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扎实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21-09-10唐绍樟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科学课堂教学

唐绍樟

摘  要: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教师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开展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通过学生求知欲、求知习惯、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引导与培养,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更强,通过观察与交流,不断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更大促进课程课堂内外教学的有效性,并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更具实效。文章将以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为例,从情景创设、细致观察等五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研究。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日后中高等教学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让小学生及早的建立科学知识的认知体系、奠定基础。针对小学的科学教学,除了让学生初步的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通过这些科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形成较为体系的科学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科学正确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逐步构建起科学思维。本文将结合三年级科学课例展开论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无论是何种阶段教育与何种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最为根本的教育因素,当学生对于学习具有很强的热情与兴趣后,其求知欲望就会大大的提升,并促使其更加主动与努力的去开展学习。科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科学课程自身具有的活动性与趣味性,又弥补了其教学上劣势。因此教师在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上,首先应从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等特点,在课堂上灵活的应用各类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最大的程度的让学生喜欢科学课程,同时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来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情景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施教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所以,对于科学教师,要尽可能的利用情景创设,展示科学教材里蕴含的自然现象、生物特点与科学道理,让学生的感知更加的具体与形象,激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三上蜗牛运动方式的教学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旧光盘、钢丝、笔芯等材料,创设了蜗牛运动会的教学场景。有的学生利用光盘代替运动跑道,让蜗牛进行赛跑;有的则想利用钢丝绳让蜗牛表演杂技;也有学生想让蜗牛利用笔芯演示过独木桥,等等。通过玩这种情景,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学习兴趣与热情也有了增强,其次教师利用学生高涨的兴致,提出了“蜗牛的移动方式是什么”、“蜗牛的行走速度快吗”、“蜗牛行走过的线路留下了什么,有什么用处”等问题,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为教学的有效开展,以及科学素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倡观察,塑造学生求知习惯

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进行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活动,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当学生逐渐的具备了观察意识,观察技巧等求知习惯后,对于知识的了解、掌握具有很强的促进意义。对于科学课的观察活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常规的感知观察,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知,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事物观察的方法进行探索,并掌握一些工具的应用。

例如教科版三上“植物的叶”的教学里,其中一个科学活动就是对树叶进行观察,需要学生利用观察获得树叶的共性与差异之处,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树叶的结构有所感知与掌握。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上,笔者以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

三、重视引导,强化学生自学能力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活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有所增强,这个时候应当对其的自学能力进行侧重培养。但面对科学知识的深奥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因为其科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无法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一定的压力,部分学生会因为碰到的难点无法理解,会对其自学的活动形成制约,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对此,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里引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借助教学方法的优化,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攻克知识难点,实现教学基本目标的完成,让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不断的完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里,掌握一些针对科学课程学习的正确方法,并逐步的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为其开展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条件。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三上“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除了在课堂对生物的生命周期相关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外,让学生对于知识点建立起初步的系统认识外,笔者还要求每位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养蚕的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对动物特性与生命周期的理解。在饲养的过程里,笔者引导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特别是蚕生长中的关键事件,例如孵化、蜕皮、结茧等等,并对整个的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如蚕的孵化周期、结茧周期、以及蚕由孵化到死亡的整个时间进行计算。对于养蚕过程学生的一些疑惑与提问,笔者及时的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解答,让学生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成果。

四、鼓励交流,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交流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师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经验分享,还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提高知识研究的深度与能力,是自我研究结果的表达。对于学生交流能力的提升,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明白倾听的作用与意义。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交流的前提,当学生能够对别人的看法进行完整的理解后,才能更好的开展交流。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进行课堂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开展,例如提问、分组讨论等等,当课堂的交流氛围建立后,学生们才能更好的开展科学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这一单元上,笔者先组织学生对学校的一个大树进行观察,然后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信息,包括思考、联想等内容,进行分享。小学生由于天生好动,大部分喜欢表现,当老师要求学生分享时,就有不少的学生大声说我来说,让交流现场显得有点嘈杂与混乱,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要注意对他人意见的倾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交流秩序;另外良好秩序也是对于他人的尊重。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話后,便安静了下来,纷纷举手代替了言语。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在倾听过程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信息分析总结,哪些自己观察到了,哪些自己没有观察到,为有质量的交流打好基础。

五、结合生活,强化学生探究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对于科学知识,特别是小学的科学知识,主要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或接触到的具体生物、科学现象等,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的教学上,应当紧密的联系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效果。另外由生活发现问题并获取到解决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掌握了解决问题方法探索的途径与方式,这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意义。结合生活开展科学教学,实地考察是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

例如在开展《水生植物》教学中,笔者就组织学生来到校内的小水池,将课堂教学变为了实际考察,增强了教学的生活化。该小水池虽然小,但也生长着一些荷花、水花生、水藻等水生植物,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当学生们来到小水池边上后,都表现得比课堂上更加活跃。这种基于实地考察的科学课程教学,能够释放小学生的天性,更大化的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弥补了课堂教学形式固化、气氛单一的不足,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最大化的提升。

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教师除了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外,应当从学生在科学课程上的学习潜质激发上下功夫,利用各类教学方法与资源,通过引导,让学生的各类学习潜质得到最大化的激活,对科学课程建立强烈的求知欲,并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去开展自主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奥秘,让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基础更加牢固,并达到学生个人科学素养的全面培养,为以后的科学课程学习,以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伟国.重视科学探究的“下半场”[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4,(6).

[2]张璠.“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谭金英.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课改研究,2016.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科学课堂教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