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思维,自主探究学习

2021-09-10林莉芳

高考·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任务驱动学科核心素养

林莉芳

摘 要:本文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围绕学科素养的“学习掌握、思维方法、实践探索”三个指标,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不同任务:梳理分析,自主探究;互动释疑,合作探究;迁移比较,深度探究。以任务驱动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任务驱动;探究能力;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它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1]笔者就其“四层”考查内容中关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方面做一些探究。

语文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语文学科思维方法,有效整合相关知识,运用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课文时,围绕三个指标:学习掌握、思维方法、实践探索,以任务驱动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现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学为例,做具体的分析。

一、梳理分析,自主探究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学习掌握,它是学习中获取信息、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的过程,是认知加工和思维输出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内在认知品质,指学习者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够对文中人物、事件等进行梳理分析,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课堂上,分析“文”意,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而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完成对课文的梳理分析。比如在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荷塘月色》后,教师明确思考探究的任务:一是文章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作者的心里为什么“不宁静”呢?二是作者的行踪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呢?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们认真梳理课文,查找资料,实现“学习掌握”和“思维方法”的两项指标。

第一个问题是文章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的心里为什么“不宁静”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运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从写作时间1927年7月入手,查找相关资料,掌握了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思想经历。他们通过信息梳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为进一步分析课文打开了一扇进入文本阅读的大门。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们需要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朱自清夜游荷塘的行踪:家-小径-荷塘-小径-家。同时,他们还得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再进行梳理,概括出他的情感线索:不宁静-追求宁静-宁静-走出宁静-不宁静。学生们会发现作者的游踪线索和情感线索构成环形结构,这表明作者内心充满着矛盾的情绪,这种矛盾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作于1927年7月,当时中国大地正笼罩着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朱自清先生信奉民主主义,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虽不满现实,却又缺乏信心和勇气,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他只能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下,作者借助《荷塘月色》把这种矛盾而微妙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学生们根据思考探究的任务,认真梳理课文,查找相关资料,较好地完成了对课文的梳理和分析,自主完成了对课文情感内容的探究。

二、互动设疑,合作探究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强调参与的重要性。同样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设计者,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实践探索”,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实践探索”包含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1]笔者在教学时,设定教学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们围绕课文重、难点设计题目,并且要求写出规范的答案。通过设计题目的做法,引导学生实践探索,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以《荷塘月色》为例,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作者要去游赏荷塘和想起采莲盛事前出现了两个相同字眼——“忽然”,这是偶然出现的吗?

明确:作者要去游赏荷塘时写到:“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想起采莲盛事前出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两个“忽然”其实是作者想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所做的两次努力,这也正是他心情不平静的体现。然而,荷塘月色和采莲盛事只是片刻抚慰了作者的烦恼,是不彻底的,不宁静的情绪再次回归。可见,两个“忽然”并非偶然出现,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问题二:游赏荷塘月色和遥想采莲盛事这两件事与现实世界有何不同呢?它们真能成为治愈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良方吗?

明确: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正笼罩着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这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而游赏荷塘月色和遥想采莲盛事都是充满诗意的理想世界,充满了悠闲、自由、快乐的别样世界。这有别于现实世界的两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正是作者為不平静的心灵选择的两个诗意的栖居地。然而,它们只能给予片刻的抚慰,并不能真正治愈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学科核心素养本质在于读、思、答,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能造成研究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有利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可见,教师转变学生的角色,由学习接受者变成学习参与者,让学生去设计题目,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迁移比较,深度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通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提供新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内容的难度,同时拓宽知识的广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向纵深发展。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法语境角度考虑,对课文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在《荷塘月色》中,针对“月色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个句子,学生们对“峭楞楞如鬼一般”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句话给人凄冷恐怖的感觉,和前文清淡素雅的月色不协调。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出如果把这句话删去是否有影响?然后引导学生从语法语境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从语法结构角度看,这句话陈述的主体是“灌木的黑影”,写出了黑影斑驳参差的特点,让人害怕。如果删除这句话,“黑影”如何了呢?句子表意就不清楚;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后面一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句中的“却”表明上下文有转折之意,可见“黑影”和“倩影”形成对比衬托的关系,突出“倩影”之美。如果删去“峭楞楞如鬼一般”,下文的转折就显得突兀。通过这么分析对比,学生们恍然大悟,也就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心境,深度地解读了文章。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用词效果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在学习完《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写景散文,然后从他们的习作中选出两句话,让学生们尝试用别的字眼替代关键的动词。目的是通过对比分析,把握用词的准确性。比如以下两个句子:①只知道在我的故乡,月是别在空中,落在溪里,挂在树梢上的。②我们浸着乡愁度过了中秋。学生们提出用“悬、画”替代“别”,用“映、泛”替代“落”,用“缀、留”替代“挂”,用“粘、品”替代“浸”。可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还是原句用词恰当。因为第一个句子中“别”“落”“挂”三个动词的运用,把不可触摸的月亮变成具体可感的物体,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第二个句子中运用的“浸”字,将乡愁形象化为汪洋大海,写出了在中秋之夜作者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之中。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单元人文主题的角度,把“这一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分析。部编新教材以“双线组元”,即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它的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选取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五篇写景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眼里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新教材要求教师悦纳新的教学理念,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对这五篇课文进行群文阅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比较分析,深度挖掘作者的人生态度与个体情怀。大地山川、风物美景能给人美的熏陶,更关键的是人们面对自然,能引发人生的深度思考,起到治愈心灵的作用。所以,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思考、比较后,他们发现泰山的雄伟壮丽,让姚鼐吟唱出“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他浮览山川景物,不仅消解了内心的沉忧,还充满了豪迈之感;仕途中磨难重重的苏轼,面对代表着永恒时空的清风明月,他超脱旷达,乐观地行走人生路;地坛是史铁生纾解创伤的隐秘去处,是他忠实的伙伴,默默地陪伴,悄悄地治愈;不远万里到故都感受秋意的郁达夫,用五副秋景图以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特点,写尽他清、静、悲凉的内心世界;还有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给予他片刻的宁静,可是这样理想的世界终是现实世界里的“海市蜃楼”,他只能走出诗意,走进苦闷的现实。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迁移比较,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探究炼字用词的魅力,完成对课文主题对作者内心情感的深度阅读,提高学生深度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具体教学中,应立足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围绕学科素养的“学习掌握、思维方法、实践探索”三个指標,创设具体情境任务,通过自主梳理、互动设疑、迁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第5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任务驱动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