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社编辑业务中常见的侵权法律风险研究

2021-09-10王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摘要:在市場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活动均面临法律风险,出版工作也不例外。本文充分结合编辑业务,简述编辑业务中可能出现的侵权法律风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旨在更好地维护出版社编辑的自身权益,为图书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为更多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出版社编辑业务;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213-02

一、前言

出版社编辑业务因其性质,涉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民事法律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版周期的不断缩短,出版编辑业务中的法律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出版社编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出现侵权行为,这些行为会给作者、读者甚至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出版社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还会给编辑个人的声誉带来影响。出版社编辑作为出版项目的具体策划人与执行人,不但要在选题策划与编辑加工方面独具慧眼,而且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秉承着对作者、读者、作品、社会和自己负责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防范编辑业务中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有效避免出版业务因为违法、违规产生纠纷事件。

二、出版社编辑业务中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风险

(一)侵犯作者的著作权

在编辑业务中经常会遇到抄袭现象,即将他人的作品或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从行为方式看,有原封不动地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抄袭他人作品的低级抄袭行为,也有对作品改头换面,而对其他作品的独创成分进行窃取的高级抄袭行为。从内容上看,既有对文字、观点的抄袭,也有对有版权的图片与字体的不当使用,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出版图书量约30万种,年图书总印数超70亿册,在浩瀚的图书海洋中,编辑不可能熟悉所有的图书,查明自身所编图书是否属于原创对编辑来讲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便容易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图片与字体的侵权在编辑业务中也非常常见,如果编辑人员对哪些图片与字体有著作权、哪些可以免费使用不甚了解,也很容易造成侵权[1]。

(二)侵犯作者的署名权

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是作者最基本的著作权人身权利。在编辑业务中,经常发生的因署名权产生的侵权行为如下:未给作者署名,将非作者署名为作者,署名的方式(比如署真实姓名还是笔名、作者的著作方式以及署名的位置等)不符合作者要求,对多个作者的署名发生遗漏或者多个作者署名顺序与作者意见不一致等。

(三)侵犯作者的发表权

发表权是向公众披露作品的权利,包括何时发表、何地发表、以何种形式发表。编辑业务中经常发生的侵犯发表权的行为主要是未经作者同意而将其未发表的作品公之于众。比如,编辑人员在未取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将书稿的整体或一部分提前公之于众。又比如,某乙在未经著作权人某甲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未发表的作品拿到出版社出版,编辑人员如在此情况下出版该作品,便可能侵犯著作权人某甲的发表权。

(四)侵犯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在编辑业务中,侵犯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编辑人员对书稿进行编校加工时产生的侵权。编辑人员在对书稿进行编校加工时,擅自增加、删减、篡改文字内容,或因不认真、不负责产生大量编校错误,导致书稿内容扭曲了作者的原意,对作者声誉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便侵犯了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第二,由于对作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不当而引起的侵权。如擅自在作品封面或内文插入本社出版的其他图书的相关信息,以达到营销、推广的目的;在一部纯爱小说作品中插入色情图片等。

三、出版社编辑业务中侵犯人身权行为的法律风险

(一)侵犯名誉权

出版作品中包含贬损他人名誉的内容就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其表现方式为贬损、侮辱、诽谤。一些出版作品涉及真人真事,可作者应用的材料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或是小道消息或是道听途说,编辑在出版时若是没有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导致作品内容和事实相背离,很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二)侵犯隐私权

出版作品涉及的内容众多,若是在其中公开私人信息与秘密,侵扰私人生活安宁则构成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以下图书出版中较为常见:其一,法律类书籍,书中内容选用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还是真实姓名,要充分考虑当事人通常不愿意泄露涉案隐私,所以,没有经过当事人的许可就会形成侵权,特别是未成年人;其二,经济类书籍,书中出现的学者、专家对热点话题的看法、观念、结论可能是在会议上的发言或是课堂中的讲话,他们并不一定愿意在出版物中公开这些想法;其三,传记类书籍,这类图书通常为他人传记,若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经过传主的同意,很容易发生侵犯隐私权的情况[2]。

(三)侵犯肖像权

我国民法对公民肖像权有明文规定,没有经过本人的同意,严禁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除国家认可的公益性出版物外,其他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图书封面或内容若没有获得本人授权,严禁使用其肖像。然而,一些编辑对此规定缺少了解,甚至毫不在意,因此,对于自身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一无所知。

