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与渗透

2021-09-10陈辰

音乐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情感教育

〔摘 要〕本研究根据情感教育的观点来探讨音乐欣赏课程在通识课程中的作用,并以一所高等院校的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期望与需求,并通过了解听音乐与高校学生个人生活的关系,提出情感教育在通识音乐课程设计中的需求性与适切性。针对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程设计的思考方向:一、音乐课程有助于满足在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下学生的精神与心灵需求。二、课程设计将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并提高在生活中运用的可行性。三、高等院校的学生对认识古典音乐的意愿较青少年更高。四、课程设计应将音乐引入生活。五、对于高校的学生,情感教育在通识音乐课程设计中有其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新时代下,宏观与弹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应为通识音乐教育的趋势。

〔关键词〕高等院校;情感教育;音乐欣赏课程

引言

当今的学生常被视为“速食文化”的一代。由于在长期求学的过程中忽略对“人”的尊重,导致学生不仅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低,而且对社会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更是无法理解与体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轻浮与漠不关心,更不用说去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了。因此,重视学生对生命情意的关怀与培养,已成为全体教育者所认同的方向。从全人教育的观点来看,若要朝向真、善、美的目标迈进,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都需要有平衡的发展。长久以来,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多着重于知识的传递,相较之下,属于德育与群育的情感教育培养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若从推动情感教育的起因与背景来看,主要对象乃是针对青少年。许多研究也表明,偏差行为的防制需要从小开始①。然而,面对原本缺乏生命教育熏陶的高等院校的学生们,在教育与学习不应该局限于年龄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之下,不但不应该忽视情感教育,反而更应该提供补救的机会。因此,本研究在属于情感与美感教育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检视如何设计符合学生需求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音乐欣赏课程,以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与贡献。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通过听觉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与感受往往因其抽象性而不容易被接受。而在音乐、艺术教育长期被忽略的情况下更是形成了偏见。即使教育松绑多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仍不易破除。在如此“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通识音乐欣赏课程成为学生接受正式音乐教育的最后一个机会。

提到高等教育中音乐课程的目的,用学生们的观点归纳即为:陶冶性情、提升气质、培养生活乐趣、缓解压力、调整情绪之类看似不具有高深哲理的回答。然而,通过各类情感课程引导学生回归“心的觉醒”应当是所有教育者的心愿。从实用层面来看,只有将思想、理念落实在生活当中,才能实际地帮助学生②。因此,为达到音乐欣赏课程对学生心灵提升与薰陶的目标,进一步探讨学生内在的需求,本研究具体的目的如下:

1. 探讨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设计与内容的期待:个人已有的观念能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因此在探讨学生对音乐需求的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

2. 探讨音乐欣赏课程如何符合学生的需求:音乐对于学生的生活至关重要,然而在现今高等院校学生生活多样化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何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

3. 探讨欣赏音乐对学生感觉与情绪的影响:情感教育与感觉、情绪的关系密切,而音乐更是对两者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进一步探讨彼此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经授课教师同意,研究者从学期开始的第一周,以本校选修音乐欣赏课程的65位同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61份(N=61)。研究者确保资料的隐秘性后展开施测。问卷中请学生针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回答:

问题1: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你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与内容的期待是什么

问题2:请问你希望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于满足你的哪些需求

问题3:请问平常听完音乐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4:请描述音乐和你个人生活的关系。

