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对反转新闻现象的反思
2021-09-10朱敬和子
摘要:在数字媒体发展的今天,媒体传播的多样性使受众获取信息比之前更加方便。一则突发新闻出现后,短时间内人人都可以得而论之。在激烈的利益竞争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媒体本身公信力的反转新闻。本文以前不久热议的“1900元天价便饭”事件为例,从现象成因、媒体和受众心理角度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关键词:数字媒体;反转新闻;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82-02
一、引言
21世纪以后,数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仅传播载体有了变化,传播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受众从原先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并且不断的变化也让传播体产生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一种双向接受的特点。并且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上涌现出了众多可供研究的媒体新现象,比如近几年兴起的反转新闻,值得深思。
二、反转新闻的概念及反转事件概述
(一)反转新闻的概念
反转新闻,最初以新闻反转剧或新闻反转情的名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一般将新闻反转定义为一种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并参与其中,但随后又被证明与之前的新闻报道不符,乃至与此前报道截然相反的一种新闻现象[1]。但是新闻真实性的面貌有时候呈动态,既主观因素导致的反转新闻,就像还未经过核实就出稿并发布造成的反转;但还有一种反转新闻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快速传播,这种现象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我们需要理性思考为什么它会出现?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对策,坚守住媒体的公信力。
(二)反转事件概述
本文以“1900元天价便饭”反转事件为例进行概述,此事件被曝出后,短时间内便登上热搜榜,得到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舆论的持续关注。
2020年11月17日,有网友放出一段视频爆料称,在浙江普陀山景区一家饭店里随意吃一顿就花了1900多元,认为遇到了黑店。此事件曝出后,“1900多元一顿的天价便饭”这一话题便上了热搜榜,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毕竟“天价便饭”是一个敏感的字眼,很多人认为便饭怎么会值1900多元?网友反映后,普陀山市场监管分局立刻展开调查,11月18日晚上10点多,普陀山官方回复并公布调查结果以及菜单后,不少网友表示价格还算正常,可以接受。
事件被曝出并逐渐发酵时,漩涡视频从该饭店回应店内菜品明码标价这一角度进行了报道,但是这样也挡不住网友的恶评对店家带来的影响。随后,事件在11月18日晚上出现了反转。监管部门介入并进行调查后发现,该消费共包括10道菜和酒水、餐具费,菜品均有标价并且7个人分别点了梭子蟹、红鱼、虾、排骨、18瓶啤酒,这样的餐并不算便饭。当晚,执法人员到达店内用500克标准砝码对活鲜使用电子秤进行测试,斤两显示正确。随着监管局的发声,更多网友参与其中,纷纷算起了账,并表示这样的价格加上当晚吃饭的人数,并不属于天价便饭。
11月21日,澎湃新闻报道普陀山“天价便饭”事件反转,店家称将起诉视频拍摄者。报道中,饭店老板表示,在事件发酵的这几天,接到过不少网友打来的恶意辱骂的电话,电话基本上就没停过。现在调查清楚了,下一步打算起诉视频拍摄者。随后,都市快报在11月22日再次联系饭店老板,其表示,事件刚出来时网上的恶评对他影响很大,心情崩溃,咨询律师后他打算起诉拍摄者。但现在打消了念头,觉得做生意就要和气生财,这件事就让它过去。
事件从爆料一顿便饭1900多元开始,又随着官方部门的介入出现了一次反转。随后,从饭店老板决定起诉爆料者到表示不想起诉,让事情过去,这属于事件的二次反转。
至此,该反转新闻画上了句号,但这件事却将网络上的反转现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反转新闻现象成因
(一)媒体人角度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已经在技术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新闻传播的速度比之前更快,传播的范围比之前更广。比如微博平台可以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得经过算法推荐机制筛选的某一事件,但随着事件的发酵,谣言滋生、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随之出现,对当事人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上述事例中爆料的网友,因为自己觉得贵,便不负责地在网络上发言称这是家“黑店”,引起一些网友关注并进行传播,最终事件发酵,老板接到恶意骂他的电话,对当事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受众参与新闻话题讨论,其实是想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在事件中找到一种存在感。因此,作为新闻第一发声者的媒体,其“把关人”这一身份至关重要。
在“天价便饭”事件中,一些自媒体在事件发酵初期以“1900元天价便饭”为噱头进行炒作,使一些网友跟风辱骂并出现打电话给饭店老板的事情。
(二)媒介角度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新闻传播从时新性变为时效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受相关技术以及排版等因素的限制,出版的新闻与现实新闻存在时间差。而在数字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会背景下,碎片化信息冲散了公众的认知序列,受众无法从中提取重要信息,辨别次要信息,在获取了所谓正确的信息后便匆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使一些媒体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抢夺公众的注意力,在查清事件真相前对事件进行报道,造成了反转。
(三)受众角度
人们聚集在一起后就会构成“心理的群体”,同时这并不是相加这么简单,还可能会漂游在一个没有意识的领地,听到相关的暗示后,再加上对理性事物失去了本该存在的激情,其就会对一切事物失去應有的批判能力,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除了相信以外再没有别的可能性[2]。并且在微博中,“大V”就是网民们的“领袖”,这也是人们既相信官方主流媒体,也相信自媒体的原因,所以一旦“领袖”的人设崩塌,受众无法接受,便会引起强烈的舆论反抗。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常常会出现不信任的现象,加之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受众的关注度,将未核实来源和真实性的新闻发布出去,导致社会受众越来越情绪化。受众也会依据惯性思维和刻板印象对这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事件中一旦出现群体性评论,从众心理会使更多人参与事件的讨论,以致事件反转后仍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
四、防范此类事件发生的建议
(一)媒体人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
媒体人应当坚定理想信念,恪守新闻传播的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底线。在追求网络热点新闻的同时,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以身作则,引导公众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把握好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平衡,承担起“把关人”这一身份需要承担的责任[3]。
(二)受众应提升自身媒介修养
数字媒体时代,受众不仅在接收信息,同时也在进行传播活动,在看待问题时,需要摒弃刻板印象,不被情绪所掌控,发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言论[4]。
同时,受众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克制自身的从众心理,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前冷静思考,不能只看到事件表面,就着急对这件事下结论[5]。
(三)互联网平台应做好内容把关
随着技术的发展,平台在接受和控制信息方面占据主导位置。但在追求流量以及观众注意力的大背景下,一些平台或“大V”会为了短期利益放任不实消息传播从而获得关注。因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个平台都应该承担起把关的责任,在内容筛选方面更加严格和规范[6]。
五、结语
面对反转新闻多发的情况,媒体人应该反思如何怀揣一颗初心,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为社会、为良好的网络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受众面对接收的信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味跟风,否则反转新闻现象会持续存在。无论是受众、媒体还是平台,都需要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并进行监督,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6.
[2] 朱一丹,候一凡.新媒体时代对反转新闻现象的反思——以“名校大学生偷外卖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18):90-92.
[3] 万旭琪.融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应对机制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4):43-45.
[4] 秦彦琳.从舆论与法治角度思考新闻反转现象[J].中国报业,2019(4):14-15.
[5] 姜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时代主旋律[N].人民日报,2016-02-21(01).
[6] 夏秋悦,陈红梅.传播学视阈下网络反转新闻的社会影响阐释[J].东南传播,2020(07):130-132.
作者简介:朱敬和子(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