与展示成列上充分利用美的形式,将广泛的信息和内容展示在参观者面前。新馆的“缤纷生命”展区的“犄角争锋”利用垂直12m高的的一整木纹地板墙体空间,挂着鹿、牛、羊等各种动物犄角。有秩序的直线排列给参观者秩序感,并且有效的统一整个展示面。同时,设计者注重不同大小犄角的排列组合,中间主要以大犄角为主,边缘由数量多的小犄角呈现包围之势,体现出节奏与韵律。在原本庄重大方稳定的感觉中增加活泼感,表现出特殊的律动美。整体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增加了原始粗狂之感,符合狩猎和时代背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犄角都来自于老馆,但当时展品分散在墙面或展示柜中,并没有引起参观者的注意。此次,新馆的重新展示,利用合理的空间美感设计和艺术化的手段呈现,使展品重新散发出生命力。可见,形式美的规律是人类审美的积淀,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感受。充满美感的展示空间可以引发参观者的兴趣有效地传递科普知识。
1.3 注重空间色彩的运用,形成具有色彩冲击力的展示空间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是营造展示环境氛围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段。与传统博物馆强调雅致和淡雅的整体色彩环境不同的是新自博馆在对应不同的展区主题时采用不同色调、色相和色阶的色彩,强调色彩的感染力,利用不同的色彩唤起参观者不同的情感和愉悦感。作为整个自博馆的开篇“起源之谜”概要地回溯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的过程。整个展区运用了高纯度的蓝色系,无论是背景墙面还是灯光色都采用蓝色。蓝色主要表现出沉稳、理智与神秘的情感趋向,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宇宙等形象。这与展区的主题高度吻合,参观者能自然感受到宇宙的神秘与浩瀚。在统一的背景色下的简短白色解说语更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在内容相对枯燥,没有海量展品的展示空间中,合理运用主题色能达到独特的展示效果,使原本枯燥的纯科学展示内容,散发出吸引力,激起参观者的观展热情。此外,新馆也将色彩大胆运用到了展品本身。位于“缤纷生命”展区的“动物之家”中有一副利用1200只来自世界各地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的蝶翅画。在色彩上,如同万花筒般的大胆使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有机的协调了暖色调的橙色与冷色调的蓝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作品生动自然,富有活力。同时,也呼应了展区整体的橙色系背景,成功呈现出展区想要表达的主题——大自然是一个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生命的百态。新馆通过各展区的色彩运用,大胆协调的色彩搭配,展品与展示空间更加协调一致,引导着参观者去思考“自然·人·和谐”,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新自然博物馆虚拟空间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到博物馆业的发展。然而,发展至今,博物馆对于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数据的管理上和资料搜索的便利上,更是延伸到了展示空间的数字化以及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与实体博物馆相对应的网络博物馆。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虚拟的延伸空间,使博物馆不再只局限于现实的物质空间中。现实社会中的实体空间与技术所创造出的虚拟空间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使得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坐标和枯燥的教育场所,而是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和获取知识的简便途径,更加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事实上,相比于世界知名的自然博物馆,上海自博馆藏品的规模和数量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馆藏现状使博物馆无法通过铺陈出大量出色的标本,“用实物说话”的传播手段依旧遭受着限制。所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形式,新馆正在探索在有限的场馆空间内如何向大众传播无限的科学内容,大胆尝试多元的展示形式,融合各种新兴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诠释科学的内涵。
2.1 运用新媒介技术,增强真实性
新自博馆利用虚拟实境技术使参观者体验更加真实,在有限的范围引起参观者的观展兴奋。新自博馆在展示内容上试图构建全新的展示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传统、单一、简单的文物陈列已经不能满足新馆的需求。所以,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了现代化的展示中,延伸出了虚拟的展示空间,为展示带来新意。甚至成为了博物馆吸引参观者有效的手段。在上海新自然博物馆中,有5个沉浸式剧场——“宇宙大爆炸”“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逃出白垩纪”“沧海桑田”“地球的力量”。这些剧场利用先进的投影和虚拟实景技术,把参观者带进绚丽多姿,虚拟与真实相互交融的三维世界中,得到了参观者的热烈追捧。新馆的虚拟实景技术广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今天人类正处于视像时代,人们的视像认知更加广泛与普遍,这不仅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延续与深化,同时更是人类认知的本能需要。虚拟实景技术正是符合现代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参观者通过荧幕可以跨越物理空间限制,再现当时的情景,从而真正增强了参观者的临场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和自然史上的大事件。例如,在以球状建造的“宇宙大爆炸剧场”,观看者以仰视姿态观赏,随着影片的进程仿佛穿越宇宙,置身在无垠的宇宙中,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就在眼前发生还能静静观赏整个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了解自身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虚拟实景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重要性在于,其比空洞抽象的说教形式更具有说服力,能大幅提高博物馆教育的效率性,达到优化参观过程,提高观展质量的目的,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展示新模式。