一、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

在通识课程中,音乐欣赏课程属于人文、艺术领域,因为此课程特別有助于学生美感与情感的熏陶培养而具有特殊价值。部分理工院校甚至特别加强这类课程,因为人文、艺术类课程不但是培养通识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情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传统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类课程的印象为“播放音乐与昏昏欲睡”,而这样的现象现今依然普遍存在。音乐课程原本是为培养音乐人,因此音乐原本就应该属于每一个人(Donaldson, 2005)③。在校园中,音乐欣赏课程是一个为学生提供的、通过课程中的聆听欣赏、教师的引导,去帮助学生接触各类音乐的机会(Zenker,2003)④。当今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几乎都是基本音乐能力的培养,对于非音乐专业的理工科院校,若其音乐通识课程只是停留在强调知识的学习、而未提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不但只是中小学课程的重复,更使音乐欣赏课程无法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经验的了解和对美的感受力,大概是任何艺术课程的基本目标。但这是一个抽象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目标落实在课程中,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音乐和他们有密切关系,而且可以运用在每天的生活中。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基本音乐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上,而应以培养探索、思辨与理解的能力为目标,更要进一步提升美育品质和精神生活,并使音乐成为能实际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的终身教育。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应当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Kung,2003)⑤,学生应该在每次上课的过程中就体验到由音乐带来的愉悦。因此实在需要有更多教育学者不但是研究音乐教育,更需要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音乐欣赏课程,才不会使音乐课程在情感教育中缺席。

二、音乐的作用

歌德认为“艺术应从生活出发,强调性格特征”。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是研究生活的教科书”。哲学家们的看法为通识音乐教育与生活勾勒出紧密的关系。生活包括工作和休息,工作是为了赚取生活所需,休息是为了恢复再度投入工作的体力,其目的是为了延续生命。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看法显得消极,但却是许多人的真实感受。

就表面层次而言,音乐可以介入生活,深化休息的意义。休息不仅是体力的恢复,也是精神、心理的需要。当代社会中由于充满竞争,人人都有焦虑的情绪,又常需以理性面对日常生活,隐藏内心真正的感受。因长期压抑所造成不稳定精神状况的例子时有所闻,而且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体现。因此可以通过音乐通识课程促使知性与感性的人格统一,进而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从更广的层面来看,音乐更可以介入休闲生活,成为嗜好与兴趣的培养。例如参与音乐活动、加入合唱团、学习乐器、观赏音乐相关的表演、甚至简单的音乐创作等等。若鼓励与引导青少年参与这类活动,他们一定能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但使音乐进入休闲生活,也能为学生的休闲生活另开一扇窗。

在当今的丰裕社会中,科技与物质越是发达,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越能提高。医学研究表明,失业率越高,人们的自杀率也越高,两者呈正相关;而人们的“焦虑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可能有十万人患上焦虑、忧郁症,一千人因此而自杀。当今中国受到全球化冲击,加上教育压力大,已使青年人和壮年人的生活危机感逐步增加。根据卫生部门最新统计,中国十二岁至三十岁的自杀死亡率占总自杀死亡率的百分之六十。自杀已成为十二岁至三十岁的青年人死亡原因的前三位(新闻网,2020)。根据预测,在未来忧郁症会成为普遍的疾病。而Sloboda学者曾经证实音乐能改善忧郁症(Sloboda, 2002)⑥,因此,从防范于未然的角度,应当增强学生对音乐应用的认识。

在古希腊时期,哲人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可以使对立因素和谐统一,将不协调变为协调。音乐可以教育人,影响人的性格和情绪,进而恢复内心的和谐。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蔡元培(1867-1940)也指出“音乐与其他艺术从本质上讲大都是非语言的,它们在对个性与自我实现的追求中接近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的根基”。对许多人而言,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内在感情,能使个人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能诱发个人的活动力,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此外,音乐更能帮助人宣泄内在的情绪,成为心灵良药。因此,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帮助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认知度。再者,音乐还能成为生活中的主要陪伴。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功能。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人类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生活,音乐成为普遍可运用的资源之一。

近年来,许多的研究报道一再指出音乐具有多种疗效,尤其能减轻人们的焦虑与压力。再比如“莫扎特效应”,音乐与身体的统一,听古典音乐能抒压、止痛,听古典音乐能增进智力与记忆力等等研究报道,都显示着音乐的实用性与影响。也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古典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生理治疗有很明显的效果。面对越来越多证明音乐对人类身心能产生正面影响的研究结果,音乐欣赏课程在情感教育中的角色越加重要。音乐欣赏课程不但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更应该根据情感教育的观点,进一步教导学生运用音乐进行防范性的疏导,使欣赏音乐能够产生更多的影响。

