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尝试
2021-09-10张海荣
张海荣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生成性教学是新課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理念,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在对传统教学中因过度强调预设而导致的封闭、僵化等弊端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开放教材和开放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 开放教材 开放课堂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生命力。因此,技术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从如何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方面,对初中语文的生成性课堂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开放教材,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就是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1.开发教材,创设新角色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的感受理解。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让学生担任记者,来到桃花源的现场进行采访。小记者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渔人,你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感觉是什么?”“请问桃源人,你们是否愿意回到外面的世界?”“任何开发桃花源,晴谈谈你的设想。”……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渔人、桃花源中人的同学一一作答。采访完之后,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些新闻报道。这样,让学生体验新角色,吧自己融入到课文情景之中,自始至终处于认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与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2.突破教材,设计新的训练点
这个新是有新意,能够启迪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确有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
《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所感动。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的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时一次________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的抉择”、“跨越生死线的”、“跨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等等。学生一改往日写作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说教所不及的。
3.不拘泥于教材,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是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的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音乐元素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4.发散教材,拓展阅读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够的,必须把书本变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延伸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所谓“有机”就是课外阅读不仅要与课外相关,而且阅读是由教师引导,有时间保证,有读后反馈。所谓“有效”,就是现实进行的课外阅读能丰富对课文作研究的材料,有助于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教学《荒岛余生》一文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想学生推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到第二课时深入研讨时,学生由于及时了解了这一故事详情,丰富了研究材料,课堂交流时表述得头头是道,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体验,了解更多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开放教学过程,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在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1.灵活的板块设计,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感知内容”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析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文本。
2.引导自读自悟,使课堂灵动飞扬
語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有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耳目一新。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同学们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她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模式的束缚,是课堂中的自由陈述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3.倡导“质疑——探究”学习,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然后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讨论交流,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总之,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发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许多收获。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曹春凤《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构建》(《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李彦双《浅谈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学周刊》2011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