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

2021-09-10杨腾赵翠乐

启迪·中 2021年1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心理学

杨腾 赵翠乐

摘 要:一直以来自恋是一个经久不息的研究话题,高自恋者共情能力较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较低,但近些年研究发现存在不一致的结论,自恋和亲社会行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自恋的动态自我调节过程模型、自恋的二维模型来解释,本文分别介绍了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并且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恋;亲社会行为;心理学

一、自恋的概念和分类

1914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自恋是一种人格障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将自恋作为非临床意义的人格特征, Campbell等(2011)提出自恋包含三个成分,一是夸大的自我概念;二是采取自我调节策略,三是低亲密度的人际关系,人们对自恋的研究也由人格障碍转变为一种人格特征。

Wink (1991) 通过因素分析把自恋分为两种: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隐性自恋的个体具有内省性、易焦虑和易遭受生活创伤,显性自恋则与外倾性、自信和攻击相关。

Gebauer等(2012)提出更全面的自恋模型,即主体性-集体性模型,主体性自恋通过评估能力、外向性、独特感等维护其浮夸的自我和特权感,而集体性自恋通过集体性的特质,如人际关系的融洽性来提高自我。

根据稳固性可以将自恋分为特质自恋和状态自恋,特质自恋是一种稳固的人格结构,而状态自恋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诱发的自恋行为(Campbell & Campbell ,2009)。

一直一来,研究者大多研究自恋对个体的影响,然而自恋者与社会他人的适应性关系,比如亲社会行为,实证研究较少。

二、自恋的测量

常用的测量工具如下:

(一)国内学者郑涌和黄藜(2005)编制的测量自恋的量表,可以同时测量显性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共包括20个题目,共分为特权感、权欲、优越感和自我钦羡四个维度,隐性自恋共15个题目,包含特权感、易质感和自我钦羡三个维度。

(二)周晖等人(2009)在NPI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特点改编而成,共34个项目,包含三个维度:优越感、权威感和自我欣赏,得分越高则自恋水平越高。

(三)自恋的钦佩-竞争问卷,这是基于Back(2013)提出的钦佩竞争模型而编制的量表,共分为钦佩和竞争两个维度,钦佩维度三个层面是夸大、追求独特性、魅力;竞争维度三个层面是低估和敌对性。

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测量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之中所做的一切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都叫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能够提升个人自尊(Laible et al, 2004)并且有助于促进人际适应和人际和谐,具体表现为合作、分享、帮助等(寇彧, 唐玲玲, 2004)。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法:

(一)自我报告法,由Carlo 等(2002)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寇彧等人(2007)结合我国青少年群体对PTM进行了修订。

(二)实验范式法,研究亲社会行为比较经典的范式主要有:囚徒困境范式、公共物品困境范式、最后通牒任务范式。

(三)内隐联想测验,采用这一方法对被试的内隐利他行为进行考察,减少了被试的社会赞许性,朱云莉(2016)采用内隐利他测验,让被试在利他词汇和非利他词汇之中进行选择,进而检验被试的亲社会行为。

四、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一)自恋的动态自我调节模型:Morf和Rhodewalt(2001)提出的自恋的动态自我调节过程模型认为自恋者将社会关系作为自我调节的手段,他们过于依赖他人来获得认同感,不断的寻求外在的钦佩和赞赏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自恋的二维模型:Back(2013)提出自恋的钦佩与竞争模型,即自恋者通过两种策略来维持理想化自我的目标:一是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社会钦佩。二是通过自我防御来避免社会失败,自恋个体通过亲社会行为来达到自我提升,赢得好名声。

五、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自恋者具有高度的自我关注,具有特权感和优越感,尤其共情能力缺乏,无法理解他人感受(Miller & Campbell, 2008),而共情能力又是预测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因此高自恋者亲社会行为较低(何宁,朱云莉,2016),高自恋者只是宣称他们更加公平,更具有利他行为,但在行为任务中,他们并没有给出更公平的建议,也并未拒绝不公平提议,在神经生理反应之中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Ziyan Yang et al , 2018)。罗禹等(2019)提出高自恋个体助人意愿和助人行为不相符合,即呈现出道德伪善的行为,因此自恋者亲社会行为较低,在涉及具体的亲社会助人行为之中。他们是拒绝参加或尽可能减少奉献的。