三、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并非是新的概念,学者早已提出人类的心智活动包括认知(cognition or thought)、情感(affection or emotion)与意志(conation or motivation)三部分(Mendelssohn,2001)⑦。多位学者也视认知教学与情感教学同等重要,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均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相关文献的探讨中可发现,各方学者至今尚未对情感教育有明确与一致的界定。一般而言,以往的教育研究较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决定其学业成就,甚至影响其将来的事业发展,致使情感教育在教学中一向处于“潜在课程”的地位。因此有关情感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在教育文献中较为有限,导致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此类能力。

另外一个影响情感教育发展的因素在于情感教育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教学的效果也不易评价。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评价便成为老师们的一大挑战。长久以来,种种因素致使情感教育未能如其所应具有的重要性来发展。尽管教育理论不断兴衰交替,心理学家与教育学者早已承认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情感是需要陶冶教化的。特别是当多元智能(Gardner,2005)⑧及情绪智能(Salorey, P. 2006)⑨等概念相继出现,再加上许多教育研究指出情绪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Bernet,2007)⑩,继而影响认知学习,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及学习的重要性便更加明显。

学者Krathwohl11等人(1999)认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所强调的是情感(affection)与情绪(emotion),或是对事情接受或拒绝的程度。其目标是通过内化过程产生影响。而所谓的内化,是指个人接受的态度、法则、原则、约束等,将其建构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一部分,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Ingersoll & Bauer(2004)12则认为情感教育是对自己与他人情感分辨的学习。Wlodkowski(2005)13与Rogers(2005)14均强调学习需要智能(intellect)与感觉(feeling)的介入,否则就成为冷漠的认知(cold cognition)。若将感觉与感情排除于学习中,这样的学习可以断定是没有效果的。

因此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亲身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学者强调道德教育是情感教学的一环,其基础在于对道德问题的洞察和了解感情、情绪的敏感性结果。而道德教育是一个点,它需要宏觀的情感教学来涵泳,才能探寻其问题背后的价值,以及各种所应包含的层面。例如:人对自己的了解、人与他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融合等。因此情感教学也是一种价值教育,可弥补道德教育的不足。

另有Salovey, Shee与Mayer(2006)15等学者认为情感教育是要发挥“激发动机、引导注意、弹性计划与创意思考”的作用,进一步培养人在伦理与美学上自我完善的态度。国内学者高建进(2015)16更是建议情感教育可由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长期地深耕于增进人文素养,使人感觉生活是有乐趣与有意义的。同时注重短期除草工作、培养情绪素养、发展正向行动策略、避免陷入负面情绪,促进积极的行为。简而言之,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可以说是属于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个人与群性发展”(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的学习范畴,内容包括(1)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例如自我概念;(2)学生对别人的态度,例如同学间的相处、与父母和长辈的相处等;(3)学生的信念、价值观和对社会的关注。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在施测以后,针对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内容用EXCEL软件进行了资料分析,对于问题1: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你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与内容的期待是什么 结果分析如下:

学生认为音乐欣赏课程设计与内容的期待主要包括:实际运用、知识获取、心灵沟通与尝试新事物。希望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达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舒解型人数比例最高(40.98%),其次为培养欣赏古典音乐基本能力的知识型(34.43%)。再次为强调心灵享受分享欣赏感受的心灵型(9.84%)。另外有83.6%的学生强调希望课程活泼多元化。

