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生态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进路
2021-09-10徐金丹
摘要: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阵地”,受众重新审视先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本文基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下该如何进行路径优化。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挑战;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87-02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凝聚社会群体、强化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永恒的课题。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立足于当下技术条件,既不能脱离媒介技术空谈传播效能,也不能忽视传播技巧、传播内容等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在新媒介条件下,随着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的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媒生态格局中将面临新的变革。
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意识形态的建构载体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渠道变得更多元,但是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蔓延、网络越轨行为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内容碎片化、网络暴力泛滥,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作用被弱化,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盛行、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也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面临危局,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困境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碎片化内容导致主流意识传播重心偏移
网络平台正在悄然转移用户的注意力,碎片化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传播。主流意识传播的内容大多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理论深度,需要用户沉下心来思考理论内涵。碎片化阅读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受众喜欢这样的信息接收模式,各媒体平台也在培养特定粉丝群体,持续向用户传播短小刺激的内容,满足用户碎片信息消费习惯,长此以往,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容易使受众养成思维惰性,降低公众对主流新闻的重视程度[2]。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有了更多元的路径,但又因碎片化、零散化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难度。
(二)网络暴力泛滥增加主流意识前行负重
网络暴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对当事人进行言语侮辱、道德审判、人肉搜索等方式,由此对当事人的精神健康及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平台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是暴力行为的放大器,其间充斥着大量反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包括血腥、暴力的文字、图片、视频。个别网民在网络空间或随意谩骂、侮辱他人、发泄不满情绪,或发表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空间暴力化的行为、情绪化的言论、居心叵测的人肉搜索不但增加了网络平台治理难度,而且加重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艰巨性。
(三)历史虚无主义分解主流意识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赋予了网民平等对话的机会,在这样的低门槛和便捷的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企图掀起网络场域的波澜,对大众认知历史造成迷惑,主要体现在歪曲历史真相、否定革命成果等方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普通网民因学历背景、历史知识、意识形态的判断能力和网络素养的差异,容易落入历史虚无主义者设置的话语陷阱,自发成为“代言人”[3]。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在网络平台假借学术探讨和反思历史之名,企图通过猎奇性、碎片化、隐秘性的方式误导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四)西方媒體片面报道干扰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功能
西方大国的话语霸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以“网络自由”为借口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进行强势渗透,网络平台内容的超时空性进一步强化了用户潜在的思想意志。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话语霸权企图影响我国大众的价值标准,间接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西方媒体趁势宣传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有害价值观点,诱导网民肆意发表负面言论,甚至鼓动网民质疑国家政策、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导致我国意识形态传播局面变得更复杂。当前环境下,必须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管理权与话语权,采取多项措施遏制一些西方媒体猖獗的文化渗透活动,增强抵御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
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优化
综合上述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遇到的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强化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行动上加强对网络秩序的治理,防止腐朽思想对主流意识的破坏渗透,在国际上消除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辐射力。
(一)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触发个体共鸣
面对传播对象的年轻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应充分利用短视频做好传播工作,适应短视频平台多元主体参与、优质内容持续生成的节奏,全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生活化,聚焦时代变革中个体的新需求、新特点,才能在传播语境下激发个体情感与心理的高度认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入脑入心,尤其要重视从泛化的国家话题转化到具有黏性的民生问题,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转换成大众能听懂、能理解的通俗语言,从繁杂的政策条例中提取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达成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完美契合,同时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捕捉具有时代性的话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创新,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到达大众思想深处,发挥对社会的整合作用。
(二)规范网络空间秩序,正确引导公众态度
在网络信息技术浪潮下,完善网络空间话语监管体制、净化网络空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互联网重点培育主流网络“意见领袖”。及时传播正确、权威的信息,用事实的力量粉碎谣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阵地中的话语主导权。网络“意见领袖”要积极代表网民发声、正确反映民众诉求,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新媒体时代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信任感。二是网络平台发挥“在线看门人”的功能[4]。平台把关人全面加强网络领域的舆情管控,对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发挥重要作用的个人或者单位进行相应的奖励,使活跃在网络领域的青年群体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三是全面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将网络安全立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积极制定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法律,优化网络空间治理格局,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抵制腐朽思想渗透,厚植国族文化认同
面对西方部分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打破历史虚无主义“雾障”,主流媒体应及时、迅速地对社会舆论作出反应,同时严格把关各类涉及历史的网络文化作品和载体,以此彻底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人民大众的思想侵害。媒体必须善于从个体的想法出发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主流价值观,减少大而空的叙事方式,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传得更广、更深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5]。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在于使用户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愿意听、主动看、爱分享”,着重关注大众的文化、生活内容,丰富主流意识传播的内核,在同频共振的氛围营造下,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强化用户的在场感与参与感。
(四)集中讲好中国故事,柔性传播中国声音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实為迫切需要。唱亮中国声音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避免不同传播主体之间的内部矛盾、重复无谓的竞争。一是外宣旗舰媒体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加中国话题在报道中的出现率、接受面和影响力。制定短、长线结合的传播策略,打造量、质并重的特色内容,注重对海外受众的沟通策略、创新内容的形式与风格,构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体系。例如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制作成生动有趣的RAP动画短片《十三五之歌》,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引起强烈反响,因观看方式的直观性与个性化,更易跨越文化差异,实现了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二是处理好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构新的理论路径。从其他国家的文化内部理解其意义生成和分享的话语逻辑,解读中国文化可被传播的条件、方式和多样性,将中国价值的核心元素传入国际传播领域。例如抖音APP到了日本、印尼叫TikTok,支付宝到了泰国叫Ascend……这些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基因,又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转化为适应当地需求的新形式。
三、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同时,开放、互动的新媒体平台也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发挥出更大作用,有助于个体增进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助推中国在国际间构建交流与理解的共同体。最终,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传播将应用新技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影响力、强化用户情感归属感及优化互动体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 张志丹.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危局、误读与突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1):1-7+88.
[3] 吴越,赵文龙.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嬗变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93-97.
[4] 易前良.网络平台在内容治理中的“在线看门人”角色[J].青年记者,2020(07):24-26.
[5] 李超民.全媒体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其风险防范研究[J].晋阳学刊,2020(05):79-86.
作者简介:徐金丹(199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