然而,王梦云等(2018)研究认为自恋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自恋者可能表现出策略性的亲社会行为,比如为了获得好的名声或地位,自恋者将社会关系作为调节手段,通过亲社会行为来保持理想化自我的光辉形象(Zaki & Mitchell, 2013).,周晖,张豹(2010)研究得出高自恋者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亲社会行为,只是他们做出亲社会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引起关注,高自恋者做出亲社会行为是受提高个人能力的驱使,比如为了获得地位、别人的尊敬和权力等。为更好的了解自恋者在什么条件之下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进一步创设了不同的情景组,比如丁如一等(2016)年研究得出,相比于低自戀男性,高自恋的男性在公开情景之下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匿名条件下,高低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并无差异,而在社会比较的情境之下,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的条件之下,高自恋个体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以此来应对上行社会比较所带来的威胁,进而维护自我良好的感觉。(董晓楠, 2019)

近年来,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大都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开展,这样更有利于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当前研存在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当前对亲社会行为和自恋的测量多采用量表形式,被试容易猜测到实验目的,而使得测验结果受到社会赞许性效应和自我防御的影响,而内隐测验的方法实验目的很难被察觉到,对于测量被试的亲社会性和自恋特征具有显著优势。二目前对自恋的测量多是特质性自恋,而对于状态性自恋的研究较少。三是随着脑电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脑成像、电生理学等技术研究自恋的神经生理模型,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Back, M. D. , Küfner, Albrecht C. P., Dufner, M. , Gerlach, T. M. , Rauthmann, J. F. , & Denissen, J. J. A. . (2013). Narcissistic admiration and rivalry: disentangling the bright and dark sides of narcissism. J Pers Soc Psychol, 105(6), 1013-1037.

Campbell, W. K. , & Campbell, S. M. . (2011). On the self-regulatory dynamics created by the peculiar benefits and costs of narcissism: a contextual reinforcement model and examination of leadership. Self & Identity, 8(2), 214-232

Gebauer, J. E. , Sedikides, C. , Verplanken, B. , & Maio, G. R. . (2012). Communal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5), 854-878.

Morf, C. C. , & Rhodewalt, F. . (2001). Unraveling the paradoxes of narcissism: a dynamic self-regulatory processing model. Psychological Inquiry, 12(4), 177-196.

Sedikides, C. , Rudich, E. A. , Gregg, A. P. , Kumashiro, M. , & Rusbult, C. . (2004). Are normal narcissis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elf-esteem matt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7(3), 400-16.

Wink, P. .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1(4), 590.

Zaki, J., & Mitchell, J. P. (2013). Intuitive prosocial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66-470.

Ziyan Yang,,Constantine Sedikides,,Ruolei Gu,... & Huajian Cai.(2018).Communal Narcissism: Social Decisions and Neurophysiological Reac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doi:.

丁如一,周暉,张豹 & 陈晓.(2016).自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报(08),981-988. doi:.

何宁 & 朱云莉.(2016).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 心理学报(02),199-210. doi:.

周晖(女),周晖(男) & 张豹.(2010).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2),228-231.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0.02.030.

寇彧,唐玲玲.(2004).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44-49. doi:

王梦云,王志浩,张文杰 & 尹忠泽.(2018).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移情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3),430-433. doi:10.13342/j.cnki.cjhp.2018.03.031.

罗禹,谢恩慧,李兴艳 & 张禹.(2019).陌生和熟悉他人对显性自恋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87-93. doi:10.16614/j.gznuj.zrb.2019.06.015.

董晓楠.(2019).社会比较条件下的自恋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2001&filename=1019052967.nh

郑涌,黄藜.(2005).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 心理科学(05),1259-1262.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5.05.064.

周晖,张豹,陈丽文 & 叶敏怡.(2009).自恋人格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的初步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1),5-7+11. doi:.

郑涌,黄藜.(2005).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 心理科学(05),1259-1262.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5.05.064.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杨腾 赵翠乐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