从学生对“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与“希望认识古典音乐”的需求来看,音乐已不再居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希望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达到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与培养欣赏古典音乐基本能力,甚至强调心灵享受,都显示出学生普遍对音乐在精神与心灵的效能有所认同与期待。从理工科高校选修音乐欣赏课程学生的背景来探讨,学生在课业压力繁重的情况下普遍具有身心俱疲之感,希望通过音乐改善身心情况的需求程度不但高而且表示有其必要性。此调查结果对于教授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师具有正面意义,结果表明,音乐课程的设计与内容可以有更广阔的方向与空间,不容轻忽课程所能带来的引导与影响。调查结果更显示出学生普遍的期望,这也可成为对老师们的重要提醒。从正面来看,高校学生较能与教师互动,配合度也较高,但相对而言对课程与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课程活泼多元化”的标准值得更多的探讨(见表1)。

问题2:请问你希望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于满足你的哪些需求

有82%的学生希望更加了解古典音乐;有64%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来缓解压力;另有64%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希望从课程中获得收获与满足感的学生占20%,而希望体验各类音乐的学生有15%。值得注意的是90%的学生需要音乐欣赏课程是生动有趣的。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比较发现其中有相似之处。缓解压力与更加了解与欣赏古典音乐是学生们的期待与需求。不容忽视的是学生们强烈地希望课程设计更加生动化(见表2)。

问题3:请问听完音乐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差距不大,因为听音乐对大部分同学而言是随机与随性的,因此答案包括有碰运气、心情改变、轻松愉快、越听越烦。

一、碰运气:看似随性的答案,对听网络和电视音乐的经验来说却很实际,若正巧听到喜欢的音乐就带来愉快的效果,反之则效果不佳。

二、心情改变:通常听音乐都具有此效果,只是大部分的同学是希望通过音乐将负面情绪转为正面,而不仅仅只是改变心情而已。同学一致肯定情绪不佳时要慎选音乐,以免适得其反。

三、轻松愉快:能达到此效果多半是由于能够自行选择所听的音乐。

四、越听越烦:会造成此结果大多是有什么就听什么,或是勉强去听一些曲目的同学,才会有此反应,学生也提到听古典音乐和其他的学习过程一样需要循序渐进。

问题4:请描述音乐和你个人生活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半不只一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随时的朋友与陪伴者”“孤单与寂寞的良药”“情绪的引导者”。

(一)随时的朋友与陪伴者:经常听音乐的学生都有此感受,再好的朋友也无法随时在身边,音乐却一开即有。

(二)调剂孤单与寂寞的良药:科技发展越快速孤独感越强是所有人的共识,调剂的方法虽多却不都有益。因此听音乐成为健康、无副作用的选择。

(三)情绪的引导者:音乐不但能改变负面情绪,更能通过欣赏、分享作曲者、演奏者的情感,进一步抒发内在感情。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被音乐、艺术感动的过程,也希望能更多累积被感动的经验。

从音乐和个人生活关系的探讨中可看出音乐在学生的生活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效果上却无法发挥预期的功能。网络的普及,使听音乐变得越加方便,却因网上音乐的类型几乎均为流行音乐,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对流行音乐产生“越听越不喜欢”的趋势。这也直接影响到音乐所能发挥的功能。面对众多种类的音乐,具有选择适当曲目的能力成为学生的期望。由学生们对听完音乐后有什么感受与“音乐和个人生活关系”的调查结果可发现音乐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此结果不但提醒音乐教师学生在情绪素养上的需求,更提供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注重情感教育的着力点,显示音乐欣赏课程在传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获取之外,课程设计不容忽略音乐对于内在心灵层次的影响。音乐欣赏课程在情感教育中可扮演重要角色。

結论

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要达到这些目标更需要时间的熏陶,但是音乐通识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的时间,所以如何设计适合的课程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实为关键。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即使在修完课程之后还会主动接触音乐。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程的影响就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在现今快速且多元发展的社会里,学生所具有的音乐经验与喜好因人而异,面对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若授课教师依照以往所受的训练,落差的形成是可以预期的。课程设计与内容除了配合教育部的整体教育目标、各校的教育与课程目标外,更需依照学生的训练背景作调整与变通,才能发展出既有特色又适合学生的课程。