四、出版社编辑业务中通常出现的其他侵权法律风险

(一)侵犯专有出版权

专有出版权属于著作权的邻接权,是指图书出版单位与作者订立合同,在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独占出版其作品的权利。编辑业务中经常存在由于编辑人员的疏忽而未发现某作品已被授权给其他出版社专有出版,或者恶意出版已被授权专有出版的作品,从而侵犯其他出版社专有出版权的行为。比如编辑业务中经常出现的一稿多投行为:某作者与A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授权A出版社享有其某作品中文版的专有出版权;而后,该作者又与B出版社就同一作品签订出版合同,授权B出版社出版该作品的中文版,如果B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未尽到审慎审核的义务而出版作品,便可能侵犯A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

(二)构成其他机构标志权的侵犯

为了向更多读者推介更多的图书,相关编辑在没有获得其他机构授权的情况下,将其他机构的标志性文字、符号、图案等印制在图书封面或套盒、内页等各个位置,也属于侵权行为。由此可见,在进行盈利性图书的出版活动时,未经允许擅用他人标志,未及时告知且没有经过许可,可能造成侵权[3]。

五、出版社编辑业务中的侵权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认真学习与出版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实务中的侵权案例,增强法律意识

出版社相关人员需要对我国出版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其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全面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编辑人员应当关注法律实务中出现的典型侵权案例,认真分析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总结经验,并在编辑实务中加强防范,尽力避免因欠缺法律知识而导致侵权行为发生。

(二)加强审查图书稿件的独创性

虽然已出版的图书品种不计其数,责任编辑无法对所有图书稿件中的所有部分实施考证核查,对稿件的独创性进行全面、准确的确定,但剽窃行为十分严重的作品还是有迹可查的。在现代化背景下,网络信息十分发达,我们可通过各种搜索工具,对作者提交的内容实施查重,利用对网络资源的辨别,判断作者的作品是否与已出版的同类型作品存在大篇幅重复或者雷同的现象。如存在此种情况,需及时告知作者,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同时,编辑人员应深入了解作者,对作者擅长的作品领域展开深入的分析,并与作者加强沟通交流,让作者提高对作品独创性的认识,还要建议作者在文中积极引用他人的创作内容,并标注参考文献的来源,提醒作者谨慎使用自己不具有著作权且未获取著作权人授权使用的图片以及未经授权的特殊字体[4]。

(三)培养和提高对著作权以及专有出版权相关问题的辨识与把关能力

编辑人员应深入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各权利主体、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各主体享有的法律权益。精准判定作品的著作权人或及时找到全权代理著作权人版权事宜的人员或机构,真正获得著作权人的有效授权;明确作品的署名权人以及署名的方式;明确著作权人是否已将作品授权其他单位专有出版。编辑人员应认真学习著作权相关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练就全面、准确把握著作权相关问题的“火眼金睛”,有效避免编辑业务中的侵权风险。

(四)明确作品涉及内容的真实性

一些图书作品涉及数据、报表、法律法规、人物等各种内容,势必要精准表述,严禁出现虚假成分。因此,编辑和作者应对作品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明确,严禁对作品涉及的人物的名誉权造成侵犯。而相对应的,一些图书作品涉及数据、人物等,若是没有通过相关权利人的同意,严禁公开,应加强保密。编辑对此类图书稿件应慎之又慎,并建议作者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宜的调整或直接删减,防止对作品涉及的特定人物的隐私权造成侵犯[5]。

六、结语

出版社编辑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侵权行为,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尽可能避免出现侵权法律风险,这样既可以保障出版社和作者的相关利益,也可以保障自己的业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范业婷.出版社编辑市场意识培养对策[J].科技风,2020(09):237.

[2] 杨静.出版社编辑部门绩效考核办法浅析——图书考核利润算法研究[J].纳税,2020,14(07):167-168.

[3] 章可.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社编辑工作转型路径[J].传媒论坛,2019,2(20):140-141.

[4] 张春龙.分析融媒体时代出版社编辑应具备的意识[J].国际公关,2019(03):31+33.

[5] 崔冉.“互联网+”时代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升级[J].科技资讯,2019,17(14):217-218.

作者簡介:王倩(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猜你喜欢

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