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以及途径

2021-09-10陈玉洁

高考·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陈玉洁

摘 要:历史并不只是记录了过去发生的事情,人类的社会生活发展都可以借助历史来获取到宝贵的经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机械化地记下历史知识,而且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历史背后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让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学识眼光能够得到提升。有鉴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围绕着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主题,探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并且结合历史教学来分析一下有效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评性思维;教学方法

引言: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必须是在学生已经对当前的历史知识能够做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从而做出自己关于历史的独立性思考,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并且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借此创设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教学环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当前所学习的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独立的思考角度对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或者是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背景等等进行个人的主观判断,从客观的角度对这部分知识所涉及到的外界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在理性的层次上反映学生所获取到的外界信息是真实而客观的,并非是出于个人的主观臆测。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还需要有包容性,既要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同时也要辩证的接受其他人正确的理念,敢于质疑,敢于去寻求真相,并且付出行动去进行深入的探索,批判性思维是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所必备的基本思维之一。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在教学当中就一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记住历史教材当中的那些知识,还要借助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一切需要批判性思维作为纽带,将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散乱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以及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立足于学术知识的多样性以及可辨证性,历史知识恰好能够满足这些条件,因此借助高中历史教学来创设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是理想的选择。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批判性思维的起源是敢于质疑的勇气,而质疑则源于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当中给予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的平台或者是契机,诱导学生们利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历史,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式教学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引诱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能够产生想要去解决矛盾的想法,从而激发他们进行探索的内驱动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有初步了解,但了解的不够深入的,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们有初步了解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发言,若是学生们对于所提及的历史问题丝毫没有印象,学生们就不会结合自己的学识去进行质疑;二是批判性思维需要满足学生能够产生自己独立性思考的这一前提条件,必须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才能够顺利开展。

例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部分的教学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平时的耳濡目染或者是长辈的教导下,都对于这一悲壮的历史事实非常熟悉,在互联网环境下关于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一部分的内容正好创设,问题是仅仅让学生们对于这部分历史能够有独立性的思考,进行更加深入层次的历史学习。在学生们完成了这部分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再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提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日本进行殖民统治的主要手段?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等等,为了让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加真实,或者是情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或者是文献资料,来引导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身的感性视角和理性视角去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引导学生们去探索历史背后所蕴藏的真相,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开展对话教学,促进观点交锋

批判性思维的产生就意味着学生将要准备开展一场关于捍卫真理的精神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学生们将要为这场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开展对话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围绕着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学习法,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组成小组的标准是寻找跟自己意见统一的人,让学生们通过结合成小团体的方式,为课堂教学增添竞争性的气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话教学当中要严格把控好教学的纪律,不能够打断别人发表观点,不能隨意插话,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聆听和评价别人的观点,思想上的交锋并不是为了判别出绝对的对与错,而是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当中,历史教材上所给出的结论是,袁世凯窃取了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也就是说教材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然而辛亥革命却又成功推倒了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且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将民主的意识埋入到群众的内心当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似乎又引领了时代的变革,从这一点上不能够否认辛亥革命所获得的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信息渠道去获取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学术争论以及文献资料,为自己的辩证和对话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必须要根据自己独立的角度提出对话,才算是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还要在对话教学当中充当裁判的角色,去判定学生的对话内容是否有效?在这个对话过程当中,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辛亥革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与其他不同的历史观点的精神交锋当中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觉醒。

(三)适时加以引导,掌握教学尺度

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在质疑的过程当中觉醒自身的批判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们能够毫无心理压力地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注意掌握好尺度,要从教育的基本原则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上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避免学生过度歪曲历史,导致个人认知产生偏差,教师必须要及时修正学生们的价值观念,要在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去进行批判。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这一部分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一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希特勒进行历史性的批判性评价,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值得争议性的话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谈论的积极性。如有的德国历史学者认为“希特勒的政治军事才干是值得肯定的,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德国的命运,是值得钦佩的历史人物”,这一观点几乎和当前世界的主流观点相悖,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一观点自由讨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在进行讨论之前,让学生们明白历史,虽然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讨论,但是历史的意义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要在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下往前推动,因此对于希特勒不仅要看到他所具备的个人能力,还得要看到他在战争过程当中所犯下的罪行,他所倡导的法西斯专政剥夺了多少人的民主自由权和生存权力,也就是说希特勒的才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值得钦佩这一点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是绝对错误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修正讨论的价值观,要确保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能够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利用文献阅读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历史知识进行批判并不只是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够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学生们需要懂得寻找理论依据,让自己的观点不再显得单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们如何利用文献阅读法去寻找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依据。以下是文献阅读法的两个使用方向

1.通过检视性阅读,寻找课本中的论题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在查找文献的时候并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要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查找文献的时候,必須要显现出目的性和针对性,然后进行整理,列出提纲,用检视性阅读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当中找到相关的历史问题,找到文献中对这些历史问题的基本结论。如:什么是分封制?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共通性就在于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能够从客观的角度诠释当时社会的基本模式或者是社会秩序,这类问题对于事物的对或错,令人满意或不令人满意,好与坏进行提问,有时会涉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它们的答案应当是说明性的。在基本明确论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去寻找教材关于这个论题所下的结论,这是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

2.通过概况与归纳性阅读寻找支持文献中论题的理由

再通过解释新阅读获取到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说明之后,学生需要做的并不是坦然的接受这些历史说明,而是需要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通过论证或者是推理来思考这些历史说明背后的合理性,在阅读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们去了解关于论证或者是推理的基本含义,以及通用方法,论证包括两个部分:结论及支持的理由。结论与理由共同构成某个论证。有时,一个论证只包括一个理由和一个结论;然而,通常人们会提出多条理由来支持某个结论。所以,当提到某人的论证时,可能指的是其单一的理由及与之相关的结论,也可能是其他利益。论证和推理这两个术语代表基本相同的含义——使用一种或多种观点来支持他观点。因此,当课本的文字缺少理由时,它既不是一个论证,又不是一个推理。一条理由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个独立的观点。在论证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结合历史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寻找这些说明性问题背后的合理性的原因,在阅读过程当中帮助学生们掌握如何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要发挥出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借助知识扎实的历史知识,再加上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的勇气,让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纳入到学术探索的视角当中。然后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及一些文献的浏览阅读,让学生们掌握寻找能够支撑自己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依据的技巧,在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当中,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此时此刻历史对他们的意义不再只是考试,而是指导他们人生方向的路灯。

参考文献

[1]论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J].高东英.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4)

[2]论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江树坚.珠江教育论坛.2015(04)

[3]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杨赵伟.教育观察.2019(30)

[4]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策略探究[J].李峰峰.华夏教师.2019(27)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