在探讨了学生的需求之后,除了针对传统音乐课程的目标需做一番省思之外,以下的结论可以为音乐欣赏课程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一)在科技快速发展环境之下,音乐有助于满足学生的精神与心灵需求。

(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认识古典音乐的意愿较少年提高。

(三)音乐是为每一个人,不应忽略将音乐引入生活运用的方向。

(四)课程设计将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并提高在生活中运用的可行性。

(五)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应着力注重音乐知识以外的情感教育,这才是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音乐教育能影响音乐喜好(Preference)(Olsson,2007)17,音乐选择与音乐喜好关系密切,当并非各类音乐都能提升美感经验、影响心灵精神并产生疏导效果时,音乐欣赏课程应该具有开阔视野并介绍音乐功效的导向,音乐教师更可以通过此课程为学生普及音乐专业知识。

教育属于长久的心灵工程,针对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动机、自我要求与理解能力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情况下,面对不熟悉或缺少接触机会的音乐领域,以宽广的眼光来看,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来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进行美感的体验虽然重要,但是以情感教育作為着眼点仍然属于终极目标。情感教育的长远目标应当是通过教师对课程的介绍,让学生培养起接触音乐的习惯与兴趣,并通过学生认知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与运用,将音乐带入生活,达到身心平衡与提升生活品质。因此无论从音乐教育或情感教育的立场,通过了解学生需求而设计的课程对老师与学生都能达到教导与学习的双赢效果。当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课程的引导,建立起接触多种类型音乐的习惯之后,音乐课程在帮助学生美化心灵并带动生活品质提升的教育工程上将起到无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Stipek, D.(2001). Good beginnings: What difference does the program make in preparing young Children for schoo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1),41-66.

②Kung,S.F.(2002). Lifelong Adult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Creative Music Appreciation & Mature-Age Extension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Six Annual Humanities Postgraduate Research Conference-Liveable Communities,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

③Donaldson,J.F.(2005).An examin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adults'perceptions of instructional excellence in off-campus credit course programming.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16:1,59-78.

④Zenker, R.(2003).Music Appreciation and education. Canadian Music Educator,36:2,Fall 1994,7-11.

⑤Kung,S.F.(2003).Creative music apprec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ng mature-age extensionstudents in Taiwan.In Yip, R,Leung,C.&Lau,WT(Eds.),Curri culum Innovations in Music: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 Pacific Education.Published by the creative Arts Department,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ISBN 962-949-134-6.

⑥Sloboda,J.A.(2002).Music structure and emotional response:some empirical findings.Psychology of Music,19,110-120.

⑦Mendelssohn,M. (2001). Philosophical Dialogues, Sentiments.

⑧Gardner, H. (2005).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⑨Salovey, P. & Mayer, J. D.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3), 185-211.

⑩Bernet,M.(2007).Emotional Intellig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Canada.

11Krathwohl,D.R&Bloom,B.S.&Masia,B.(1999).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I.The Affective Domain.New York:David McKay Co.

12Ingersoll,R.&Bauer,A.(2004).An Integral Approach to Spiritual Wellness in School Counseling Setting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7(5),301-307.

13Wlodkowski,R. J. (2005). Enhancing adult motivationto learn: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eaching adult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4Rogers, C.R. (2005). A way of being.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15Salovey,P,Shee,C& Mayer, J. (199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In Wegner, D. (Ed.). Handbook of mental control. New Jercey:Prentice-Hall.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6高建进:《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音乐的本源》,《人民音乐》,2015年,第11期。

17Olsson, Bengt. (2007). Is musical knowledge aesthetic or social A pilot Study of knowledgeformation in music.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33,110-114.

本文系西南音乐研究中心2019年青年项目“歌唱教学中语言要素辨识与表达的重要性”(xnyy2019026)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歌曲的音乐社会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辰,硕士研究生,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情感教育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