2.2 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传播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社交媒体等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开始倾向于碎片化、直观化,传统的博物馆的传播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同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年会的主题“The Innovation Edge”,当下的博物馆需要走出传统的界限,学习“互联网+”表达方式。无疑,自博馆作为以收藏、研究和教育为根本职能的机构,依旧秉承“内容为王”的准则。但是,其价值更在于科学知识是否传递给了大众。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诠释科学,让科学更被大众接受,是自博馆首先思考的问题。所以,新馆在开放的同时,推出了网络官网,官方APP和官方微信,旨在以开放的姿态建设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在虚拟延伸空间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传统博物馆只是通过设在展示空间的图文来传播知识,而通过网络传播的知识却有着倍数级的传播特点。以官方微信为例,使用者不仅能直接通过微信预约门票和馆内相关活动,并且能了解到场馆中各种展览信息,互动分享内容,甚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讨论。对于博物馆自身来说,每天都可以通过微信以有趣的形式,向关注者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避免伪科学的传播,博物馆成为了科学的媒介中心。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馆的官网提供了虚拟导览服务,只要轻轻按动鼠标,就能“走进”新馆的大门,大大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此外,官方APP具有“增强现实”技术,当参观者在展馆现场靠近陈列标本时,即可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观赏马门溪龙、风神翼龙的“复活”,领略在移动终端上“动”起来的奇特画面。新媒体技术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以延伸,虚拟空间的有效使用使公众与博物馆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博物馆的职能被更好的呈现。
3 结语
如今,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成功的空间设计,成为了上海热门的旅游场所。但是,作为以科学教育为己任的自然博物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当下,而是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一步自我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展示空间和如何有效利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进一步拓展虚拟空间,让科学知识教育真正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成为一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现代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马继贤.博物馆学通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 韩斌.展示设计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3] 潘政,梁兆正.继承与发展——上海自然博物馆建馆理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04):33-38.
[4] 宋娴,顾洁燕.上海自然博物馆:促进公众与藏品互动[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5(Z1):65-69.
[5] 汪铮,陈剑秋.师法自然 回馈自然——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色设计简析[J].新建筑,2010(02):98-102.
[6] 左华.叙事性设计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03):27.
[7] 魏丽诗.上海自然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应用与思考[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06):441-445.
[8] 钟梅.解析博物馆展览中的多媒体设计[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5(00):76-84.
[9] 阚玉德.展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4):24-27+58.
[10] 邹一了.展示设计中新媒介内容的应用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5(16):34-35.
[11] 夏青,陆嘉.浅谈后信息时代下博物馆展陈策划和虚拟空间运用[A].区域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4.
[12] 樊丽萍,沈湫莎.行家荐馆,在自然博物馆“享受”科普[N].文汇报,2015-04-18(006).
[13] 樊丽萍.新馆新高度:科学与美学完美结合[N].文汇报,2015-04-18(006).
[14] 宋娴,王小明.让科学更加有趣和流行[N].文汇报,2014-09-02(003).
[15] 沈湫莎.叙述可触可感的自然“史诗”[N].文汇报,2014-12-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